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科技局
自1988年沈阳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以来,作为当时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高新区,沈阳高新区始终保持着高效发展速度,工作卓有成效,在沈阳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举措以来,我市科技工作更是以高新区为载体,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高新区的发展进入了“二次创业”的历史新阶段。
一、沈阳高新区发展取得的成果
(一)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沈阳最有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
2004年高新区经济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在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先导和示范作用更加突出。经济总量保持稳定的高增长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在经济总量的增长过程中实现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2004年,各项经济指标平稳增长,营业总收入完成550亿元,同比增长10%;工业总产值完成329亿元,同比增长30.3%;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5亿元,同比增长27.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1亿元,同比增长32%;出口创汇10.4亿美元,同比增长22.1%;实际利用外资4.62亿美元,同比增长3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5亿元,同比增长49.9%。去年,沈阳市招商引资的1/5、出口创汇的2/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1/3均来自高新区,高新区正在成为一个能够支撑和带动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增长极。高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辽沈老工业基地振兴旗开得胜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产业链培育和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主导产业链条更加清晰
几年来,高新区坚持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战略,在产业定位上进一步明确战略产业的发展重点,聚焦发展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对内增强优化资源配置的力度,对外立足高端,实施错位竞争的独特战略,有效提升了新区对发展两大主导产业的强大聚合力,主导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贡献突出,后发优势强劲。目前,高新区规模以上IT业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已发展到130多家,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市同行业的60%多。高新区电子信息及先进制造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80%以上。2004年以来在两大主导产业的项目引入建设和产业发展格局上出现了东西产业区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重点项目的竣工投产和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显示了高新区抢占制高点、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大进展和最新成果。尤其是电子装备产业领域的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产业项目引入和建设,进一步确立了高新区IT产业在东北地区的领先地位。
(三)高新技术产业源头不断开掘,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逐渐完善
高新区内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企业达3800多家,已成为沈阳在高科技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新区创业中心在孵企业已达258家,2004年科技部对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98个国家级创业中心进行了综合评比,在以企业孵化器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上,沈阳高新区名列全国第八名,创业中心成为新区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小高科技企业的重要载体。
二、支持国家高新区建设采取的措施
几年以来,我市科技工作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主旋律,以项目为手段,通过进一步强化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加强科技服务,拓宽科技投入渠道,构筑科技创新平台等做法,推动了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传统产业的高起点改造步伐,科技活力竞相迸发。
一是加大了科技经费对高新区科技项目的投入引导力度。几年以来,科技局围绕全市工作重点,以科技工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科技计划的引导作用,在高新区内骨干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制药、新型能源与环保、现代农业、社会发展以及科技创新条件与环境建设等方面,集中科技三项经费,重点支持高新区科技项目的建设与发展。
二是加快了高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几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加大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全面推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了由科技信息服务、科技咨询服务、技术服务以及人才服务和投融资服务系统构成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沈阳高新区创业中心企业孵化面积已达到1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58家,在孵科技项目350项,累计毕业企业56家,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8.6亿元,上缴税金7000万元。高新区产学研结合机制初步建立,中科院沈阳分院已与区内企业完成合作项目1000多项,合同金额4亿多元,为我市新增产值20多亿元;区内400余家重点企业(集团)与国内外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对接,共签订对接项目合同1500余项,成交金额30多亿元。高新区科研开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区内集聚了东北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分布在先进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十五”以来共承担国家级课题245项,完成科研成果223项,研发新产品600余项,转化科研成果147项,在纳米、腐蚀控制、先进制造、机器人、数字化等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区内专利和知识产权工作进一步加强,以中国加入WTO为契机,以城市专利试点工作为动力,着力实施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战略。
三是加强了成果对接和转化平台。我们通过举办各种展览、交流对接等活动,广泛深入地推介科技项目。同时,充分利用科技计划的引导调控职能,协助沈阳高新区积极引进企业,推动科技项目在我市落户生根。在项目推介工作中,我们成功举办了东北亚高新技术及产品博览会,并配合完成了制博会、辽宁省赴武汉和上海商品展洽会、深圳高交会、南宁东盟博览会等项目展示和对接交流活动,在全面展示我市高新技术产品的同时,促进了高新技术项目的对接交流与洽谈,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项目,部分项目已经落地生根,取得了显著成效。仅“东博会”期间,我们共组织高新区300余家企业参会洽谈,有118个项目与863计划成果达成合作意向或合同,签约金额7.2亿元;有40个项目与东部一市三省民间资本达成意向或合同,总投入17.1亿元,其中吸引民间资本共计9.4亿元。与此同时,我们还举办了“沈阳市与863计划成果及民间资本对接推介会”,沈阳高新区等单位分别在推介会上发布了招商引资政策,推介了重点项目。推介会上,共有9个对接项目签约,意向投资额达到7.02亿元。
四是强化了招商引资、引智的工作力度。目前,日本东芝、荷兰飞利浦、美国通用、加拿大北方电讯、韩国LG、三宝电脑等20多家世界知名高科技企业已在我市高新区落户,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外资也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东软集团采取“强强联合”战略,先后与美国、日本、荷兰等6家世界著名企业进行合资合作,使科技和资本资源得到了整合和优化。引进、吸收了一批国外智力和技术,“十五”以来,全市每年引进国外各类专家都在300人以上,引进技术500多项。通过引进国外智力,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技术更新和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出了贡献。
五是积极争取上级科技部门的科技经费支持。今年以来,我们积极与科技部、辽宁省科技厅加强联系与沟通,在研发新产品、培育新兴产业、提升装备制造业以及构筑创新平台等方面得到较大支持,取得较快发展。仅从科技局直接组织申报的项目来看,从科技部和辽宁省科技厅将获得1.1亿元的科技经费支持。其中,沈阳高新区创业中心成为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小额试点依托机构,每年从国家得到220万元的经费支持。此外,国家863产业化引导计划、科技攻关引导计划、新产品计划,以及省科技厅创新条件平台建设计划、省院校合作工程、民间资本对接、国际合作基金等也给予我市高新区较多的科技经费支持。
三、下一步打算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之年,高新区的发展在其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在“十一五”期间市科技局将在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推动高新区发展和建设,加强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保障,加强各种资源的利用和扩张,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和体制创新,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更好地发挥牵动和示范作用。
(一)进一步与高新区管委会密切配合,集成资源,共同推动高新区发展
对于高新区内重点产业、重点项目,要努力做到两个部门的资金、政策协同配合,集成各类资源,共同支持高新区加快发展步伐;同时,科技工作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向高新区倾斜,通过参与全国高新区“二次创业”及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行动,进一步密切与国家、辽宁省等各级科技、信息产业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及时掌握最新工作动态和科技扶持政策,为高新区在扩区、产业发展、优惠政策、资金扶持、招商引资等方面获得更多关注和支持。沈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将在高新区内兴建生产力大厦,搭建更完备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区内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的建设也要考虑高新区内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进行布局。
(二)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工业经济规模和水平的同步快速提高,为“工业立市”提供强力支撑
要坚持“产业立区”和“项目兴区”,增强新区工业经济发展实力,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担纲起沈阳工业升级的重任。一是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加大产业项目的投资比例。二是扶持支柱企业快速发展,进而形成新区新的产业优势,使亿元产值以上企业总数达32家。
(三)提高项目准入标准,加强重大项目跟踪和落地推进,使高新区对外开放向大规模、宽领域、纵深化发展
高新区作为沈阳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追求总量的增长,更要重视产业发展的质量,从而为新区的可持续跨越发展提供永续动力。一是突出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二是围绕具有新区特色的软件、IC装备、生物制药和汽车零部件产业,盯住国际顶尖企业和类似清华同方的国内优势项目,力争引进一批重大高新技术新项目,拉长产业链条。
(四)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加速孵化项目向产业化发展转化,形成促进创新、鼓励创业、汇聚人才机制
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与有效配置能力为核心,推进高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完善。在孵化器建设上,对孵化器要重新进行定位。在高新技术培育上,协调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之间的关系。高新技术孵化要区别于基础科学研究,要立足于有效整合现有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搭建技术研发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找准企业技术改造需求与相关技术孵化的结合点,以孵化的技术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最终目标,在满足地区企业现实技术需求上取得显著成果。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