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一流高新区(青岛)
日期: 2005年08月26日 11:08       来源:科技部
【字号: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这次国家高新区工作会议是继2001年“武汉会议”之后,在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进入新阶段、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必将有力地推动国家高新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进程。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国家高新区必须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全球化的视野,积极应对世界经济科技的竞争与挑战,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地高水平推进“二次创业”,使国家高新区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国家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基石。
  一、青岛高新区发展回顾
  青岛高新区自“一次创业”以来,紧紧依托大青岛的沿海开放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立足做大做强高科技主导产业,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为抓手,培育和引进高科技企业,聚集大学、研发机构、科研院所,加快园区基础开发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在“一次创业”阶段,初步形成了高新区向高层次发展所必需的高科技产业配套环境、科技智力资源支撑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家电电子为代表的高科技主导产业初具规模。经过10多年的发展,青岛高新区聚集了以海尔、朗讯、英维思、惠亚等一批电子通讯类企业和研发机构,2004年电子家电通讯产业年产值达到300多亿元,形成了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成为中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和研发基地。海洋生物医药、软件和新材料产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高科技主导产业的拉动下,高新区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已成为青岛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二是培育了以海尔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群体。青岛高新区始终把培育民族大企业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全力支持海尔等大集团和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自1992年海尔集团进驻青岛高新区创业以来,取得快速发展,先后建成了总占地1000余亩的现代化生产基地、海尔中央研究院以及集团总部,营业额从1992年的10亿元增加至1016亿元,走出了一条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打造世界知名品牌的成功发展道路,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成为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和典范。一批中小科技企业蓬勃发展,高新区成为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最集中的区域。三是促进了青岛市乃至山东省科技智力资源在高新区的高度聚集。区内聚集了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3所大学,拥有国家海洋局一所、信息产业部22所、七一九研究所等42家科研机构。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在校大学生5万人,两院院士有16位,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人才密集区之一。四是初步形成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90亿元,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建成了国际会展中心(一期)、体育中心、滨海雕塑园等一批大型公益设施,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已发展成为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市东部新区。
  在回顾10多年的发展历程、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认真总结青岛高新区建设发展的经验得失,分析了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因素。主要是:高新技术主导产业集聚度不高,特色不突出,总体规模比较小,整体竞争力还不强。园区规划建设标准低,产业布局分散,项目投入产出比、科技含量都比较低。园区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产业用地严重匮乏,政策区可利用土地仅为467亩,土地开发成本非常高。对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重视不够,起步较晚,技术创新链条不完善,针对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的环境建设亟待加强。
  二、青岛高新区推进“二次创业”的主要工作
  2003年初,新的一届管委会班子到任,明确提出积极响应科技部“二次创业”的号召,紧紧围绕科技部“五个转变”的根本要求,创新工作思路,树立赶超目标,重塑高新区应有的区域功能和形象,三年内争创全国一流高新区。在工作重心调整上,我们以高新区建设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以行政区为依托,突出培育高新区的功能优势和产业特色;在发展模式的转变上,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任务,全力推进创新环境优化、创业体系建设,加快实现由要素驱动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特别是长春会议后,青岛高新区把提升创新能力、培育特色产业、高水平推进园区集约开发作为重中之重,励精图治,干事创业,掀起了新一轮开发建设的热潮,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使青岛高新区建设发展的面貌焕然一新。2004年,青岛高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上缴税额分别达到181亿元、14.2亿美元、29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40%,总量位居省内高新区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企业数分别占青岛市总量的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青岛市总量的40%。新建或改建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孵化场地面积从不足1万平米迅速扩大到15万平米,入孵科技创业企业达到200余家,实现了连年翻番。高新区新引进建设了36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类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单个项目投资规模平均达到2亿元,投资强度达到307万元/亩,投入产出比达到1:4,均达到了山东省一类园区的考核标准。
  (一)狠抓高科技特色产业培育和壮大
  高新区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势,牢牢抓住开放型经济不动摇,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施强有力的产业导向政策,紧紧围绕电子通讯产业、海洋生物制药、软件和新材料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招商体制和机制,出台激励政策,建立严格的项目评估制度,完善项目引进、项目建设和企业服务三大工作体系,大力引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税收、高创汇和占地少的项目。电子通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青岛市家电电子技术研发和高端产品生产的主要基地,新引进了泰科达液晶显示器、科达东芝电子等一批大项目,形成了创新型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软件产业增势强劲,近两年平均增速超过120%。新引进了海信网络、中天科技、零点电子、清华紫光、爱立信浪潮、易科德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软件企业入区发展。青岛市“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骨干企业”均落户高新区。中天科技成为山东首家以红筹模式登陆香港主板的民营软件企业。海洋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的雏形开始形成,新引进了加拿大爱德检测、百特生物、香港华迈士制药、3V医疗诊断制剂等20多个项目,企业总数达到54家。在新材料产业方面,新引进了海泰光电、金谷镁业、信莱粉末等一批亮点企业,新材料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四大高新技术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97%,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二)狠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孵化基地建设。新建或改建了创业大厦、软件大厦、高新创业园等孵化器8家,新增孵化场地10万平方米,全区孵化总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入孵科技创业企业200余家,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6亿元,创业服务中心2004年被评为优秀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二是加快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建成了生物、软件专业孵化器公用技术平台,生物创业园“生物医用材料中试基地”列入了国家火炬计划资金支持项目,成为青岛市首个获得国家支持的孵化器公用技术平台项目;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合作开通了为软件企业服务的“三库四平台”。三是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引进了法律、金融、税务、专利、管理咨询、产权交易等20余家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提高了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强对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的扶持和指导,组织华尔街风险投资公司、驻区金融单位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为中小科技企业搭建国际化的融资平台。两年来,青岛高新区内澳海生物、博新生物、中发激光、海泰光电等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高新区孵化成功,实现了快速发展,共轭亚油酸、肿瘤诊断试剂、多功能激光加工系统、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高新区实现产业化并发展壮大,实现了青岛高新区以引进为主向引进与自主创新互动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三)狠抓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引导和桥梁纽带作用,着力营造政策优势,聚集优势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率。一是全面推进校地、院地合作。制定出台了《青岛高新区加强校地合作工作意见》,与驻区的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在人才培训、对外合作交流、共建创新创业载体、共享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构筑院校专家与社会各界交流平台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目前,校地合作共建的3处大学科技创业园已全面启动建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校地、院地合作的新路子。二是加大政策研究力度。先后制定出台了《科技资金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入孵企业发展的规定》、《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20多项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两年内区级财力投入科技资金5600万元,重点支持了海尔“家庭网络控制平台”、中科英泰“嵌入式税控信息终端”等高科技项目,成为高新区成立以来科技发展资金投入强度最大的时期。三是争取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近两年来青岛高新区先后争取国家863等各类国家级计划项目50余项,累计获得上级科技扶持资金5000万元,72项成果获得国家、省、市各级科技奖励,各项指标均列全市第一。四是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2003年-2004年,全区专利申报数量达到932件,累计专利申请量已达4300多件,授权已达1200多件,专利转化实施率达到30%以上,专利授权和转化率居全省前列,人均专利拥有量全省第一。其中,青岛高新区孵化培育的地恩地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激光钻空定位系统”,在打败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的抗诉后获得美国专利,企业每年增加专利产品销售收入4亿元以上。
  (四)狠抓园区集约化开发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转变传统的单一项目供地方式,调整规划指标,全力挖掘发展空间,集约化、高水平建设专业产业园区,提升产业承载力。一是向规划要空间。为提升土地利用率,组织实施了产业区控规修编,将整个高新区产业园区容积率由0.8-1.0调整为1.5,在产业区主要道路两侧规划建设多层工业厂房。二是向闲置土地要空间。综合运用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手段,引导企业、村集体等各类主体利用闲置或低效土地、房产用于发展高科技产业,建设高新技术创业基地。如利用民营家具企业闲置房产改建的高新创业园一期,新增创业孵化面积1万余平米,吸引了10多家科技企业,产出规模由原来的800万元提高到2亿元,单位面积产出提高10余倍。三是向高强度开发要空间。先后收回未开发项目用地290余亩,投资强度由此前的202万元/亩提高到307万元/亩,达产后预计每亩产出376万元,相当于每平方公里产出产值56亿元。
  (五)狠抓城市综合服务环境建设
  加快发展为高新技术创新创业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启动了城市中心商务区建设,规划建设了商务一区和商务二区,引进了中信万通证券、海协信托、数码科技中心等总投资30多亿元的20余个总部类及服务类大项目。开工建设了青岛大剧院、国际会展中心二三期、青岛极地海洋等一大批公益设施和旅游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城市载体功能,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组织实施了李山东路、滨海大道等30多条道路建设,加快城市道路网络建设;加强产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管理,组织通过了产业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业区发展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
  三、青岛高新区加快推进“二次创业”,争创全国一流高新区的发展思路、主要任务
  今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关于科技创新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正经历着一次重要的转折,即将进入实现质的飞跃的新阶段。国家高新区必须坚定信心,抓住这一重要历史机遇,转变思路,乘势而上,全力提升建设标准和发展水平,开创中国科技园区发展的新的里程碑。从青岛高新区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看,当前,山东省、青岛市两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岛高新区的建设发展,提出青岛高新区要加快建设成为半岛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充分发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我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到青岛高新区发展已进入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今年年初,青岛高新区管委会就明确提出“三年创建国家一流高新区”的工作目标,先后聘请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等研究机构完成了《青岛高新区争创一流战略研究和规划》等战略规划报告,使青岛高新区的“二次创业”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制定了更加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和工作保障措施。青岛高新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面向世界,把握机遇,努力发展成为能够代表中国科技园区建设水平的排头兵。
  青岛高新区加快推进“二次创业”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坚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全国一流高新区为目标,以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坚持走集群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加快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优势服务业,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型、创新型高科技园区,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半岛地区科技创新先导区、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青岛东部科技新城区。
  到2008年青岛高新区主要发展指标跻身国内副省级城市国家高新区的前五位,力争进入前三位,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高新区。
  主要任务是:
  (一)明确发展定位,扩展产业空间,高起点、高水平推进“二次创业”。在区域总体发展定位上,青岛高新区要瞄准国内外一流高新区,定位于中国最具活力、最适合创新创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高端制造业基地、国际研发基地。立足于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必须扩展发展空间,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进一步放大高新区的品牌、功能优势。这是加快青岛高新区“二次创业”向纵深推进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实施规划与布局调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整合利用崂山及周边区域的土地资源、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加快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城乡二元开发向以科技产业化为导向的统筹开发转变,走出一条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特色之路。围绕园区通信产业园、生物医药园等专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调整区域空间布局,在更高层次上完成崂山390平方公里的总体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调整功能区分工布局,以现有高新区海尔路轴线区域为核心,株洲路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依托,建设滨海大道高新技术产业隆起带,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        
  二是以生态发展为战略,全面提升园区建设的品位和质量。在发展模式上要按照生态园区的概念,大力发展生态型、园林化的特色科技园区,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坚持园区规划、生态规划与产业规划有机衔接,进一步加强株洲路产业带的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优化和产业置换,既考虑土地集约利用,又要强调生态优先。对新规划建设的专业产业园区要充分考虑与崂山旅游产业发展结合,高水准进行园区生态规划、组团规划和产业定位,建设人与自然和谐、资源节约利用、核心产业链条完善、技术系统集成、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生态工业园区。
  (二)培育壮大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群。实施“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在重点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建设专业园区,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研发生产链条,实现项目集中、布局集约、产业集聚,构筑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提升园区高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重点抓好两大产业的发展:
  一是把以软件为核心的电子通讯产业培育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产业。充分发挥青岛制造业优势和毗邻日韩的地缘优势,以国际信息软件园等重大项目为推动,加快青岛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的建设。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以对日韩软件外包为突破,加大对海信网络、高校软控、中天信息、易科德等现有骨干软件企业的支持力度,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和软件品牌,力争在3年内软件产业专业园区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米,软件产业总收入突破100亿元,软件产业发展力争跨入全国一流行列。不断扩大电子通讯产业规模,将其培育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产业。充分发挥海尔、朗讯、爱立信浪潮等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信息家电、3G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等重点产业的发展,使青岛高新区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电子通讯产业基地。
  二是把海洋生物及医药产业培育成为青岛高新区自主创新的标志性产业。依托青岛作为中国海洋科技城和世界海洋科研基地的优势,加强与高新区内的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以及国家海洋局一所等科研机构的密切联系;抓住申报和建设国家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的重大机遇,立足于自主创新,加快建设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生物技术专业孵化器和生物专业产业园区;加速形成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积聚发展格局。要着力引进带动力强的生物医药类大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已有的黄海药业、澳海药业等企业,加快建设爱德基因检测、香港瑞华制药、奥兰生物芯片等大项目,积极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在海洋活性物质提取、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生物芯片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初步建成具备国际影响力、独具特色的海洋生物制药产业基地。
  (三)以国际化研发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一是加快引进大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国际企业研发基地。要抓住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生产、研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支持和促进已落户的朗讯全球研发中心、海尔中央研究院、帝科精细化工研发中心、爱立信无线技术研发中心、一汽研发中心等30余家研发中心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进一步抓好新引进的世界500强卡特彼勒研发中心、海克斯康研发中心、四方川崎车辆技术有限公司以及中船重工725所等大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支持其延伸技术创新链条,吸引聚集配套服务机构和项目。积极促进国内外企业研发中心的合作开发,发展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推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和转化,不断推动和促进民族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是充分发挥高科技大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提升国家竞争力,必须培育具备强大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支持海尔、朗讯、汉缆等龙头骨干企业继续做大做强。以海尔信息产业园建设为载体,加快海尔手机、海尔平板电视、海尔模具等项目建设步伐,建设高水平的总部基地、核心研发基地和高端产业基地,争创世界第一白色家电品牌;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培养汉缆、地恩地等重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力争在3-5年内分别达到50亿元的规模;推动海泰光电、金谷镁业、中科英泰等高科技企业发展,加快形成以海尔为龙头的自主创新的大企业集群,带动青岛高新区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四)全面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管理运营的水平。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任务:一是多元化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市场化为思路、政府投资为引导,以社会投资为主体,调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多元化、大规模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力争今后三年新增孵化器30万平方米,总数达到50万平方米,孵化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二是加快建设一流水准的专业孵化器。围绕培育软件、生物技术等重点特色产业,进一步完善公共技术平台等专业化服务设施,联合大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在软件、海洋生物等领域建成10-15个专业领域公共技术平台,使专业孵化器成为集聚创业企业、国家级产业化项目、创新团队和技术带头人等创新资源的有效载体。三是全面提升孵化器运行质量。要大力引进孵化器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打造一支致力于献身孵化器事业的专业管理团队。要以“高科技社区”为理念,着力建立规范化、多层次的孵化运作机制,大力发展技术经纪、技术评估、科技咨询、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增强服务功能,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创业的成功率。
  (五)大力优化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创业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的组织引导作用,全面优化创新创业支撑环境。一是抓好产学研资源整合平台建设。在全面启动青岛市校地、院地合作的基础上,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推进产学研合作,最大程度整合优质创新资源。二是大力强化投融资平台建设。建立高新区企业与国际国内资本接轨的渠道,重点通过创业板上市、风险投资、政府资助等多种途径,增强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能力,激发风险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投资高科技企业的积极性,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市场化新型科技投融资体制。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型人才服务环境。建立完善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有效的工作机制,在人才引进、使用、流动等方面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措施,保护好、发挥好科技人才创业的积极性,切实营造有利于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的环境。四是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高新区知识产权保护纲领,系统开展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加大执法力度,打造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的品牌。积极实施专利和标准战略,增加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补贴,鼓励原始性发明专利,重点支持有望形成国家新兴主导产业技术标准的项目,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使青岛高新区的知识产权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