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创新与发展:成都高新区的不懈追求(成都)
日期: 2005年08月26日 15:02       来源:科技部
【字号: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自20世纪中叶发生第三次科学革命以来,科学技术逐渐成为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使全球的经济和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依托强大的科技经济实力,不断推进创新与发展,继续引领着世界的潮流。日本和韩国在上世纪70—80年代,面对严重的资源短缺和巨大的环保压力,走上了依靠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的道路,使他们迅速崛起并在后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成功避难。经验告诉我们:创新与发展,是经济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是地区和国家崛起的重要途径。
  把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是实施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地方经济的“发动机”、“火车头”,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创新是国家高新区的本质特征,没有创新,国家高新区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发展是国家高新区的根本任务,没有发展,国家高新区将丧失生存的基础。创新与发展的统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成都高新区在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密切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完善,走出了一条创新与发展并重的道路。
  一、成果转化是创新与发展的启动力
  任何一项科技成果,只有当它成功应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时,价值才能得到最终体现;只有当它成功实现产业化时,才能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世界众多知名企业都是依托科技成果的转化而诞生,并逐步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因此,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创新与发展的启动力。
  成都高新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以推进科技资源优势向科技产业优势转移为重点,加快了成果转化进程,促进了园区的起步和快速发展。
  一是打造成果转化载体。成都高新区成立之初,区内建成的第一栋大楼就是当时全国面积最大的科技成果孵化器—6400平方米的创业服务中心,以后又建立了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等。成都高新区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吸引3亿多元社会资本,建成了18万平方米的创新孵化园;投资上亿元,打造了国内一流的软件研发公共技术平台。到2004年底,形成了以8个国家级专业孵化器为骨干、23家民营科技孵化器为主体的孵化器群体,投入使用的孵化器面积达54万平方米,入孵企业达1300多家。今年,又建成了23万平方米的天府软件园,启动建设了20多万平方米创新孵化组团,孵化器面积已达到100万平方米,将逐步形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服务优良、特色鲜明的一流科技成果转化载体。
  二是整合成果转化资源。成都作为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聚集了50多万科技人员,每年开发出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成都高新区积极整合成都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加强同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了电子科技大学创业中心等大学科技孵化园和技术转移中心,构筑了良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推进地奥心血康、中低端路由器、IC卡公用电话系统等大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了产业化,形成了“有成果,就到高新区转化”的良好氛围。成都高新区整合地方的资金、人才、市场、中介服务等资源,建立了良好的成果转化支撑体系,成为了成果转化资源聚集的区域中心。成都高新区鼓励和支持区内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形成了强大的成果转化源泉。
  三是突出成果转化重点。成都高新区紧紧围绕打造以微电子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中药现代化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先进技术为特征的精密机械制造产业的定位,按照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形成特色产业链的思路,加强了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等专业孵化器建设,聚集了一大批IC设计、软件、信息安全等研发企业,提升了IC设计、软件、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成果转化能力,一大批处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进入了产业化,为成都高新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成都高新区完善的成果转化体系,推进了大批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培育出了地奥、国腾、迈普、迪康、拓能等一批知名高科技企业。2004年成都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占四川省的55%、成都市的70%,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和税收均占全区总数的70%以上。1991年,成都地奥集团创始人李伯刚借款50万元进入成都高新区创业,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地奥心血康,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年销售收入超过16亿元、利税4亿元的知名高科技企业和制药行业的巨人,其发展速度和综合经济效益连续多年居全省同行业榜首,其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新药胸腺五肽,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都国腾集团1997年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C卡公用电话系统,迅速拓展了市场,不到3年时间,销售收入就超过了10亿元,1999年国腾集团的400部IC卡公用电话机作为国庆50周年献礼,安装在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上,近年来,国腾集团又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GPS卫星定位系统,为我军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迈普集团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端路由器,打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地位,使路由器在国内市场的价格大幅度下降,迈普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数据通信设备供应商之一。2002年初,来自硅谷的一批留学人员,到成都高新区注册了四川南山之桥微电子有限公司,经过两年的艰苦创业,开发出了我国第一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路由交换核心芯片——“华夏网芯”TS2410,改写了中国高性能路由交换机没有“中国芯”的历史。信息安全产业化基地自主研发的高速密码算法、密码专用芯片及模块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达到了全国最高等级,具有自主密码核心技术的网络密码机、安全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VPN及IDS等系列产品,已在党政军专用网络上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主流产品。
  二、引进吸收是创新与发展的加速力
  科技成果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科技经济的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世界各国及时分享最新科技成果、迅速实现赶超提供了条件。广泛吸收全球科技成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快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地区乃至国家寻求突破与跨越、实现后来居上的重要捷径,也是国家高新区创新与发展的加速力。
  我国台湾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和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球第二的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我国的汽车工业通过引进吸收先进技术,打破了几十年的一贯制,全面融入了国际汽车制造体系,中国汽车不仅做到了全世界同步生产,而且大量出口中东、中亚和北非等地。上海通过引进中芯国际,实现了集成电路制造产业的跨越发展,成长出了全球第三的芯片制造企业。京东方通过引进吸收先进技术进入液晶显示领域,目前已在中国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建有5个研发中心,拥有3000多项专利,超过了台湾同行,奠定了全球领先的地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成都高新区出现了国际先进企业聚集的良好势头,我们紧紧抓住机遇,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对外引进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4年底,成都高新区共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00多家,总投资近40亿美元,英特尔、微软、摩托罗拉、爱立信等世界500强投资的企业达25家;其中2004年引进合同外资6.31亿美元,到位外资2.03亿美元。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实现合同外资5.57亿美元,到位外资2.24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4倍和13倍,预计全年将引进合同外资10亿美元以上,到位外资5亿美元以上,将占成都市目标任务的一半。英特尔、友尼森、中芯国际等封装测试项目的投资建设,带动了美国科胜讯系统公司、台湾旺宏公司等IC设计和台冠科技等晶圆制造企业的落户,区内IC设计企业将由去年的不足10家增加到今年底的40多家,一个6英寸和8英寸晶圆制造项目将分别在年内动工建设,成都高新区呈现了集成电路产业加速聚集的态势。按照业界专家评论,成都正在成为继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第三极。
  成都高新区积极推进区内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合作,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升了区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日本爱发科与成都东方仪器公司的合作,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带到了成都,迅速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冷媒回收净化装置等新产品,成为了重要的进口替代,并出口到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国家。索尼、安捷伦等世界先进制造企业与成都索贝、前锋等企业的合作,极大地提升了区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区内企业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迅速走向了国际市场。大批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国际知名企业的引进,为区内企业学习借鉴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了典范,促进了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2004年成都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拥有专利3.33项,注册商标2.38项,自主创新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的约5%,达国际先进水平的为12%,国内领先水平的为50%。
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促进了成都高新区的持续快速发展。2004年,成都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80亿元,工业总产值624亿元,分别是1990年的1219倍和975倍,产业增加值对成都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1%;以微电子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中药现代化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和以先进技术为特征的精密机械制造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3%、37.5%和9.5%,优势十分明显,特色日益凸现。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成都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区域经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突出。
  三、体制机制是创新与发展的保障力
  体制机制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经济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包含了体制机制优化的成果。体制机制科学合理,创新与发展的要素就能得到优化配置,创新的活力就会被激发,发展的动力就会更强劲。体制机制的优化,是创新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成都高新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立之初,成都高新区就在全国高新区中创造了“四个第一”:第一个建立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股份公司,第一个实行“一站式”服务,第一个建立风险投资公司,第一个在内陆城市创办公益性保税仓库。此后,成都高新区坚持学习借鉴国际惯例,积极推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实行了全员聘用、竞争上岗、轮岗交流、末位淘汰等全新的干部人事制度,构建了五星级的服务体系,加快了规范化服务型机关建设,推进了社会配套和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社会化和企业化,加大了企业用工制度、劳动分配制度、产权制度的改革力度,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企业、社会新型关系,建立了职能明确、精简高效、服务优良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了创新与发展环境,为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成都高新区管辖和服务的区域面积已经超过成都市的行政区,承担了与行政区完全一样的党务、经济、行政和社会事务等全部职能,虽然机构数量只有行政区的1/5,工作人员只有行政区的1/10,但机关的工作作风、办事效率、服务质量受到了区内外企业、投资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成都市组织的历次投资软环境综合评价中,均位居全市第一。成都高新区推进体制和机制优化的成功经验,已经在四川省和成都市广为借鉴,为推进地方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坚持创新与发展并重,是成都高新区10多年探索积累的成功经验,也是成都高新区结合自身实际作出的理性选择。创新能力不强,发展能力不足,是成都高新区“二次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成都高新区正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处于跨越发展的临界状态,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兄弟高新区的先进经验,把创新与发展作为不懈的追求,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强创新,确保未来几年持续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力争在2007—2010年实现产业增加值占成都市的1/5—1/4,实现外贸出口30—50亿美元,真正成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核心,成为地方经济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区域发展的“发动机”和“火车头”。
  胡锦涛总书记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重要指示,指明了我国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方向;温家宝总理对国家高新区提出了“四位一体”的要求,明确了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目标;这次的国家高新区工作会议,对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新阶段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成都高新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科技部的部署,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切实肩负起国家高新区的新使命,勇当创新与发展的“车”“马”“炮”,鼓励创新、参与创新、服务创新,率先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为推进自主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民族高科技产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