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一、“二次创业”以来取得的成绩
(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省、市重要经济增长点
实施“二次创业”以来,郑州高新区努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发展,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近5年来,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35%以上的增长速度,尤其是近3年来,增长速度持续保持40%以上,成为省、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纳入火炬计划统计的439家企业实现总收入267.36亿元,比2003年增长42.36%;实现工业增加值67.3亿元,比2003年增长81.02%;实现净利润20.14亿元,比2003年增长51.43%,上缴税收19.26亿元,比2003年增长63.22%。
2005年上半年经济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见下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本年计划 |
上半年完成 |
同比增长 |
完成年计划比 例 |
1 |
GDP |
亿元 |
79.65 |
40.56 |
37.00% |
50.92% |
2 |
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264.6 |
135.63 |
36.80% |
51.26% |
3 |
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69.8 |
35.7 |
36.10% |
51.15% |
4 |
出口创汇 |
万美元 |
4450 |
3750 |
35.00% |
84.27% |
5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2965 |
1485 |
31.00% |
50.08% |
6 |
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26 |
14.23 |
38.00% |
54.73% |
7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 |
亿元 |
15 |
8.13 |
27.80% |
54.20% |
8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 |
亿元 |
59 |
29.6 |
30.00% |
50.17% |
(二)加强技术创新,成为省、市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
1.围绕自主创新,不断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完善技术创新政策。2001年以来,郑州高新区围绕建设河南省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区域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先后出台了《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加大R&D投入的办法》、《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等10余项技术创新政策,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聚集技术创新源头。高新区积极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培植和引进各类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001年以来,郑州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工程学院等3所高等院校,郑州机械研究所、郑州烟草研究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等4家部级科研机构集聚郑州高新区,构筑产学研创新环境,提供了创新的技术源和智力源。国家数字交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国家级工程中心、河南省电子商务工程中心等10个省级工程中心和30多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较完备的公共技术平台。
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科技计划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目前我区共有国家级、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23项,其中国家级108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12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5项;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48项。这些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2004年企业获得各类资金支持近1亿元,引导企业和各类研发机构投入R&D经费近10亿元。
努力培育资本市场,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近年来,高新区建立了由5家风险投资公司和1家投资担保公司组成的风险投资担保体系。5家投资公司总的注册资本达到6亿元以上,在高新区风险投资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管委会通过设立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和重点产业发展资金的方式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委会正在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积极合作,探讨建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与担保公司合作建立中小企业投融资保证金。
加强孵化器建设,大力提高对科技成果的孵化能力。目前郑州高新区建设的孵化器有:(1)郑州高新区创业中心是国家级创业中心,三期工程完成后总孵化面积达14万平方米。现已建成孵化基地总面积达10.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75家,已毕业企业83家。(2)国家863中部软件孵化器。主要任务是建设软件开发、测试和质量保证平台,进行软件人才培养,软件企业孵化和软件代工(软件出口)的培育。(3)河南专利孵化转移中心。作为中国第一家专利孵化器,目标是建成全国最大的集专利项目投资、专利项目推介、专利项目孵化的专业孵化器。(4)大学科技园科研孵化基地。目标是打造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高校技术创新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
2.成为省、市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截至2004年底,区内经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12家,占全省认定总数的近30%,占郑州市认定总数的64%;高新技术产品663种,占全省认定总数的21%,占郑州市认定总数的57%。累计获得授权的专利项目300余项,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100余项,千余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高新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5%。
(三)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项目入驻
1.不断加强硬环境建设。2001年以来,郑州高新区进行基础设施投入80多亿元,加大对配套设施建设的投资,形成了完善的道路、供水、电力、供热、燃气等配套设施。同时,随着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机械研究所、金属制品研究院等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入驻,生活服务设施逐步完善,郑州高新区正在向高智力密集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新型工业示范区“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科技新城区转变。
大力推进数字化园区建设。在管委会内部实现网上办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逐步实现企业网上报送各类报表和项目审核,减轻企业负担。目前正在建设呼叫中心和地理信息系统,这些项目的建成将为企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2.不断加强软环境建设。实施“二次创业”以来,郑州高新区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工作中突出三个优先,即“企业优先、服务优先、效率优先”,优化服务环境、创新环境、政策环境、诚信环境4个环境。实行窗口办文制度、项目全程代理制度、跟踪服务制度、限时办结制度、首问负责制度、周休日联合办公制度等,提升了投资者的满意度。在郑州市率先建成“零收费”区域。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模式,强力打造高效、廉洁、创新、服务的阳光政府。
不断完善服务支撑体系。5年来引进了融资中介、企业管理与咨询、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科技信息服务等中介机构80多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优越的环境吸引了大批项目入驻,实现平均每天引进3个项目。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引进项目和资金情况见下表。
2003—2004年引进项目情况对比表
年份 |
引进项目(个) |
引进注册资金 (万元) |
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上项目(个) |
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项目(个) |
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项目(个) |
2003年 |
475 |
166923 |
4 |
25 |
29 |
2004年 |
1004 |
314000 |
7 |
73 |
113 |
2004年比 2003年增长 |
111% |
88% |
75% |
192% |
289% |
郑州高新区2005年引进项目情况表
引进项目数(个) |
引进注册资金(万元) |
注册资金上亿元项目(个) |
注册资金5000万元—1亿元(个) |
注册资金1000万元—5000万元(个) |
注册资金500万元—1000万元(个) |
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下(个) |
563 |
245000 |
3 |
3 |
70 |
74 |
413 |
2005年上半年,由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住友集团所属企业投资的明电舍(郑州)电气工程有限公司进入郑州高新区投资,这是日本住友集团在我国内陆地区投资兴建的第一个电气产品制造基地。韩国的希杰集团、美国的嘉吉公司、美国的微软公司等世界知名企业,都相继在郑州高新区兴建项目,郑州高新区的外向度不断提高。
(四)加强产业培植,形成了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
郑州高新区重视主导产业培植,每年拿出财政预算的4%设立重点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主导产业的重点企业发展;拿出财政预算的1%设立外贸奖励资金,支持重点企业扩大出口。
加强专业园区建设,实行专业化培植,目前已经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四个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在省、市均省、市占有重要位置。软件产业占河南省销售收入的50%,经认定的软件企业占全省的60%,集中了全省70%以上的骨干软件企业。2004年,河南省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软件专项,首批20项,其中高新区11项。高新区集中了全市80%以上的超硬材料骨干企业,形成了金刚石、立方氮化硼、原辅材料、专用设备等超硬材料产业链,年产值占全市的60%以上,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区内的富耐克公司CBN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一半以上,占国际市场份额近三分之一,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CBN磨料专业制造企业。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聚集了全省大部分的优势企业,通过GMP认证的制药企业占全市的80%以上,种子企业占全省的30%以上,诊断试剂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郑州市拓洋生物公司主要产品在国内、国际同行业排名第一。
目前,郑州高新区正在建设的产业基地有:国家火炬计划河南超硬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级郑州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863中部软件孵化器、河南省火炬计划光机电产业基地、河南省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这些产业基地的建设为聚集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为高新区进一步强化支柱产业、发挥规模效应、发展集群经济奠定了基础。
二、“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和思路
“十一五”期间,郑州高新区将继续推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实施“1234”工程:明确“一个定位”,即把郑州高新区建成高智力密集区、高新技术产业聚积区、新型工业示范区、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科技新城区;实现“两个目标”,即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发展规模在全国高新区中的位次前移7—8位;突出“三项重点工作”,即招商引资引智、环境建设、产业培植和创新能力培养;抓好“四项保障措施”,即集中抓好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形象建设。努力把郑州高新区建设成为实现中原崛起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一)“十一五”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0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计划为:
1.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35%。
2.生产总值(GDP)达到360亿元,年均增长35%。
3.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3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960亿元。
4.实现工业增加值400亿元,年均增长35%。
5.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
6.实现税收42亿元,年均增长35%。
7.实现本级财政收入18亿元,年均增长35%。
8.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1500种。
(二)“十一五”发展重点
重点抓好四大支柱产业,20类重点产品,10家龙头企业,20家骨干企业,30家重点企业。
1.新材料及制品:重点培植超硬材料及制品,精密合金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及制品,功能耐火材料及制品,精细化工材料等产业,到2010争取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
2.生物、医药:重点抓好生物工程领域的体外诊断试剂、酶及酶制剂,疫苗、血液制品、基因工程药物,农业生物工程、食品生物工程,中药现代化工程项目及西药创新工程。建设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物流基地。到2010年争取实现销售收入270亿元。
3.光机电产业:重点抓好重工机械、汽车零配件、纺织机械设备、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到2010年争取实现销售收入330亿元。
4.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抓好网络通信、监控设备为主的硬件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做好信息安全软件、地理信息软件的开发。支持嵌入式软件的产业化及软件外包业务。到2010年争取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三)“十一五”期间主要工作措施
1.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调整和完善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促进政、产、学、研、金、中介机构的进一步结合和互动发展。进一步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经费,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入必须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而且实现逐年递增。每年拿出财政预算的10%设立科技三项经费,不断增加对技术创新环境建设支持力度,营造以公共技术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大对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扶持,支撑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通过政策引导,十一五”期间,郑州高新区的R&D投入大幅度增长,平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由2004年的9.03亿元,到2010年达到17.6亿元;培育和形成50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形成20家以上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开发机构,提高高新区参与国际科技产业竞争的能力,进而带动周边地区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
建设虚拟大学园、虚拟研究院,进一步聚集智力资源,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建设火炬创新创业园,营造更适合于高新技术创新与创业的环境,加速高新技术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进程。
构建较完善的投融资体系。对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给予政策扶持,使其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引进50家风险投资公司,注册资金达到100亿元。管委会参与投资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保证金,建立风险投资和融资担保服务平台,形成多方长效合作机制,促进科技与资本的有效结合。到2010年使担保保证金规模达到5亿元,促进投资担保体系的形成。
2.为高新技术产业创造更为完善的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郑州高新区计划投入300亿元,在建成区和扩展区内,实现完备的路、水、电、气、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更为完善的硬环境。
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探索服务更好、效率更高的管理模式,尝试全员聘任制,完善绩效考核,充分发挥管委会工作人员的潜能,为高新技术产业创造更加优越的软环境。
3.着力培育产业生态环境,形成产业集群。转变招商观念,提高招商层次,实行功能招商、环境招商、产业链招商、总部招商,加大研商、亲商力度,引进项目与引进人才相结合,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带项目。重点引进“高、大、外”项目,5年引进150家高科技企业总部,迅速扩大支柱产业经济总量。
突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每年拿出财政预算的4%作为重点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主导产业的重点企业发展,努力培育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到“十一五”末培育100亿元的企业或企业集团1-2家,50亿元以上的企业2-3家,20亿元企业8-10家,10亿元企业15-20家,亿元以上企业60-70家。
深入研究产业聚集的形成机理和环境条件,着力培育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效应的产生。
4.走集约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根据发展需要,在适当扩大高新区面积的同时,加强对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统筹考虑项目用地,使土地政策向工业综合效益高、科技含量高、对主导产业拉动作用大的项目倾斜。大力发展标准厂房和孵化器,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已经出让但长期闲置的土地,管委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收回或调整,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除按程序向国家报批土地外,还可通过建成区11个自然村的旧村拆迁改造工程,进行土地置换,预计可达到2000余亩。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使每平方公里的产出率提高到45亿元以上。
5.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高度重视农村工作,研究爱民、为民之策,加大富民之力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保持社会稳定。
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开展法律、经济、管理知识培训,特别是关于高新区建设和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领导水平。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搞好农村财务、卫生、教育及计划生育工作,保持农村协调发展。加强农村自我发展,推进旧村改造。实行先试点、后推开的办法,“十一五”期间完成区内农村拆迁改造和城市化工作。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