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2001年武汉会议之后,潍坊高新区按照国家科技部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主线,狠抓科技资源的融合聚集,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快了“二次创业”步伐,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具体做法
潍坊高新区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既无沿海城市的区位优势,又无省会中心城市的科技优势,资金、政策、信息、人才等各方面资源相对匮乏。面对这一现实,我们扬长避短,积极应对,苦练“内功”,着力构建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科技产业集群的“六大平台”,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政策平台。在潍坊市委、市政府2000年底赋予高新区“特区特管”政策之后,我们积极营造“政策凹地”,首先建立了“税外无费区”,取消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必须上缴省以上的费用,由高新区财政承担,促进了高新技术项目的纷纷进入;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企业做强做大的意见》和《关于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意见》,为现有企业搞好技术创新、尽快做大做强提供了有力扶持,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了发展后劲。
二是资金平台。大力培育资本市场,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我区建设与发展。首先,通过优化环境,提高信誉,每年争取各类银行贷款3亿元左右,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撑。其次,逐步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帮助潍柴动力、青鸟华光、山东巨力等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山东五州集团也通过改组西藏明珠,实现了借壳上市;富维塑胶、3V生物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正在积极运作,争取尽快上市,融通资金,加快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高新技术项目的扶持力度。对技术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政府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促其尽快成规模、上水平。如对中微光电子这一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半导体芯片项目,专门拿出1亿元资金,专项支持该项目建设,目前该项目已有部分产品实现批量生产,5年内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光信息产业基地。
三是人才平台。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人才支撑体系,培养、引进和发展创新创业优秀人才。为真正让科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我们在三个方面狠下了工夫。一方面,通过设立高新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为创新创业人才搭建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专家型人才兴办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管委会提供的10-50万元人民币借款;留学人员领办高新技术项目,优先给予创业基金、担保基金、科技三项经费等资金扶持。再是,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在高新区定居创业的留学人员,区财政分别给予一定数额的安家补助费。同时,我们还规划建设了占地83亩、总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的专家公寓,无偿提供给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生活居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目前,各类人才纷纷到我区创新创业,仅中微光电子一个项目,就引进留美博士16名,工程师300多名。
四是孵化平台。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互动作用,建设了国内一流的3.7万平方米的科技企业孵化大楼和16万平方米的中试车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配套健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技术咨询、专利申请等公共服务体系,增强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等功能,帮助在孵企业掌握市场动态,搞好法律、法规及政策服务,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了全方位、多功能的孵化、中试基地。同时,以此为依托,整合已有的大学产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孵化园区,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孵化平台。目前,已有在孵企业135家,另有100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签订了进驻孵化合同。2003年,我区创业中心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创业中心。
五是服务平台。坚持以服务树形象,以服务促发展,全力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开展“人人是投资环境”大讨论和“环境建设年”活动,使“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了企业民主评议部门和行业作风制度,擦亮了高新区的形象招牌。创新服务理念,以不仅让客商满意、更让客商感动为基本准则,抽调精干人员,建立起高效、便捷的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和部门包靠责任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生产过程中的难题,极大地方便了投资者。2003年,我们全面提速政府工作的做法,得到了韩寓群省长的重要批示,在全省推广。
六是基础设施平台。我们以创建生态高新区、优化投资环境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风格独特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近年来,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采取BT、BOT等方式,平均每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亿多元,今年达到10亿元。建设了供水、排水、供电、供暖、供汽、通讯等配套齐全的高标准道路,建成了集办公、服务、中介、会所、商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九大商贸城和国际会展中心。同时,大力实施生态绿化、亮化工程,2003年以来先后投资1亿多元,栽植乔灌木近千万株,硬化铺装人行道20万多平方米,路灯亮化率达到100%,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建设档次,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打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二、主要成效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在2001—2003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逐年翻番的基础上,2004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59亿元,同比增长45%;完成财政总收入15.8亿元,增长40.5%;出口创汇23379万美元,增长48%;实际利用外资13659万美元,增长57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今年1—7月份,全区技工贸总收入、财政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都在4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9991万美元,实现了大幅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
(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有30多家企业的研发经费达到了销售收入的5%以上;申请专利300多项,申报省以上“863”计划、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火炬计划、科技攻关等各类计划项目近900项。中微光电子、富维塑胶、3V生物工程、怡通工电声、楼氏电子等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到员工总数的3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强。
(三)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围绕拉长、增厚、拓宽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优势产业发展迅速。目前,以中微光电子为龙头的光信息产业、以潍柴动力为龙头的机电一体化产业、以3V生物为龙头的生物工程及医药产业、以富维塑胶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已基本形成规模,并分别达到150亿元、120亿元、50亿元、60亿元的生产能力。
三、下步打算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深化“二次创业”、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步伐,努力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更好地发挥高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突出发展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拉动能力强的高新技术项目,进一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和龙头骨干企业,真正把高新区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07年,全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3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5亿元,增幅均达到40%以上,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新规划建设2个高新技术特色园区,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到“十一五”末,全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200亿元,财政总收入8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增幅均达到30%以上,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高新技术特色园区发展到6个,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
具体工作思路是:
突出“三大重点”: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促进技术集成与创新。3年内,培植壮大10家产值过30亿元、10家过20亿元、20家过5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梯队,着力打造15个国内外知名产品品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上实现新的突破。二是传统产业高新化。利用高新技术,对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进行嫁接改造,加快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力争到2010年全部改造完毕。三是资源利用集约化。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采取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加快旧村改造置换土地等策略,集中引进、培植用地少、产出大的高新技术项目,使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效益。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提高各类资源的集约利用率。
构建“四大集群”:围绕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快速膨胀,突出抓好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集群建设。一是以中微光电子为龙头,怡通工、楼氏等项目为产业链,建设光信息产业集群,3年内规模达到100亿元;二是以潍柴动力为龙头,华丰动力、国光机械等项目为产业链,建设机电一体化产业集群,3年内规模达到400亿元;三是以3V生物为龙头,海王医药、沃华医药等项目为产业链,建设生物工程及医药产业集群,3年内规模达到120亿元;四是以富维塑胶为龙头,大耀新材料、正远粉体等项目为产业链,建设新材料产业集群,3年内规模达到100亿元。力争到2010年,四大产业集群分别达到220亿元、880亿元、260亿元、220亿元的发展规模,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
“二次创业”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勇往直前,与日俱进,扎实工作,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力争在新起点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