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珠海国家高新区成立于1992年。从1992年到1998年的6年间,由于体制等各种因素,发展缓慢。科技部曾两次亮黄牌,面临摘牌的危险。
1999年初,珠海市委、市政府对珠海高新区从区域布局、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等各方面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将原落户在珠海市较边远的三灶管理区9.8平方公里的高新区,选择有利位置,重新调整为南屏、三灶、新青、白蕉、创新海岸等五个园区;将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充分下放到五个科技工业园;市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集中加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过这次调整,给珠海高新区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高新区步入了跨越式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2001年9月,科技部在武汉召开了高新区所在市市长及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会议,提出了“二次创业”要求。珠海高新区党委及管委会,根据珠海的实际,很快明确了以创新创业为动力,坚持一次创业与二次创业同时推进的工作思路。
五年多来,由于我区始终坚持“一次创业与二次创业两手抓”不动摇,使珠海高新区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一次创业跨越式发展,迅速扩大了经济规模
1998年,全区开发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入园企业仅13家,工业产值18亿元,税收1500万元。到2004年,全区开发面积达到16.7平方公里,是1998年的18倍;入园企业907家,是1998年的50倍;工业产值530亿元,是1998年的30倍,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20亿元(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几乎为0),国税地税收入12亿元,是1998年的80倍。
1998年,珠海高新区的工业产值仅占珠海市的3.7%,2004年上升到41%,其中高新区技术产品产值占了全市的68.5%。
以上的数字可以清楚地看出:近五年来珠海高新区真正实现了跨越式高速发展。由于高新区的高速发展及规模的迅速扩大,使珠海高新区在珠海市经济发展中的主战场地位逐渐确立,引起市委、市政府及全市人民对高新区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在一次创业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体制创新营造优良的投资软环境
1999年,珠海市政府将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充分下放到高新区各科技工业园,园区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凡涉及项目准入的各种审批、办证都可以在科技工业园范围内很快办理(即使是垂直管理的部门,如工商、税务、海关等,也不要投资者自己去办,由科技工业园免费为企业办好)。这一体制创新,大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提高了工作服务效率,深受投资者的欢迎。
(二)集中投入改善投资硬环境
五年来,珠海市政府累计投入了12亿元资金,用于各科技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近10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完善了填土、通水、通电、通路、排水、排污、通讯、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进入和发展提供了完善良好的硬件条件。
(三)充分利用高新区的品牌、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通过不间断地对内对外宣传高新区品牌、体制、机制优势,使海内外都了解了珠海高新区。
高新区管委会及各科技工业园自始至终把招商引资工作列入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网上招商,产业招商等各种形式,广泛地向海内外招引企业到高新区落户。通过几年的努力,洽谈项目上万家,最终落实900多家,其中外资企业占70%以上,列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就有20多家。
(四)做好产业规划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根据珠海高新区“一区四园一海岸”的实际,结合各园的地理位置及比较优势,高新区对全区产业进行了合理规划,明确:离市中心最近,条件最优越的科技创业海岸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它建成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和产学研基地。位于次城区的南屏科技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产业,西部地区的三个科技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环保产业、三高农业、新材料、航空等产业。经过几年发展,珠海高新区基本形成了区域分布从东到西,企业科技含量由高到一般的梯度层结构,各科技工业园已逐渐形成自身的园区产业特色。
(五)正确引导工业土地、物业的流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在一次创业中,我区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将土地出让给企业建厂。由于企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生生死死十分正常。经过几年的发展,因各种原因造成企业购地后无法建成投产或建成后无法正常生产甚至破产的企业不断出现。针对这种情况,高新区管委会及各科技工业园及时采取措施,合理合法地引导企业进行工业用地及物业的流转,主要做法有:
1.依法、依照土地出让合同的规定,坚决收回违反合同规定而不能建厂的土地,重新出让给有实力和科技含量高的企业。
2.引导动员档次较低、不能正常生产的企业,依法转让给有实力的科技型企业。
3.鼓励企业将多余的厂房出租给新的企业。
4.鼓励园区的大型企业兼并生产能力低下的小企业等。
通过以上措施,收到“无地招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升级的效果。
二、二次创业突破重点,逐渐培育自身特色
自2001年武汉会议科技部提出“二次创业”之后,珠海高新区将“二次创业”提高到把握高新区正确发展方向的高度加以重视,真正摆上了重要的工作议程。几年来,以科技创新海岸为基地,加大孵化基地和公共平台的建设力度,使我区的国家软件基地,广东省集成电路设计与生产基地,广东省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广东省(珠海)民营科技园,广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创新基地,留学生创业园,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火炬软件基地以及南方软件检验中心,集成电路设计实验中心,清华科技园(珠海)“五室一中心”等一批二次创业的基地和公共技术平台都已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使珠海高新区的二次创业逐渐显示出“资源集中,重点突出,自成系列”的特色。
我区的基本做法是:
(一)突出重点建设二次创业的核心区域
珠海高新区下属的创新海岸是2000年珠海市政府与国家科技部签订协议,共同创建的二次创业基地。科技创新海岸位于珠海市东部,临近市区,这里具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创新资源丰富等明显的优势。高新区根据实际,于2001年就把科技创新海岸定位为珠海高新区二次创业的重点区、核心区。几年来,我们把各种创新创业基地都放在这里,将各种公共服务平台及技术平台也放在这里,并下决心搞好创新海岸的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几年下来,科技创新海岸,基本形成了二次创业事业比较集中的特色,受到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的认同和好评。
(二)抓住龙头让软件产业起好示范作用
珠海高新区管委会坚决贯彻国家及珠海市政府对软件产业的重视和扶持精神,将软件产业作为“二次创业”的龙头产业,从精心指导、加强协调、营造环境、改善服务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珠海高新区的南方软件园、清华科技园、哈工大新经济资源开发港,广东民营科技园等一批软件园区和大批软件企业迅速健康发展。到2004年,入园软件企业达到255家,其中被认定的软件企业127家,软件产品422件,软件从业人员11050人,软件收入31.9亿元,其中自产软件收入18.7亿元,使珠海的软件产业总体规模跃升为广东省第三。
在这些软件企业中,培养出金山、高凌、亚仿、伏特、宏桥、炬力、欧比特、远光、同望、友通等一批国内的知名企业。其中高凌、优特、同望、友通等四家企业2004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基地骨干企业。2004年7月,经科技部专家组认真评审,科技部批准,正式授予珠海高新区软件园“国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的称号。
(三)打好基础逐渐扩大孵化基地建设规模
抓好孵化基地的建设,是二次创业的基础性工作。几年来,珠海高新区大力加强珠海留学生创业园、哈工大新经济资源港、民营科技园三个孵化基地的建设,使孵化场地总面积达到29100平方米,在孵企业增加到93家,在孵企业员工达4269人,累计毕业企业增加到29家。
(四)明确实施主体
实践证明,要抓好二次创业,需有具体单位去负责实施才行。珠海高新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重点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明确珠海高新区下属的科技创新海岸管委会必须把二次创业的工作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着重解决创新创业环境的建设,落实政府对二次创业支持的各项措施,代表政府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为二次创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充分发挥珠海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作用。创业中心通过成立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包括高新区领导、科技局领导、大学园区领导及二次创业的重点企业的代表组成),把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创业中心通过制定章程,明确目标、体制、运行规则、工作程序,使创业中心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创业中心以市场运作机制为主,充分发挥市场对二次创业的资源配置和支持作用。
创业中心人员全部实现招聘制,向海内外招聘高素质的人才。招聘人员采用年薪制,在业绩突出的情况下,原则上高于当地行政人员的待遇。起步阶段,高新区对创业中心在财力上、工作上给予大力支持,将创业中心尽快送上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
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珠海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很快在二次创业中发挥了主导作用。2004年底,经科技部评审,正式批准珠海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国家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
(五)整合资源,发挥珠海的比较优势
珠海高新区创新海岸区域范围及周边,有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师大等多所名牌大学及五个大学创新创业基地,还有100多个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创业资源丰富,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为了整合资源,形成综合优势,珠海高新区在以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第一,创新海岸管委会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明确该管委会应运用区域行政管理协调的功能,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整合资源的责任。
第二,明确珠海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应以市场运作的机制,将区域内的资源整合起来。
第三,高新区管委会和大学园区管委会建立起密切合作联络的关系,共同做好资源整合工作。
第四,以创业中心、大学、企业共同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使其成为资源整合、资源共享,加强横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第五,通过科技协会等民间组织活动,起到联络感情,促进资源组合的作用。
三、几点体会
(一)高新区的发展应与所在市的发展相适应
所谓适应,就是高新区的发展,就近期而言,应该帮助珠海市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碰到的主要矛盾;就长远而言,应有力地支持珠海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珠海是我国的几个经济特区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建成海内外知名的海滨花园城市,但珠海就近期而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足,就未来而言,奋斗目标是要继续提升城市的品味,建成广东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行示范市,率先实现现代化。
珠海高新区从1999年体制调整后,发展的思路非常明确:一是迅速扩大园区建设的规模,大力发展科技型的实业经济。为此,高新区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促项目快速地建设投产作为工作的重点。经过五年多的努力,高新区属下“四园一海岸”,迅速地形成了园区规模和企业规模,工业产值2004年达530亿元,预计2005年可实现650亿元,到2007年接近1000亿元,为珠海市经济总量的增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占40%以上)。
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二次创业的力度。从2002年开始,珠海高新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非常重视入园项目的科技含量,放宽高新技术企业的入园条件,从土地价格、税收政策、补贴租房、周全服务等各方面,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孵化企业全方位的支持。经过几年的发展,使高新区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为提高全市的经济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突出贡献,使珠海高新区在全市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到市四大班子及全市人民的关注和支持。
(二)坚持高新区体制机制优势是高新区健康发展的关键
现行的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是对传统的行政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包括行使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独立运作的财政体制,服务为上的运作机制等。实践证明,这些体制大大优于传统的行政体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因此,我们的深切体会是:高新区优越的体制、机制坚持得好,高新区就会快速健康甚至跨越式发展,如果坚持不好,甚至形成体制回归,高新区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珠海高新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992年-1998年,为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发展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全国高新区,在53家高新区中几乎排名最后,受到科技部黄牌警告。究其落后的原因,最根本的是高新区优势的体制和机制未能到位。
从1999年到2003年为跨越式高速发展阶段。如上所述,仅五年时间,高新区迅速形成规模,不仅为高新区,而且为全市奠定了实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分析原因,就是这阶段高新区优势的体制、机制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从2003年到现在,珠海高新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以二次创业为主的可持续的发展阶段。但由于《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土地管理权垂直等各种因素,使珠海高新区优越的体制逐渐被淡化,又基本出现了旧体制回归的局面(本来《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不应该影响高新区的体制,但因执行者理解的偏差,造成珠海高新区体制的回归)。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珠海高新区的继续发展。值得庆幸的是,这一点已经引起珠海市委、市政府及人大、政协等四大班子的重视。
(三)创新创业是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国家为什么要设立高新区?高新区与一般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有什么不同?我们的理解和体会是:重视创新创业,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创新,注重提高经济质量是高新区的发展方向和必须长期坚持的主题。几年来,由于我们正确地把握了这个大方向,在大力进行一次创业的同时,又强调了二次创业,使珠海高新区与珠海市的其他开发区相比,表现出明显的创新优势和科技优势,这为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全市整体经济向科技型、集约型转化的历史进程中,更是体现出无限光明的发展前景。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