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南昌高新区创建于1991年3月,1992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江西省惟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14年来,在科技部、省科技厅的精心指导下,在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新区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走出了一条“成果商品化、科技产业化、产业国际化”的开放开发之路,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和最具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
一、南昌高新区建设发展和技术创新情况
(一)园区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
据科技部统计年报,高新区从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至2004年,全区技工贸总收入增长了141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82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了135倍,净利润增长了96倍,上缴税金增长了379倍,出口创汇增长了182倍。
2001年以后,特别是新一届省市领导班子换届以来,随着全省经济发展大环境的明显改善,高新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4年,全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58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技工贸总收入达23.2亿元;工业总产值142亿元;利税总额16亿元;出口创汇1.99亿美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7亿美元,占全市的78.3%;财政总收入5.2亿元。技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利税、财政总收入分别是2000年的2.1倍、2.2倍、1.6倍和2.1倍,园区经济总量实现了“四年翻一番”。
目前,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80家,占全省总量的60%以上,占全市总量的89%;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42%。软件企业180余家,占全省总量的90%;软件总收入达16亿元,占全省软件收入的88%。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2家,超10亿元的企业3家,上市公司10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高新区形成了电子信息及应用软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
(二)科技优势日益显现,成为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一批科技孵化器成为创新发展源。国家级南昌高新区创业中心作为高新区孵化体系的核心,目前已拥有孵化基地2.5万平方米,入驻孵化企业100余家,毕业企业60家;中国江西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在孵留学生企业30家,拥有孵化场地2.5万平方米,设有电子信息(软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功能食品等孵化区;金庐软件园目前拥有在孵企业180家,孵化场地近3万平方米;南昌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50多家;浙江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20家;江西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在孵企业50家。6大科技孵化器在孵企业400余家,在孵和急需产业化的高新技术成果与项目有600多项,为高新区提供了持续创新源。
一批科技成果项目正在产业化。联创光电的蓝色发光二极管被列为国家863计划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特康科技的全自动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被列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江西巴士在线传媒有限公司的“城市化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化平台”被列为国家企业信息化专项,并在多个城市推广应用。
一批高科技产品达到领先水平。日月明公司的专利产品“EBG系列自行式架桥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先锋软件公司的“道路交通收费网监控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泰豪科技的“三次谐波发电机组技术”获国内同行业惟一的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一批高科技企业已走出国门。泰豪科技成为法国ABB公司合作伙伴,其低压交流发电机已步入国际市场;利德丰的“车牌通”项目被美国赛克洛普(CYCLOP)公司看中,由该公司提供560万美元研发经费,产品全部出口美国;金鼎软件和特康科技等公司的产品也远销至海外。
目前,全区近3年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400项,列入国家级各类高新技术项目400余项,荣获国家和省市科技进步奖项目100余项。据科技部公布,2002年,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南昌高新区的技术创新增长速度排名第12位。
(三)园区建设日新月异,正逐步成为充满现代气息的科技新区
南昌高新区自创建以来,紧紧围绕着以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为中心,加快园区的建设步伐,依托南昌市区的基础设施,利用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着力打造一流的生态型科技工业园。到2003年,已全面完成了6.8平方公里的产业区开发,区内已形成完整的城市交通网络,实现了道路、供水、供电、电讯、排水、排污、煤气和土地平整等“七通一平”。区内建有110千伏的高新变电站、220千伏的艾湖变电站、日处理100万吨的青山湖污水处理厂、昌东给水加压站、高新电信分局、高新公交总站等基础服务设施。特别是近年来,高新区进一步加强建成区的形象建设,实施了沿路美化、环湖绿化、路灯亮化、环境优化工程,使园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提升了园区的品位,塑造了高新区的新形象,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工业区”,并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二、实施“二次创业”以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进入新世纪,根据科技部关于开展“二次创业”、实现“五个转变”的指示要求,南昌高新区积极推进“二次创业”,全面提升了园区的发展水平,形成了电子信息及应用软件、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四大产业;同时积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吸引一批国际大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努力把南昌高新区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下是我区实施“二次创业”以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一)实施产业集成化战略,实现经济内涵式发展
产业聚集靠龙头,产业优势靠特色,竞争能力靠科技,经济实力靠支柱。随着我区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集聚的日趋成熟,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按照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软件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配套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做强支柱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加速产业集成。
一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一个“核心”: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战略核心。形成四大“体系”:围绕增加高新区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建立了高新区科技投入政策体系。高新区先后出台了《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南昌高新区关于设立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的决定》、《南昌高新区关于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根据上述政策规定由区级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设立企业扶持资金,用于鼓励区内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贴息、创新资金扶持、制造业项目固定资产投入贴息、优势企业奖励、扶持留学生创业园、增加担保机构的资本金和风险补偿金等,营造了一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技术创新氛围。2004年,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7.5亿元,其中高新区6.47亿元,占全市的86.3%,占全区产品销售收入的5.2%;南昌市R&D经费支出5.65亿元,其中高新区3.04亿元,占全市的53.8%。高新区科技投入政策体系的建立,确保了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迅速提高。
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结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体系。高新区内相当一部分企业与高等院校结成了战略性伙伴关系,形成了产学研合作机制。先锋软件公司与IBM公司、NIIT公司、中科院软件所、中科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等国内外著名的教学、科研和企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还与南昌航空工业学院联合成立了软件学院,该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35所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泰豪信息公司与南昌大学联合设立软件学院并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了我市首家博士后工作站,清华大学博士的入站使得企业能迅速掌握国家在信息产业方面的领先技术。金鼎软件公司为满足软件产品及服务的市场需求,与清华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大及江西财经大学进行合作,致力于提高其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技能及产品质量,依托大学为企业培养国内信息技术行业的顶尖人才。恒大公司与江西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等著名学府成立了联合科技研发实验室;金桥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发新产品,在南开大学设立新产品研发中心;弘益公司与中山大学联合承担国家863项目,开发国家一类新药;捷德公司在北京设立新产品研发中心;同济丰宇公司与同济大学联手合作。上述情况表明高新区企业已为自身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力培植、引进各类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以技术开发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自我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参与市场竞争、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必然选择。目前全区有博士后工作站3个,研发机构60个,包括19个国家级、部级、省级重点工程中心和实验室。其中,独立机构29个,企业内机构31个;从事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研发机构有7个,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研发机构9个,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研发机构6个,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研发机构18个,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发机构10个,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研发机构10个。企业技术中心的建立,有利于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及其有效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协调运用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创新投融资体系。南昌高新区非常重视风险投资和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扶持,帮助中小型创业企业走出资金瓶颈、进一步发展壮大。在省计委等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南昌高新区内先后成立了注册资本为6900万元的江西省高技术产业投资股份公司和3000万元的南昌高新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上述两公司的股东,管委会分别出资300万元、600万元,为区内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提供创业投资和融资担保服务。风险投资公司的成立,对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壮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是重点发展软件产业。软件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与灵魂,大力发展软件产业,不仅能推动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能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为此,我们依托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金庐软件园的良好平台,利用我区良好的软件产业基础,以“特色突出、聚集明显、功能全面、支柱凸现,品牌响亮”为目标,加速金庐软件园建设,全力打造全省软件产业的制高点。金庐软件园与广州天河软件园、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资讯科技商会达成了合作备忘,加强赣穗港软件企业间的合作发展;江西微软技术中心落户高新区,标志着我区彻底告别无世界500强企业入驻的历史,江西微软技术中心是目前全国6家微软技术中心中规模最大的,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努力力争使其成为微软在中国最强的技术中心。深圳中兴通讯公司在高新区建立软件开发中心,并成立中兴软件技术(南昌)有限公司,然后中兴公司将以分期投入的方式在金庐软件园内规划建设中兴软件园,总投资超过10亿元,全面建成后,将形成8000人以上软件从业人员规模和30亿元以上软件产业销售收入,成为国内最大的软件产业基地。同时,我区有4家软件企业被科技部列为“中国欧美工程软件外包试点企业”;先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捷德智能卡有限公司、泰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跻身中国软件百强,囊括了全省进入全国百强企业的全部名额。今后,我们将突出中兴软件园、先锋国际软件园、泰豪软件园等特色专业园建设,以区内骨干软件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通信软件、嵌入式软件、数字多媒体和交通信息化、教育软件、电子政务软件以及软件外包,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走出有金庐特色的道路,逐步形成软件研发、生产、出口、人才培养同步发展的产业集群。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做强支柱产业,形成了以家电和电子元器件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依托联创光电蓝色发光二极管、万年青电子石英晶片、捷德智能IC卡、泰豪楼宇智能电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台湾东元空调、TCL彩电、法国泰耐克免洗涤剂洗衣机、矽谷学人液晶彩电,兴建电子元器件、五金件、标准件、塑料件等专业配套园,形成家电生产基地。做优特色产业,形成了以铜加工为特色的资源型材料产业带。依托江西铜和稀土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以基础性材料产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式化发展,大力推动高档电解铜箔、高精度铜板带、铜管、漆包线及相关下游产业的发展。做大优势产业,形成了以中成药和医疗机械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医药港(1平方公里)形成的生物医药企业聚集优势,通过带动辐射周边地区的医药配套企业,形成了以江中集团、汇仁药业、济民可信、仁和药业、修正药业等为龙头的医药产业研发和生产的产业集群。
四是配套发展第三产业。完善社会服务业。大力开展三产招商,在湖西产业区建设了商务服务中心、大型商场、购物中心和休闲娱乐场所等三产配套设施,同时,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完善支撑服务体系。目前,高新区拥有各类中介服务企业40多家,包括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组成的现代金融服务业,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策划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法律服务等组成的中介服务业。高新区已建立了由从事融资中介、企业咨询与诊断、科技成果转化中介、人才交流、科技信息服务等中介企业组成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南昌“无水港”的建设,充分利用高新区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的设立,为进出口企业提供货运、商检、通关、国际国内物运等“一条龙”的现代化物流服务;依托“江西医药港”在华东地区较为强大的物流系统,为区内医药企业提供物质流、产销流、信息流等具有行业特色的现代物流服务,为第二产业发展提供横向配套。
(二)实施用地集约化战略,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
随着我区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在土地利用方面,我们通过“三调整”,实现了“三提高”。一是调整用地指标,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单个项目,建筑密度由30%提高到40%。二是调整用地方式,提高用地效率。要求能建多层不建单层;分期建设项目,规定项目建设期限;逾期不开工项目,依法强制收回土地。三是调整用地门槛,提高用地效益。通过绿色门槛,严格控制污染企业进区;通过技术门槛,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通过投资门槛,重点引进投资密度大、占地面积小的企业。
(三)实施新区城市化战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随着区域面积的扩大和我市城区的东移,在新区建设方面,我们正实现开发区向现代科技新区的功能转变。一是发展“灯下经济”,推进新区建设城市化。依托南昌城区功能的辐射力和京福高速公路的拉动力,充分利用主干道两侧和两湖沿岸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商业价值,发展第三产业和社会公共服务业,完善城市功能,为第二产业提供横向服务配套;同时,依托两湖的生态资源,开发旅游产业,打造城市新亮点,并带动第三产业的消费需求。二是发展“乡镇经济”,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通过订单式定向培训,并推荐到区内企业务工,解决了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通过发展城郊农业和兴建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实现了城乡经济的互补,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通过实施小城镇建设,集中兴建多层农民公寓,促进农村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将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解决就业,促进农民向居民身份的转变;通过集中兴建城市教育标准的中小学校,促进农村教育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实施园区生态化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区积极争创全市首个高科技园林示范城区,提高建设品位,提升园区形象,逐步形成具有现代化功能的新城区。一是“增绿”。以“多栽树、少养花、裸土铺上草”为原则,实施湖西建成道路的绿化和京东大道两侧的绿化隔离带建设,完成了艾溪湖西岸环湖景观带建设,绿化了高新区。二是“增亮”。围绕道路、湖泊、绿地、楼房、景观带,完善了建成区照明设施,亮化了高新区。三是“增色”。按照“一路一色、一路一景、色彩协调、轮廓清晰”的要求,美化了高新区。四是“增净”。通过兴建垃圾中转站,铺设人行彩道,加强园区环境管理,净化了高新区。五是“增特”。通过严把建筑规划审批关,房屋建设要求“一栋一风格、一栋一特色”,提升了园区建设品位。
三、“十一五”规划思路与目标
“十一五”期间,高新区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开放型经济拉动各种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创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构建和谐平安的高新区。总体思路是:聚焦经济发展,凝聚全区力量,以构建优势产业链为主线,整合各种资源,统筹产业布局,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产业一体化。到2010年,使高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具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真正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基地,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改革的试验区,成为创新文化氛围浓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城区。
(一)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0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0亿元(2005年当年价),年均增长24%,其中一、二、三产值比例分别为5∶65∶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40%。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60%,信息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4%;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30%。
(二)产业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作紧紧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个核心,把握科技经济一体化推进这条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电子信息及应用软件、生物医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四大领域,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南昌高新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到2010年,全区电子信息及应用软件、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技术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区的比重分别为30%、18%、20%和32%。
(三)科技创新目标
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00家,形成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坚力量;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发展到1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在孵项目达到600个以上,承担各类科技计划500项。
(四)园区建设目标
完善建成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加强环保规范化管理,进一步优化我区生态环境,力争建成国家生态工业园。“十一五”期间,全区土地开发建设不低于200公顷/年,土地开发总量新增10平方公里,全面完成产业区的开发建设。
(五)人才资源开发目标
到2010年,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达到5万以上,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5万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称职的人才占区内从业人数比例达到70%左右。
“十一五”期间是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切实把推进自主创新摆在高新区“二次创业”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努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构建稳定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