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加速火炬引擎 打造高新航母(厦门)
日期: 2005年08月26日 13:52       来源:科技部
【字号: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厦门高新区”)于1990年12月30日破土动工,由原国家科委和厦门市政府共同创办,是原国家科委和地方政府共同创办的三个火炬高新区之一,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3月被科技部和外经贸部确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2003年9月被评为“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4年11月被科技部和人事部联合授予“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寸土寸金的厦门岛造就了厦门高新区“一区多园”的运作模式。由于发展空间所限,1998年8月,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火炬高新区开始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战略。目前,“一区多园”已初具规模,形成一个孵化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三个综合园区〔火炬园、火炬(翔安)产业区、同集园〕和三个专业园区(软件园、信息光电园、北大生物园)的格局,基本形成了以高新企业为骨干,跨国公司为龙头,电子信息、光电、电工、软件等重点产业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DELL、ABB、联想、松下、厦芝、富士电气、联邦快递7家世界五百强投资创办的14家企业。2004年,火炬高新区工业总产值476亿元,以占全市3%的工业能耗、1/470的城市建设用地,实现全市工业产值的27.5%。2004年产品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戴尔、联想移动、ABB开关、厦华显示、唯开通信、厦门建松、松下电子等7家,14家企业产值过亿元。
  目前,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五大特色产业。电子信息产业2004年完成产值360.55亿元(不包括光电产业),占全区的比重为76.9%。光电产业发展后劲十足,目前高新区已经集聚了一大批有实力的光电企业和前景看好的半导体应用类中小企业,产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在厦门名列首位,2004年完成产值55.86亿元,占全区的比重为12%。电工产业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2004年完成产值 37.44 亿元,占全区的比重为8%。软件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是厦门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厦门火炬高新区,以巨龙软件、恒信网元和美亚柏科等为代表的软件产业,以北大之路、厦门养生堂和特伦生物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也正在逐步形成产业的聚集和规模的壮大。
  在抓“科技强区”的同时,厦门火炬高新区着力在“依法治区”上下工夫,凭着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特区立法权,厦门市人大于2002年3月相继通过了《厦门经济特区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工作规定》和《厦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并于2002年6月1日正式生效。其中,《规定》是我国首部通过人大立法、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工作的地方性法规。这两部法规都把着眼点放在改善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门槛、扶持企业创新、保持园区可持续发展上,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厦门市科技局和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近日联合颁布的《厦门火炬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大大降低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门槛,是厦门市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又一项重大举措,将使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火炬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格,享受国家、地方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
  一、厦门高新区“二次创业”主要成就
  (一)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凸现
  2004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76亿元,占全市的27.5%,同比增长40.9%,比全市平均增长率24.4%高出16.5个百分点,在厦门市7个经济统计区中继续高居首位,其经济增长明显地拉动了全市的经济增长,并首次跨入产值400亿元以上国家级高新区的行列。在科技部最新公布的国家高新区经济发展评价中,厦门火炬高新区的综合加权排名第7位,发展规模排名第12位,增长幅度排名第5位,增长速度排名第8位,经济发展水平名列全国高新区上游,已成为厦门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1992年到2004年的十三年间:技工贸总收入从1.22亿元增加到481.5亿元,平均增长率64.5%;出口总额从0.014亿美元增加到29.32亿美元,平均增长率88.6%;入区企业数从12家增加到497家;产值超亿元企业从空白到21家;利润总额从0.21亿元增加到36.6亿元;缴税总额从0.033亿元增加到24.5亿元;从业人数从646人增加到3.9万人。
  2005年1-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47.75亿元,同比增长20.1%;火炬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72.83亿元,同比增长23.1%。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8.8%。工业产值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出3个百分点。高新区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48.89%。
  (二)园区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1992年至2004年的十三年间,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2亿元。
  在七个园区中,火炬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和北大生物园均位于岛内,目前已基本开发完毕;火炬(翔安)产业区、同集园和信息光电园三个园区是目前的开发建设重点园区。2004年,火炬高新区进一步加大开发建设力度,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7亿元,同比增长56.5%,达到历年来的最高水平。
  园区空间拓展及面积核定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已征用面积约465公顷,已开发的面积为365公顷,经国家发改委审核、国务院批准,规划面积为由100公顷扩容到1375公顷。厦门火炬高新区从此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到今年年底,火炬(翔安)产业区首期475公顷,将投入18亿元人民币的开发建设资金,届时95栋总面积130万平方米的通用厂房将在产业区内拔地而起,20万平方米配套生活区和第二期专用厂房也在全力推进建设中。同集园可提供的工业用地约50.2万平方米,其中已签用地协议8家,总投资13亿元;完成投资1.35亿元。信息光电园已完成投资8699万元,可提供的工业用地约为20万平方米,已签用地协议3家,总用地面积21.32万平方米。
  (三)以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形成特色产业集聚态势
  近几年来,火炬高新区吸引外商投资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合同外资从1998年的3700万美元到2004年的13,163万美元,2004年,合同利用外资完成年度计划的175.5%,引进千万美元以上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项目5个,占全市13个项目数的54%。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火炬高新区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围绕着“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引进光电产业,大力扶持电工产业,牢牢抓住软件产业”这一方针,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完善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在开发建设中对特色产业项目予以倾斜,吸引了明达光电、AREVA、ABB继电器等一批重量级企业,确立了火炬高新区特色产业在厦门市的领先优势。
  1.电子信息产业地位更加突出,产业链获得延伸和壮大。DELL成立了戴尔(厦门)有限公司(DELL二期);世界第一大不间断电源生产商美国能源转换公司(APC)落户火炬同集园;生产触摸屏的趋动科技入驻信息光电园;联想移动新厂房开工建设。随着DELL二期、APC和联想大厦的开工,电子信息产业在高新区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2.光电子产业的发展后劲十足,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格局。引进了涵盖LED上游(芯片生产)、中游(封装)和下游(应用)领域的台湾新竹科学园区著名光电企业“明达光电”落户信息光电园;生产触摸显示屏的“趋动科技”入驻信息光电园,光电子基础材料基片生产商“星光豪泰科技”在同集园已经进入建厂阶段。以这些项目为代表的光电企业的进驻,使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游的产业链,并将使火炬高新区在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的建设进程中发挥龙头作用。
  3.电工产业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随着ABB继电器落户火炬高新区,ABB集团已在高新区设立了五家企业,ABB集团还将在ABB低压设立全球低压产品采购中心和研发中心,ABB高压、华电开关也在进行增资扩产建设新厂。2004年,ABB四家企业的产值已经超过30亿元。ABB配套企业大连第一互感器厂在东部产业区落户,世界第三大电力集团企业法国AREVA公司也已落户高新区。至此,高、中、低压电工行业的生产格局已经在火炬高新区初步形成,火炬高新区已成为厦门乃至福建省重要的电工产品生产基地。
  4.软件产业发展迅猛。火炬高新区已引进软件企业120家。园区企业发展良好,不少企业在业内已经崭露头角,如恒信网元在通信领域、华美泛亚在贸易领域、翼华科技在在线保险领域、泰极信息公司在网络游戏领域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巨龙软件成为厦门第一家企业出资建设研发中心大楼的民营软件企业。
  5.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正逐步形成。在我国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刚刚起步,产业格局还未成型的阶段,北大生物园以世界上第一支注射用神经生长因子的投产成为国内生物医药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由养生堂研发的世界领先的特殊疾病疫苗、诊断试剂盒等也将投入批量生产。
  (四)创新及孵化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创新一直是高新区有别于传统经济开发区的最主要特色。厦门火炬高新区的重要特色就是具有代表厦门形象和水平的创新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有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北大之路、麦克奥迪、厦华、东南融通5家企业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有6家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经省、市有关部门认定。
  厦门市特别是火炬高新区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制定了强有力的扶持措施.例如:企业获国家相关部委批准设立国家级研发中心或工程中心可获得市财政300万元的扶持;获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得到市财政200万元的扶持;与此同时,高新区财政还给予50%的资金配套。高新区每年安排近3000万元企业发展基金用于企业创新与发展扶持,其中包括每年500万元的高新区技术创新资金。截至2004年厦门高新区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立项支持的项目总计34项,得到国家资金资助总计1350万元;截至2004年,共有35个项目获得高新区技术创新资金的资助,资助资金总计1238万元。针对留学人员创业方面,市人大专门制订了较为特殊的扶持政策,包括对符合条件的留学人员企业给予10万元的无偿资助、49%配套资本金、孵化场地租金减免等。厦门火炬高新区积极用好高新区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留学人员企业扶持资金和留学人员企业配套资本金,仅以留学人员在厦创业无偿资助一块,目前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已有100家留学人员企业各获得10万元的无偿资助金。这些有力支持了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厦门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是火炬高新区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基地,在全国500多家孵化器综合排名已进入前10名,被科技部评为福建省最好的孵化器。创业园于2000年初开始建设,是国家重点扶持的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001年被科技部等部委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和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2002年厦门市人大出台全国第一部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厦门经济特区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工作规定》,经人事部批准设立全国第二个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3年成立全国第一家台湾学者创业园;2005年4月,国家人事部决定与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2005年成立光电子孵化器。目前已建成的孵化器面积已逾2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0多家,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在孵化企业具有高层次人才、高科技项目、高成长性的显著优势,其中博士和硕士创业者比例超过70%。作为科技部重点支持的国家级孵化器之一,留学人员创业园近几年获得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无偿资助金9000多万元。近两年来,创业园先后获得科技部“实施火炬计划十五周年先进单位”、“2003年度优秀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和福建省“火炬计划先进管理单位”等荣誉称号,是国内少数几家连续三年获得科技部“国家创新基金小额资助机构”资格的孵化器之一。
  近年来,创业园企业科研开发及市场经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技术创新水平高、产业化前景很好的优秀高科技企业纷纷成长起来,有两家企业产值超亿元,十多家企业产值超过千万元,并有一家企业在境外成功上市,逐步形成光电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方向和产业集群,在推动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设区域科技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特色产业链、集聚高新技术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五年来,创业园的企业孵化工作年年迈上新台阶。2000年,创业园企业销售收入不到1亿元,2003年已接近3亿元,2004年突破5亿元,2005年创业园企业总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同时,一批经孵化成长起来的科技型企业如三达膜、巨龙软件、妙一、弘信电子、宇电、北大泰普、力鼎、文天自控等已经飞出创业园,在厦门各行政区购地建设厂房或工业园区,为厦门经济发展和技术竞争力的提升再创新的辉煌。
  厦门火炬高新区与科技部火炬中心、厦门大学和厦门市科技局共同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业孵化器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2003年5月,该中心承担的科技部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报告》出版,翔实记录了孵化器在中国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不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也成为研究中国孵化器运作比较完整的资料。最近,研究中心又出版了《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分析报告》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面面观》,将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
  (五)厦门软件园发展态势良好
  厦门软件园于1998年开始建设, 2000年9月,国家科技部经过审核认定,授予厦门软件园“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03年3月,厦门软件园被国家外专局评定为全国惟一的国家级软件引智基地——“软件开发国家引进外国智力示范单位”,也是福建省软件教育实习训练基地。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 厦门软件园已经形成了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加强对台合作,发展软件外包,重视人才培养,建设一流精品软件园区”作为发展战略,重点打造综合服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三大体系,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子。目前,厦门软件园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分二期建设完成。此外,三期工程(华厦学院异地搬迁后原教学区域,毗邻厦门软件园二期,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预计在2005年底启动前期工作。
  截至2005年5月,注册在厦门软件园的企业达130家,业务涵盖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服务、芯片设计、信息安全等领域,从业人员5000多人,拥有自主版权的软件产品(经科技局认定)共215件,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百余项,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26个,地方级科技项目40余个。厦门软件园的企业总收入呈逐年递增的良好发展状况。2004年完成总收入17.4亿元,比2003年增长12%。
  (六)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彰显优点
  火炬高新区的领导与管理服务机构为党委、管委会和纪委。火炬高新区党委业务上归属市直机关党工委领导。2004年,市委调整配备了党委班子成员和纪委专职书记,批准设立组织人事处,党组织的领导力量和组织机构得到加强。截至今年5月,火炬高新区党委属下有一个党委(火炬集团党委)和15个直属党支部,党员数为447人,其中非公企业党员数为301人。除了管委会机关党支部参加第一批先进性教育以外,其他支部全部列入第二批先进性教育对象。
  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履行市一级部分管理权限。2004年,省委编办批准管委会级别为副厅级,组织机构规格首次得到明确;管委会现有办公室、组织人事处、计划财政处(加挂财政局)、建设管理处和经济发展处等五个处级内设机构,人员编制23人。委直属单位有4家,现有干部职工约400人。火炬集团公司、创业中心为企业单位,招商服务中心、财政服务中心为二类事业单位,均实行全员聘用制。火炬高新区是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面积最小、含金量最高、机构最精简的高新区,鉴于人手少、经济建设任务繁重的情况,管委会机关及委直属企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艰苦创业的精神投入高新区二次创业中,经济建设、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到今年底,火炬(翔安)产业区开发建设要投入建设资金12亿元左右,任务重,时间紧,为打好东部开发这一硬仗,我们将做到思路明确、有效分工,坚决落实省、市领导的指示精神,将党员先进性教育贯彻到具体工作当中,并紧紧抓住火炬高新区的又一发展机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火炬(翔安)产业区的开发建设中。
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通力支持协作,火炬高新区这支经过十几年磨炼的拉得出、打得响的队伍,一定能够啃下火炬(翔安)产业区这块硬骨头,为带动全市的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在“二次创业”中再创辉煌
  从今年开始,市政府加强了对工业集中区规划和产业导向的工作力度,加速发展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厦门软件园二期和厦门同集工业集中区。“金戈铁马,狂飙突进”,厦门迎来了加强自主创新,做大做强厦门工业经济的新高潮。火炬高新区(翔安)产业区的开发建设是贯彻省委卢展工书记指示精神和厦门市委九届十次全体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厦门市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吸附器”作用,吸引更多高新技术项目在此投资、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厦门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贡献的重要举措。随着核定规划面积的扩容,厦门市委、市政府要求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发展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厦门市海湾型城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中打头阵、做主力、当先锋、担重任。厦门火炬高新区将凭借丰富的开发建设经验及雄厚的经济实力,搭建更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舞台”,重点建设火炬(翔安)产业区,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努力打造一艘海峡西岸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航母。
  今明两年,火炬高新区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感、紧迫感,增强实力,加快发展。
  2005年,高新区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580亿元,比增24%;完成总收入575亿元,比增24%;工业增加值100亿元,比增18%以上;出口创汇34亿美元,比增15%以上。完成火炬(翔安)产业区12亿元投资的开发建设任务,同时要形成新建区尤其是首期1.6平方公里、130万平方米通用厂房建设及其同步招商引资新高潮。
  2006年,高新区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700亿元,继续加快完成火炬(翔安)产业区首期4.7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的开发建设任务。在通用厂房建设的同时,包括西亭路北部的专用厂房建设区同步开展招商引资,完成产业区一期的招商工作。在产业区南部翔安新城区规划的火炬商住区,开工建设10万平方米的灰领公寓,建成后以卖为主,以租为辅,快建快出。
  “十一五”期间,火炬高新区要在认真总结十几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 “二次创业”,拓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提高土地开发效益,推动企业创新创业,提升高新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积极鼓励和发展研发中心和总部经济,建设光电和电工2个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继续以年增100亿以上工业产值的速度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新增就业人数3万人以上,争取实现在“十一五”期间经济规模在“十五”末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使火炬高新区成为建设厦门海湾型城市的“龙头”,成为拉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发动机。
  从建区到“十五”初年实现1平方千米100亿产值目标,厦门火炬高新区花了整整10年时间;而到“十一五”末,厦门火炬高新区力争工业产值超过1375亿元,实现高新区扩容后的平均每平方千米100亿产值目标。
  (一)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首先,要以火炬创新创业园的建设推进高新区的二次创业。按照去年科技部长春会议的要求,建设一个层次分明、创新创业环境优良、技术创新能力强、技术服务链条较完善的高科技企业孵化集群区域——火炬创新创业园。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根本内涵就在于创新创业,火炬创新创业园是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指导下,高新区建设创新创业环境迈出的可操作的一步,它是适应高新区二次创业,对建设创新创业环境进行的探索,即把高新区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而高新区的核心在于创新创业园的建设。创新创业园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有作为创新创业孵化延伸的功能,所以在孵化器基础上建设创新创业园,主要是探索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产业化,发展科技服务产业,促进知识的增长、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学习、知识的交流和知识的运用。
  其次,要推动园区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工作。管委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应引导企业更加注重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特别是用于自主创新项目的研发经费投入,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企业与高等院校、企业与企业之间,或产学研三方的项目对接。鼓励企业设立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鼓励企业联合创办行业技术中心或公共技术平台,欢迎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研究机构来高新区创办独立的研发中心。
  第三,作为创新体系建设重要载体的孵化器也应积极探索多种孵化模式,包括协助来高新区投资的国内外大公司设立企业筹建处,或承办其在孵化器中设置的办事机构。切实推进人事部与市政府对创业园的共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创业园的孵化能力、水平和品牌。进一步推进创业园由孵化企业向孵化产业迈进,加强台湾学者创业园和专业孵化器建设,办好光电子孵化器,在条件具备时进一步考虑设立其他专业孵化器。推动园区在孵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工作,从政策、资金、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扶持。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和兄弟高新区孵化器的考核办法编制一套孵化器指标体系,宣传和反映孵化器引进人才、引进项目、培育企业和服务软环境建设的业绩,尤其是毕业企业情况。
  具体措施有:
  1.以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提高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
  2.采取有效措施来强化创新扶持力度。例如,加大企业创新扶持资金投入;加强企业融资和担保、优势项目投资力度;大力协助企业申请国家创新基金;出台专利申请资助办法;提出新兴产业孵化措施(例如光电子孵化器建设);加大高新技术产业链缺失环节的招商力度;强调技术研发中心的招商;强调配套机构(如国际认证机构)的招商;加强软件技术公用平台的建设;完善政策环境以引进国际、留学人员和国内高科技人才;以自主高新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提升园区科技含量,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等等。
  3.重点培育规模企业,促进龙头企业的“磁吸”作用,做大做强和完善产业链。通过产业的聚集,带动相关科技人才的聚集,积极推动厦门市政府出台鼓励发展特色产业的相关政策,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全力推进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建设
  目前,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正加紧调整火炬(翔安)产业区各项建设规划,加快通用厂房的建设,以通用厂房作为启动器和吸附器,带动外资投入。今年年底前,在西亭路南部建设130万平方米通用厂房,基础按五层做,厂房先建三层。西亭路北部加强基础配套建设,作为专用厂房建设区。在建设的同时,同步开展招商引资,力争在2-3年内,完成产业区一期的招商工作。在产业区新规划公建区,建一栋1万平方米的准三星级酒店;按环形、小围合的布局,同时开工建设5万平方米的外口公寓。
  今年高新区有15个项目要建成、投产,它们是高新区的增长点所在,我们将加强服务,完善园区配套设施,确保项目的土地开发及工程的开工竣工,保证引资项目尽快建成投产。特别是抓好DELL二期、明达光电、趋动科技、联想大厦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促进这些项目尽快建成,尽快投产出效益。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规模大、技术先进,它们的建设不仅事关高新区未来几年的发展速度,也将影响到高新区在全市的技术领先地位。
  (三)加强投资产业导向,实施重点招商
  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成败在于是否能为客商提供高效率、高满意度的服务和有归宿感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以及能否为客商提供有助于投资创业的氛围。我们要认清形势,知难而进,充分利用火炬高新区的品牌优势和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举办的有利条件以及厦门对台区位优势等有利因素,克服厦门产业链仍不够长、市场辐射不够强及东部产业区周边配套仍很不齐全等不利因素,紧紧抓住服务这一主线,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为火炬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做应有的贡献。
  继续抓好产业链招商,把招商重点放在电子信息、光电、电工、软件等特色产业上。去年招商引入的联想移动、明达光电、AREVA等规模企业相继签约落户高新区。今年,我们仍然要把引进特色产业项目放在重要位置,争取在这几个领域成为引领全市产业发展的龙头。尤其是光电产业和电工产业是高新区产业集群中的重中之重。我市作为“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之一,有利于吸引众多光电企业前来寻找发展机会,特别是努力探求与台湾光电产业在技术攻关、市场拓展、产业配套等方面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同时,建设好光电子专业孵化器,以火炬高新区光电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及企业创新孵化的经验,为火炬高新区乃至全市源源不断地输送新生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