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威海高新区建区15年来,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和省、市党委、政府及科技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充分发挥威海地处开放前沿、自然环境优美等优势,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以优化投资创业环境为保障,大力引进国内外技术、资本、人才,发展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被国家科技部等部门授予“先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兴贸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ISO14000国家示范区”。今年4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我区,视察山东威高集团、威海华东数控有限公司和山东三星通讯设备有限公司三家高新技术企业,并就科技创新工作发表重要指示,给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以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
截至2004年底,威海高新区累计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017亿元,年均增长56%;工业总产值993亿元,年均增长48%;出口44亿美元,年均增长32%;财政总收入23.6亿元,年均增长43.8%;地方财政收入13亿元,年均增长43.7%。
2004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272.4亿元,同比增长47.8%;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增长48%;工业总产值265亿元,增长45.7%;工业增加值78亿元,增长46%;产品销售收入264亿元,增长46.3%;上缴税费14.4亿元,增长46.9%;出口12.5亿美元,增长43.7%;财政总收入6.9亿元,增长4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亿元,增长52.1%。
(一)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累计批准进区项目1779项,总投资305亿元,其中:引进高新技术项目823项,投资额106亿元;外资项目492项,实际利用外资6.65亿美元。区内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及制品等4个产业群。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73家,占全市的54.6%;高新技术产品累计达到215种,占全市的57%。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2004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3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4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59.2%。以山东三星为龙头的打印设备产业链已初步形成,目前为山东三星配套的企业达到30多家。去年山东三星公司完成销售收入42.8亿元,增长109.5%;出口4.6亿美元,增长128.3%。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达到32家,其中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7家,占全市的23%;引进碧陆斯电子、爱森精细化工、莱因堡光电子等3家外资研发中心。区内设有博士后工作站4个,“863”计划成果转化基地1处。累计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65项,其中“863”计划6项,火炬计划35项。2004年,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9项,省级29项、市级12项。列入2004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计划7项,占全市的87.5%。创业中心聚集了97家创新型企业,2004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2亿元,其中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家,留学生企业22家,毕业企业13家,毕业率14.6%。2004年,全区R&D经费投入总额达到4.8亿元,占产品销售总额的1.8%,人均10314元;R&D人员数4300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9.8%。全年申请专利252件,居全市首位,比同期增长40%。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845件,获授权专利214件。被省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山东省专利园区”。培育了威高集团、光威集团、双丰电子集团、华东数控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8%。山东华菱电子有限公司坚持在引进、消化、吸收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1999年以来,共申请专利45项,已授权34项、受理11项。其中热敏打印头产品的一项发明专利在日本获得了受理,在我区率先实现技术出口创汇。其90%以上的专利技术直接应用到了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中,专利产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70%以上,对利润的贡献率在90%以上;公司的传真机用热敏打印头产品占国际市场的25%。
(三)国内外创新资源逐步聚集。目前区内有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工大(威海)及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药学院4所大学,其中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建有国际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哈工大(威海)建有国际微电子技术研发中心和宋健科学技术研究院,这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区内企业还积极走出去,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托国内外技术力量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目前区内80%的工业企业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威高集团每年出资600多万元,委托长春应化所、北京化工研究院等单位开发新产品,做到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有效保证了市场竞争力。目前该集团开发生产的医疗器械系列产品占到国内市场的16%。此外,我们还积极引进国际创新资源,与韩国庆北大学共同创办了“威海-庆北大学中韩科技企业创业中心”,规划了面积500亩的“威海庆北大学高科技园”,目前已引进6个韩国科技项目进驻孵化;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瑞典卡尔玛科学园达成共建孵化器意向。去年8月,我区成功举办了亚洲科学园协会第八届年会,来自亚、欧、美、非四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代表应邀出席,涵盖了政府机构、科学园区、大学科技园、创业中心、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海外留学人员、中介机构等12大领域,为在更大范围整合科技资源开辟了新的渠道。
(四)创新创业支撑体系逐渐完善。2004年,投资近4000万元、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孵化基地三期工程投入使用,区内孵化总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目前我们正在建设12万平方米的火炬创新创业基地,为接纳更多的创业精英创造条件。围绕创业孵化、科技咨询、人力资源、融资担保、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服务等服务平台正在建立和形成。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联合成立了技术交易中心。设立了1000万元的种子基金。与深圳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的威海创新投资公司,与济南华诚财会咨询公司、济南华旗绿色植物技术开发中心联合成立了注册资本2000万元的天衡担保公司。山东省高新技术投资有限公司、鲁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山东凯威担保有限公司等风险投资和担保机构进区开展业务。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发明专利奖励办法》等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政策。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去年威高集团成功在香港创业板挂牌上市,募集资金1.75亿元,开创了威海市企业境外上市的先河,今年有望转为主板上市。华新海大、光威渔具、新北洋、华东数控等4家企业目前正做上市的前期准备工作,预计今明两年可在国内外上市。
(五)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借鉴国际惯例,推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模式。去年,我们打破部门和身份界限,在全市率先进行了人事制度聘任制改革,干部的学历水平和年龄结构有了较大改善。突出科技和招商工作重点,调整了机构设置。成立投资决策委员会,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建立了项目推进专员制,落实了责任,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开展“建设学习型开发区”活动,营造崇尚学习、追求卓越的氛围。出台了鼓励工作人员在职和脱产学习的政策,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参加外语、宏观经济管理和现代科技知识培训。今年初又选派42人赴清华大学参加了公共管理知识培训。8月中旬选派60人赴复旦大学参加经济管理知识培训。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围绕关键技术创新配置资源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经济综合体的要求,积极探索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途径,目前已经与清华科技园就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团队达成合作意向。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与先进高新区相比,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技术、管理及复合型人才匮乏,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科技投入仍然偏低等。
去年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科技部“长春会议”精神,确立了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二次创业”的核心任务,将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全区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重中之重”的工作思路。具体就是实现“一个转变”,加强“五个建设”。
实现“一个转变”,就是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从注重产业聚集到科技创新的转变。
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全面落实“科技兴区”、“人才强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三大体系,建设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园区,培育创新创业文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把我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的基地,培育、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家的摇篮,深化科技、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密集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辐射源,实施科技兴区、人才强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示范区。具体目标是:
1.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2010年,各类技术开发机构发展到100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达到100家,新增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00项。申请专利累计200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到4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90%以上。孵化器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以上;在孵企业达到500家以上,其中留学生企业达到100家;年毕业企业50家以上,孵化企业年产值达到10亿元。
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增强。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达到300种,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1家,过5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2家,过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8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80%以上。
3.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到2010年,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政策支撑体系、风险投资体系、信用担保体系。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5%以上,科技事业费占当年区财政总支出的5%以上,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5%。
4.人力资源质量显著改善。到2010年,大专以上学历人才达到5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数量达到2500人,硕士以上学历人才总数达到1000人,人才总量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
加强“五个建设”:
一、围绕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加强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源头体系建设
1.挥区内两所大学的作用。强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两所大学的合作,引导其与区内企业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做好为区内企业服务的文章;推进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国际生物技术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国际微电子中心和宋健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作用,促使其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并支持其科技成果在我区的转化。
2.强与区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化与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学院、大连应用化工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合作,逐步探索与其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
3.进、设立更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东药学院已经落户我区,今年开始招生。东北林业大学即将落户我区。今后要吸引更多的大学、科研院所以及韩国、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进入我区,并鼓励区内两所高校设立更多的应用型研究机构。
4.定知识创新规划。绕区内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制定知识成果创新指导性规划,为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开发提供指南。
二、围绕提高应用创新能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的作用
(1)加强对区内32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服务、指导、整顿和管理,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2)支持帮助具备条件的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再筛选一批重点企业建立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争取将华东数控公司的智能化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科华生物公司的病毒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光威集团的碳纤维及其制品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支持实施技术联盟战略,鼓励产业内关联企业联合建立开放式技术开发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4)推广威高集团经验,鼓励支持企业与大院大所合作建立外设研发中心。
2.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围绕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研制新产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支持在此基础上的二次创新。
3.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
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引导企业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产品数据库管理(PDM)等技术。今年要完成技改投入60亿元,完成47个项目的技术改造。
4.争取更多的科技计划在我区实施
最近,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的碳素原丝及其制品、威海华东数控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和山东嘉恒投资公司北方(威海)产学研基地项目,获得山东省“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立项,其中,碳素原丝及其制品项目有望获得国家发改委3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及2.3亿元配套贷款支持。今后,要帮助企业争取实施更多的科技计划,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加快企业技术创新。
三、围绕提高创新服务能力,加强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孵化器为载体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孵化设施建设。本着合理规划、特色鲜明的原则,采取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逐步加大投入,扩大孵化器的规模。当前主要是加快12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争取年内主体完工,明年投入使用。
2.推进孵化器的国际化进程。建设好“威海-庆北大学中韩科技企业创业中心”,年内孵化韩国项目争取达到20个。加快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瑞典卡尔玛科学园合作建立国际孵化器的进程。发挥好“留学生创业园”的作用,加强与海外留学生的联系,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生来我区创业。
3.提高孵化器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与清华科技园合作,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团队,增强中试、融资、信息、技术合作、管理培训、市场开拓等服务功能,根据创业者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在促进科技企业成长的软环境上下工夫,使孵化器的服务、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4.加快科技中介机构的引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和企业多方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快科技咨询评估、技术交易、成果推广、知识产权代理、风险投资、信用担保等中介机构的引进和设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5.建设孵化企业产业化基地。按照火炬创新创业园模式,在新区建设占地800亩的孵化企业产业化基地和占地500亩的韩国庆北大学科技园,承接孵化器毕业企业产业化项目。
四、围绕培育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加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1.推行“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根据区域总体规划,对老区和新区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以有利于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为原则进行园区调整和建设。充分利用威海高新区现有的三星电子工业园、“863”国家新材料基地等品牌,加大特色产业园区的品牌打造,有针对性地进行形象宣传,不断完善配套服务,增强对相关投资者的吸引力,形成信息聚集、企业聚集、产品聚集、人才聚集、技术聚集、产业聚集的良好配套环境。
2.编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自身条件和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明确更加细分的产业定位。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打印设备、通讯设备、显示设备、新光源、新型元器件、软件等6大类产品;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碳纤维及制品、有机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特种金属材料等4大类产品;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发展数控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印刷机械、电力封闭电器等4大类产品;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制剂、海洋生物制品和医疗器械等4大类产品。
3.实施大企业集团推动战略,力促骨干企业的快速扩张。鼓励、引导、支持威高、光威等大企业制定成长扩张规划和销售收入倍增计划,在科技新区领办新的工业园区,实施品牌战略、营销战略、技术战略、人才战略、资本战略,调整产品结构,开拓高端市场,打造航空母舰型企业集团。
4.围绕特色产业集群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集群的内在要求,紧紧围绕高新区的产业定位、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链,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形成骨干企业寻求配套、中小企业主动配套、引进企业跟进配套的局面。重点发展“四大产业集群”:以山东三星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打印设备产业集群、以威高集团为龙头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以光威集团为龙头的碳纤维及制品产业集群和以华东数控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数控设备产业集群。
5.扶持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培植新的增长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基金,筛选双丰电子、三盾焊材、鼎峰电子等20家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的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之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五、围绕聚集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
1.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学习国内外先进科学园区、企业家、创业者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勇气,通过引进人才、理念和组织活动,大力培育“敢为人先,敢于实践,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勇于竞争、崇尚合作,追求卓越、淡泊名利”的创新创业文化,真正让敢于创新的人受到尊重,善于创新的人得到实惠,创新失败的人得到宽容,激发人们的创新创业热情。
2.完善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鼓励创新创业的各项法规和政策。对照上级有关法规和政策的要求,逐项进行检查、核实,消除优惠政策的盲区。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有针对性的地方性政策。借鉴国内外先进高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制订和完善专利奖励、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政策。
3.营造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以获得“山东省专利园区”为契机,加大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管理职能,落实知识产权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优先支持具有或能够获得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立项、资助、成果申报,加强有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与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创造人才成长的优越环境。落实高层次人才和归国留学人员优惠政策,重视引进紧缺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再培训。在工作环境、子女教育、居住条件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利用山大威海分校、哈工大(威海)和威海职业学院等教育资源,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实施涵盖大企业(集团)、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以项目为载体,在项目立项、经费资助等方面进行倾斜,培养完善的人才梯队。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促进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5.形成完善的投融资环境。加大财政直接投入力度,今年科技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5%。扩大科技事业费的使用范围,探索无偿使用、有偿使用、投资入股等方式,实现财政资金效用最大化。探索种子基金资助补贴、贷款贴息等使用新方式。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863”引导项目和重大高科技产业化项目经费的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企业和社会共同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信用担保相互配合的多元化融资体系。
6.建设促进创新的体制环境。进一步发挥部、省、市三方合作优势,赋予“三方共建”新的内涵,共建集孵化器集群、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创业支撑体系为一体的“威海火炬创新创业园”。威海火炬创新创业园由孵化器集群、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创业支撑体系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按照综合孵化器向国际化和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建立多种形式的国际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发展孵化器集群。二是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规划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软件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产业园区。三是建立以创业服务、中介服务、国际合作、技术创新、创业融资、人力资源、政策法规和创新文化八大支持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在运作模式上,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借鉴国际科学园区经验,采取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形成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和中介服务相分离的,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园区运营体系,积极探索以体制、机制创新促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