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加强自主创新 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加快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福建)
日期: 2005年08月26日 15:15       来源:科技部
【字号:

福建省科技厅

  “十五”以来,我省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部署,围绕2002年全国高新区武汉会议精神,积极推动高新区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环境,实施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高新区对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从1992年起,我省相继建立了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高新区,莆田、泉州、漳州、三明和南平五个省级高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新区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已成为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发挥了重要的带头作用。200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30.33亿元,其中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635.93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为29.9%,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增加值143.93亿元,比上年增长50.4%;产品出口316.62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实现利税66.92亿元,比上年增长39.6%。福州软件产业基地2004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6.06亿元,占全省软件行业总产值的41.8%。厦门高新区已成为我省各类工业园区中产值最大、最具增长潜力的园区。
  二、按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本态势,加快建设闽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带
  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祖国统一进程,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旨在形成“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扩大开放、服务全局”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态势。因此,我省紧紧围绕“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加大先进技术自主开发、引进、吸收力度,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按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本态势,加快闽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即发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州市科技园区、国家火炬计划闽东南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福州软件产业基地的带动作用,促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明、南平高新区的建设;发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厦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厦门软件产业基地、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和莆田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的带动作用,促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泉州、莆田、漳州高新区,以及泉港石化产业基地、德化陶瓷产业基地、龙岩除尘设备产业基地等建设与发展。
  三、规范管理、加快整合,为高新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福建是我国较早开放的省份之一,各类园区较多,高新区的建设发展和其他各类园区存在着竞争,加上思想观念、科技资源、人才队伍和区位差别等方面的影响,除了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外,大部分省级高新区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历了一段艰辛而曲折的过程。从2000年开始,经省政府同意,省科技厅根据我省高新区发展的状况,联合原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土厅和建设厅等4个省直部门,以及高新区所在地市政府,开始对省级高新区进行考核、整顿、调整和整合,并切实落实土地、规划和资金等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为省级高新区的建设争取了发展的空间,促进其加快建设发展。2004年,我厅又联合4个厅局联合下发了《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高新区的管理。几年来,在保持高新区总量相对不变的基础上,采用定期考核、优上劣下的原则,已取消了6个园区,新建了5个园区。目前有2个园区处在调整筹建期,1个园区处在考核期。
  通过考核和整合,理顺高新区的管理体制,明确高新区区域范围,引导高新区编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促进高新区的发展。在各所在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目前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超过30%。2004年,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90.08亿元,比上年增长70.4%。省级高新区已成为所在地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四、以高新区为载体,引导产业集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举措之一。我省积极引导高新区结合现有的产业基础,明确更加细分的产业定位,营造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加快形成产业群聚效应,建设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重点推进三个层面的产业集群形成。
  一是高新区自身形成以区内优势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如莆田高新区是我省“十五”期间重点扶持培育的电子信息三大基地之一,已形成了以液晶显示器为主,各种配套新器件、功能模块和整机应用等相关联产业互补互促的良性发展格局,电子计算器和电子钟表等电子消费产品的产量占全球总量的50%以上,LCD产业地位日益突出,生产线的数量已占全国总数的11%以上。由莆田市涵江区政府和莆田市科技局共同创建、依托莆田高新区建设并申报的“国家火炬计划莆田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已获科技部批准。进入产业基地的莆田新盈液晶新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该产业基地的首批骨干企业。
  二是以高新区为核心,联系区域内传统产业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如泉州是我国微波通信产业的主要基地之一。近年来,以泉州高新区江南园为核心区域的泉州微波通信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以功能模块为龙头,微波通信新材料、新器件等关联产业互补的良性发展格局。为了加快泉州市微波通信产业的发展,促进微波通信产业的进一步聚集,我厅及时引导和支持鲤城区人民政府、泉州市科技局以江南园为依托联合创建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特色产业基地。该产业基地的建设也得到了科技部的大力支持。
  三是跨地区特色产业集群联结形成带状产业集群。如由福州市科技园区洪山园的信息终端企业群、马尾园和福清市的显示器企业群、晋安区的光电企业群、莆田高新区的液晶平板显示企业群、漳州高新区的智能仪表企业群,到厦门高新区的计算机、视听产品和光电产品企业群,以及国家火炬计划福州、厦门软件产业基地,形成了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火炬计划闽东南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2004年,以各高新区和火炬计划产业基地为核心的全省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增加值500亿元,占全省GDP的8.3%。
  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加大对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支持
  首先,将高新区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把推动高新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作为科技和经济发展重要基础条件建设的任务加以明确。
  其次,通过制定《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组织宣传、培训活动、支持创业创新等,引导高新区逐步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转变。从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聚集为主的方式,向依靠自主创新的内涵式发展与招商引资的外延式发展并重的科技工业园方向转变,使高新区真正成为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
  第三,投入省级科技三项费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等引导性资金、高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技术改造经费等财政性资金,并争取相应的国家资金;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服务工作,坚持落实支持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有关税收优惠等政策,将省科技厅、发改委和经贸委等部门以及高新区所在地政府的资源集中支持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持续引导和支持高新区内企业进行研究开发、转化科技成果,并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同时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使之逐步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并通过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如福州市科技园区创建以来,累计兴办科技企业300多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0家(全省除厦门外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15家),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4家,超亿元的30家,5000万元以上的43家;累计开发出新产品1000多项,其中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的60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11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6项;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38.3亿元人民币,上缴税收40.9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34.76亿美元。
  第四,引导和支持高新区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为了进一步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形成全社会、开放式、网络化的技术创新服务网络,我省通过重点建设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努力在高新区形成服务配套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环境。现有厦门、泉州、福州等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示范福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福州863软件专业孵化器、福州地区大学科技园、厦门大学科技园、福建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福建省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漳州、莆田、三明和南平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都在高新区内。这些科技中介机构在为企业的创新创业服务的同时,积极探索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机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如福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达33700多平方米,已投入使用27900平方米,在孵企业81家,引进会计、法律、专利等一批中介服务机构入驻,为在孵企业提供服务;建筑面积为13000平方米的福州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已投入使用,软件公共技术支撑环境建设项目获得了国家863计划的支持,正在实施中,目前已有入孵企业52家。
  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的不断完善,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聚集和人才的聚集,高新区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不断加强。截止到2004年底,高新区大专以上科技人员45444人,其中硕士1699人、留学人员184人;申请专利626项,其中发明专利271项。
  六、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我省高新区建设工作虽有长足的进步,但和兄弟省市相比,还存在着区域面积太小、规模小、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等问题。目前,福建省高新区的发展实际上面临着“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并存的问题,建设与发展任务非常艰巨。如福州市科技园区规划面积仅为5.5平方公里,高新区的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此外,福州软件产业基地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已有注册企业260家,入驻企业176家。2004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6.06亿元,同比增长83%,占全省软件行业总产值的41.8%。6家企业的年产值突破1亿元,有13家企业年产值逾千万元,有4家企业软件出口额超100万美元。但却没有纳入高新区管理,也影响了其更快地发展。因此,我们建议科技部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高度,一是支持福州市科技园区的规划调整,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二是将泉州高新区等有发展潜力的省级高新区纳入国家级高新区加以引导、支持与管理。
  按照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今后5-15年,我省将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纲要》为指导,将集成科技创新资源、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和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以及提高高新区的整体创新能力作为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通过实施人才、专利和标准战略,加强区域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联盟,开展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科技攻关成果、863计划和创新基金项目产业化等措施,将高新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的基地,培育、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家的摇篮,深化科技、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密集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辐射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