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坚持产业化与创新并举 大力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桂林)
日期: 2005年08月26日 15:42       来源:科技部
【字号:

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桂林国家高新区成立十多年来,始终坚持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强化创新并举,已发展成为桂林乃至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技术创新的示范区。
  一、基本情况
  (一)高新产业快速发展
  桂林高新区在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桂林作为国家级旅游城市,国际旅游城市,为了保护山水,不能发展有污染的传统工业,只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桂林高新区已初步形成电子与信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等五大支柱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占广西总量的一半。近年来,高新区的各项经济指标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2004年,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桂林市的27.46%,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成为桂林市最重要的、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始终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己任,采取政策、资金、服务倾斜等有效措施,使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电子信息企业集群,拥有国际知名的马可尼(桂林)电信有限公司、NEC(桂林)无线通信有限公司等企业。
  生物医药产业拥有桂林三金、桂林集琦、华诺威基因药业公司、南药公司、晖昂生化公司等著名企业,主要产品有西瓜霜系列产品、人表皮生长因子系列基因药物、青蒿琥脂、紫杉醇原料药等。桂林华诺威基因药业有限公司拥有两个国家一类新药,是广西首家获准生产生物技术国家一类新药的企业。
  机电一体化产业方面,桂林星辰电力电子有限公司开发的交直流伺服系统,拥有5项国家发明专利,已用于神州一号到六号航天飞船、“远望号”测控船等尖端科技领域,目前正参与国家 “奔月计划”项目。其“高性能直接驱动式力矩伺服系统”被列为2004年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
  新材料产业方面,拥有广西唯一一家由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即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和桂林特邦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制的“激光焊接超薄金刚石钻头”,被列为国家科技部200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桂林蓝宇航空轮胎发展公司则是我国唯一一家获得了美国联邦适航局TSOA技术认证许可批准书的公司,该公司研制生产的航空轮胎,被广泛用于民用和军用飞机。
  (二)发展空间有新突破
  高新区先后投入了10多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区内一座座庭院式的现代厂房拔地而起。然而,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一度成为制约桂林高新区发展的瓶颈,仅有的1平方公里建成区土地早已用完,而又没有储备新的土地。按照国家批准的12.07平方公里的总面积,桂林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大力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战略,从2002年下半年以来,相继建设了桂林高新区苏桥园、铁山园、信息产业园、英才科技园、秧塘山水科技园、华侨旅游经济区等园区,已落实高新产业用地13316亩,约9平方公里,相当于9个1平方公里建成区的用地规模。“十一五”期间高新工业园区建设开发面积将达到12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招商引资和项目入园态势良好。发展空间的拓展,为桂林高新区二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桂林高新区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方针,致力于科技企业创新公共孵化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已拥有国家级科技创业中心、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孵化器、创业工业园等多个创新机构,已建成了占地2.8万平米的创业大厦和创业工业园,占地5万平米的科技创业大厦和信息孵化大厦,以及占地5万平米的信息产业园楼宇工厂均已开工建设。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成长空间。
  创业中心建立和完善了公共技术支撑服务体系、人才培训体系,通过搭建信息网络平台、中介服务平台,设立创业孵化资金及留学人员专项资金等举措,引技术、引智力、引人才,逐步在园区内形成了一个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为产业特色的企业群体,成为科技企业桂林创业的首选地。
  高新区内已有8家企事业单位创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百家企业成立了科研中心或工程中心。迄今为止,已累计开发实施高新技术项目682项,其中国家级火炬项目31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342个,50%居国内领先水平,成为桂林市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的示范区。
  (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桂林高新区每年外资到位金额都超过桂林市的三分之一,兴办三资企业数超过全市的一半以上。美国、英国、法国、芬兰、日本、韩国等国家及港台地区的客商都在桂林高新区兴办了合资公司。世界著名的日本NEC公司和芬兰诺基亚公司在中国大陆创办的第一家生产型合资公司就建在桂林高新区,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高新区已经成为桂林市科技兴贸战略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五)辐射作用逐步显现
  桂林高新区注重以高新技术为载体,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桂林广陆数字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品研制成功的高精度电子数显量具仪,技术先进,效益良好,产品主要出口欧美,目前,该企业已成为全国最大、世界第二的电子数显量具外向型生产出口基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加速桂林市现代新型工业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六)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高新区大力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在全市率先建立投资办证大厅和社会工作办证大厅,2004年并升格为桂林市投资办证中心,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一站式”服务。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激励机制,帮助企业落实国家、广西、桂林市的各项优惠政策,并出台了《企业做大做强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桂林高新区优惠政策,鼓励投资,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高新区已获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通过全方位的建设和提升,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较小,发展速度偏慢。目前,还没有培育出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超亿元的企业也只有19家。知名度高、市场占有份额大的企业少。综合经济指标的排位与其他高新区相比均存在较大的差距,经济总量与类似规模城市的高新区也有差距。
  二是园区建设难度加大。随着新《土地法》实施,国家土地政策收紧,用地指标审批难,征地拆迁工作难,成本高、贷款难,目前真正可用的土地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的土地问题仍然是制约桂林高新区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三是政策优势不明显。产业政策,特别是桂林高新区的各项政策基本等同于桂林市其他城区,高新区的“洼地效应”事实上正逐步丧失。
  四是技术开发和配套能力不足。桂林市的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不少高新技术产品所需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工艺装备严重依赖进口,多数产品要靠外地的企业配套生产,既影响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招商引资。
  五是产业发展资金不足。桂林市的经济总量较小,区域优势不明显和市场容量不大给招商引资工作带来很大制约,财政对高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银行对有一定风险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项目投资过于慎重致使资金落实困难。高新区内投融资体系尚未健全,投资担保基金、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均未健全,多数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融资难的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地制约了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六是软环境建设有待加强。投资软环境还不能完全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垂直管理部门观念仍比较落后,不同程度存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低下、执行优惠政策不到位的情况,亲商、护商、为商氛围尚未形成风气。
  三、下一步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一要突出抓好园区建设,进一步夯实高新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实施"一区多园"战略,重点建设桂林高新区信息园、英才园、医药城、铁山园和苏桥园。如果我们所拥有的产业园区能达到国家批准的12.07平方公里,那就具备了容纳700个亿的产业能力的空间,就为桂林市工业产值超千亿元提供了可能。因此搭建能承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的空间和平台,实现新园区建设新的突破,成为桂林高新区二次创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以光纤传输设备、微波通信产品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人体表皮生因子系列基因药物、青蒿琥脂、紫杉醇、西瓜霜、匙羹藤等产品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以现代办公设备、电子数显量具量仪、电工材料及成套设备、橡胶冷喂料挤出机成套设备、宽幅高速双轴定向拉膜机成套设备等产品为主导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以航空轮胎、汽车安全玻璃、分子组装抗菌母料、高档彩印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以发展区域优势产业为目标找准自主创新的突破口,根据高新区优势产业的特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优势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依托园区建设成果,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一是重点培育龙头产业,着力打造新的产业链。实行重点项目特事特办,重点帮扶。二是积极构建支持企业发展的金融平台,重点引进信托投资公司、信用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期货公司等多种融资机构,解决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三是着力构建产业发展平台,重点构建各种产业的研发大楼、试验基地、达到国际标准的生产线、以及产品的展示、销售、物流平台等。四是帮助现有企业挖掘,盘活闲置的土地、厂房和设备,积极围绕挖掘和盘活存量资源来招商引资。
  四要加快孵化基地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搭建有利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积极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吸纳民间资本等多种方式,加快信息产业孵化基地和两个新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使桂林高新区用于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场地达10万平方米,以充分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高科技初创企业对孵化场地的需求。
  积极筹划公共性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一是专家库建设。充分利用桂林专业技术人才丰富的优势,加强与各行业领域专家、学者的联系,建立专家储备库,二是设备库建设(综合测试平台建设)。对桂林各院所、院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技术水平等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建立科技文献、科研仪器、实验设备协作网络,为孵化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全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积极开展区域间协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按照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原则,通过积极组织企业到科教实力强大的中心城市建立研发中心,吸引当地人才为我所用。桂林高新区已有20多家企业,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研发中心,与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天津大学等全国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充分利用当地和名牌院所的人才资源为企业搞开发,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要以高新技术为载体,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优势,围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做文章,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全面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新工艺、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培育名牌产品。同时,要通过组建企业集团,特别是高科技企业集团,达到适度规模集中,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公司和集团,增强对传统产业的辐射和带动,把桂林市的工业总量和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六要实施人才战略,构筑人才高地。桂林高新区自创建以来,凭借名城优势和院所优势,确立事业聚才的理念,坚持以成就事业的条件吸引人才,以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吸引、培育和留住人才的运行机制,建立起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在已建成的科技工业园内,共有各类专门人才近12000名,其中博士38名,硕士293名,本科生3452名;有高级职称1364人,中级职称4273名。着力构筑医药和信息产业人才小高地,促进高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聘请国内著名院士、专家、学者、企业家组成的医药产业人才小高地专家委员会,负责评审、指导和参与企业人才培养。利用开发新药项目,促成区内医药企业与国内相关科研、教学单位的合作,凝聚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医药科研开发人才,开发了一批具有广西特色的新医药项目,使医药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初步形成了农、工、商、学、研比较完整的医药产业链。这些人才的聚集,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们在广聚人才的同时,还要着力培育一支堪当重任的“英才”队伍。一是要针对发展重点,培育产业专才;二是着眼团队建设,培育管理将才;三要立足全局运筹,培育复合帅才。同时要进一步优化综合环境,服务创业人才。要努力营造惜才爱才的人文环境,要使创业人才真正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重视;要努力营造留才的政策环境,使各类人才创业发展有了明确的制度保障;要努力营造优质的政务环境,不断提高为人才和企业服务的水平。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培育和造就一大批高新技术专门人才。
  七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建设。重点抓好桂林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决定》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强化高新区的管理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投资办证中心职能。全面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法律、金融、会计、审计等系列中介服务体系,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高效快捷的服务。
  作为世界著名风景游览城市,桂林高新区的发展要特别突出五个方面的特色,即:环境保护的特色、高科技工业与高科技农业相结合的特色、高科技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特色、高科技产业与商贸相结合的特色、现代文明新城区的特色,把高新区发展与城市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桂林高新区在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成果孵化的动力源和活力源的同时,要始终致力于建设自然、人居、政策、服务及基础设施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创业和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投资软硬环境,成为中国西部投资、创业、工作和生活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
  桂林高新区发展尽管目前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但我们相信,通过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夯实基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强化创新并举,励精图治,迎难而上,桂林高新区一定能够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