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自科技部提出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战略以来,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漕河泾开发区”)积极响应,以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为重点,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新区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努力使开发区成为技术创新活跃、高新技术成果集中、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高地。目前漕河泾开发区集聚内、外资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服务等机构1200余家,其中被认定为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有172家。开发区已形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航天航空四大支柱产业。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628.9亿元,同比增长61%;工业总产值563.4亿元,同比增长44%;税收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20%;出口总额55.3亿美元,同比增长128%。
下面汇报漕河泾开发区“二次创业”以来的主要做法和“十一五”发展思路:
一、注重土地集约利用,大力加强环境体系建设
漕河泾开发区原规划面积只有5.984平方公里,是全国国家高新区中面积最小的开发区之一,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开发区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土地的集约开发和利用,充分依托母城的生活、文化、人才、教育服务等设施,而把有限的土地资源主要用于培育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目前,开发区已建成区域每平方公里年产出超过110亿元,在全国开发区中名列前茅。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漕河泾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2004年批准漕河泾开发区在上海浦江镇扩地约10平方公里。
近几年来,漕河泾开发区为有效增强综合竞争力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了“三个园区”(双优园区、数字园区、国际园区)建设,使投资环境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双优园区”即引入国际管理标准,创建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将开发区建成质量和环境双优园区。开发区先后通过了ISO9001、ISO14001认证,并被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数字园区”是将开发区建成“以电信全服务为基础、宽带信息网络为平台、数字化商业服务为应用”的高科技园区。以千兆为主干、高速接入互联网的IP网络系统——开发区园区光纤网络已基本建成,园区网络出口带宽达到355M。“国际园区”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科技园区的先进理念及管理经验,把开发区建成全方位开放的国际性园区。与英国阿灵顿园区合作开发的占地60公顷的“科技绿洲”园区,已引进了飞利浦等行业巨头企业。
二、始终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逐步形成四大支柱产业
漕河泾开发区始终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立区之本,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向不动摇。开发区重视引进“高技术、高层次、高投资”项目,坚决摈弃不符合自身产业导向和环保要求的项目。
开发区充分利用本地原有的电子仪表产业基础,引进、消化、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电子产业,进而逐步向其它产业延伸发展,现已形成了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航天航空四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这些产业群体起点高,后劲足,联动、集聚效应明显,有的已形成了完整的从研究开发到生产制造、经营销售的产业链。
以开发区信息产业中的微电子产业为例,已形成包括咨询、设计、开发、制造、测试、封装、销售、服务及相关配套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先进半导体、贝岭股份、新进半导体等芯片生产企业,IDT—新涛、先驱微电子、新茂半导体、盛扬半导体、智芯科技、力通微电子、百利通等众多研发企业,及由美国杜邦光掩模、法国液空、香港印科防尘罩等组成的微电子生产配套企业。
三、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环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漕河泾开发区自建立以来在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完善技术创新环境方面作了不懈的探索,以扶持民营科技型企业和发展拥有我国民族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为己任,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努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开发区兴办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2.9万平方米,同时,开发区重视引进管理、咨询、培训、金融、信息等各类服务机构,建设了中介服务平台、专家咨询平台、政策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孵化服务平台以及技术服务平台等,不断完善中小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通过以上措施,开发区培育创新型科技企业的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创业中心历年累计孵化企业300多家,成活率超过90%,涌现了一批有活力、技术起点高、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自主创新企业群体。漕河泾开发区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72家。这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群体,平均每家企业有2项以上专利、1项软件版权登记,授权和实施许可的发明专利有102项,正在申请的发明专利有341项,每年约有20多亿用于研究开发投入,占总收入的6.9%。
四、坚持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汇聚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
漕河泾开发区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招商引资来不断提高开发区技术创新的新起点,努力使开发区成为高新技术研发的集聚区,成为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的重要载体。作为一个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区利用外资不仅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不仅重视引进资金密集型项目,更重视引进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项目,近年来更是加快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著名企业的高科技项目及研发机构,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后劲。目前,在漕河泾开发区的集成电路、光电子、计算机、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知名跨国公司云集,朗讯科技、3M、杜邦、泰科、飞利浦、爱普生、理光、NTT、联合利华、汉高等多家500强公司在设立了近50家高科技企业。
近年来,漕河泾开发区内的一些跨国公司为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加强自身在中国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开始加大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投入,组建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利用本地人才为海外市场设计产品,甚至与其全球性研发机构开展联动研发,逐步由高新技术的制造转向研究开发与生产制造并举。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集聚,将漕河泾开发区的产业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推动开发区形成了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浓厚氛围,使得漕河泾开发区外资企业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自主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漕河泾开发区引进项目70%以上具有研究开发功能。今年5月,开发区创建二十周年之际,又有飞利浦、3M、思科、伟世通、本田、佛吉亚、爱立发、微开等8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正式签约落户。
五、落实科技兴贸战略,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2000年漕河泾开发区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开发区按照科技部建设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的要求,努力加强出口基地环境体系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大力开展为基地内企业的服务工作,鼓励技术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开发区针对出口型企业经常遇到的问题,帮助企业建立起与海关、商检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和信息通道,积极争取海关、商检等部门支持,帮助部分区内出口企业落实各项便捷通关政策,大大改善了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环境。如为推动英业达集团出口更上一台阶,我们积极争取海关总署和上海海关支持。通过海关方面与企业几个月的合力技术攻关,2002年8月,英业达集团成功运行了全国第一本加工贸易电子帐册,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
近年来,开发区出口额连年高速增长。2002年至2004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累计达到92.9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02年到2004年开发区出口分别为13.3亿美元、24.3亿美元、55.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03.9%。2004年出口额比2002年出口额增长3.16倍,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将近1%。漕河泾开发区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之一。
六、“十一五”发展思路
最近,在我国高新区步入“二次创业”的关键时刻,温家宝总理就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作了重要讲话,指出了国家高新区“四个成为”的方向。“十一五”期间,漕河泾开发区将按照温总理的指示,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促进技术进步,加强自主创新,实现高新区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1、继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一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地位
漕河泾开发区要以“十五”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和品牌为依托,发挥开发区科技、人才集聚优势和浦江高科技园的空间优势,构建和拓展高新技术产业链,扩大开发区总体经济规模,确保国内一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地位。根据开发区“一区一园”发展实际,进一步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策略,开发区本部、浦江高科技园有重点、有区别地进行发展。
2、开展现代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
漕河泾开发区W19地块位于开发区中心位置,占地约19.7万平方米,规划可建造总面积约51.8万平方米。“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将在W19地块开展上海现代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通过集聚区的建设,加速发展具有高科技服务特色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开发区逐步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高新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为主导、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方向转变和迈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集聚总部经济平台、设计开发平台、创新孵化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等四个平台的项目。
3、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建设,创建开发区良好生态环境
在获得ISO9001、ISO14001认证及获得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基础上,不断持续改进,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建设。通过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建设,进一步节约使用各种资源,为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科技服务业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建设,完善开发区创新创业环境
今后将继续加强开发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咨询与培训服务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产品营销服务体系、技术贸易及技术产权交易服务体系等。进一步完善孵化基地建设,积极推动专业孵化器的建设。大力开展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建设专利成果转化基地,促进具有自主知识成果的转化。
5、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带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漕河泾开发区今后将继续加强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包括与国际上的科技园区、大学、研究机构以及高科技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
以上是漕河泾开发区“二次创业”以来发展中的一些做法和“十一五”发展思路。我们不断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不断朝创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迈进。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我国加紧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开发区作为特殊的经济功能区,肩负着更重的历史责任,同样也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相信,在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漕河泾开发区未来的路必将越走越开阔。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