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营造创新环境 提升创新能力努力开创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新局面(湖北)
日期: 2005年08月26日 16:03       来源:科技部
【字号:

湖北省科技厅

  近几年来,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鄂战略,努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加快高新区建设与发展的步伐。特别是在省委、省政府2000年作出了“举全省之力,集全国之力,借世界之力,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重大决策后,我省高新区建设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东湖、襄樊两个国家高新区规模不断壮大,质量和素质不断提高,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综合改革与创新的先行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现代文明的新城区。
  一、基本情况
  武汉东湖高新区始建于1988年10月,1991年3月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批准总面积58平方公里,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2002年,由于全球经济低迷导致IT行业特别是国际通信产业萎缩,光通信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东湖高新区发展陷入低谷。2004年经济开始回升并逐步进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东湖高新区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80亿元,同比增长20.5%;完成工业增加值420亿元,同比增长11.5%;实现利税总额60亿元,同比增长19.5%。
  截至目前,东湖高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光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2004年,东湖高新区内从事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达到700多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总收入达到260亿元,其中81家规模以上光电子企业完成产值140亿元,销售过亿元的光电子企业有30多家。武汉邮科院、长飞、武汉NEC、华工科技、楚天激光等一大批企业已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目前,东湖高新区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中国光通信领域实力最强的科研开发基地、中国最大的激光设备生产基地。2004年,光纤光缆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光电器件达到40%,激光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地理信息软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并抢占了全球8%的光电子市场份额。
  相对东湖高新区来说,襄樊高新区发展较为平缓。2004年,襄樊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6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5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2亿元。2005年2月20日,襄樊市委、市政府正式宣布将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汽车产业开发区合并。目前,襄樊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汽车产业为主体,以第三产业为辅助,以“一区两园” (即一个高新区,下辖汽车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工业园) 为平台的产业发展格局。襄樊高新区以东风公司襄樊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汽车动力、汽车整车及部件生产体系,产业特色鲜明,生产集约度增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拥有整车装配线2条,可年装整车18万辆;发动机生产线3条,可年生产神龙富康系列发动机和康明斯B、C、L系列发动机60万台;拥有亚洲最大和技术最先进的汽车试验场,有完善的公用动力配套、计量检查设施。初步形成以康明斯发动机和富康发动机为主体的汽车动力体系,以汽车电子、汽车电池、汽车座椅、汽车内饰件等为主的汽车零部件体系,形成自主开发和大批量生产的能力,在某些部件上成为全国汽车市场最大供应商和世界汽车市场重要的零部件供应商。
  在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东湖、襄樊两个国家高新区的带动下,我省高新区已明显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培育、壮大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并带动全省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全省13个高新区(园)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64.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66.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43.1亿元,完成工业品出口交货值43.2亿元,同比增长18.9%。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和利税占全省工业增加值和利税的比重分别达到20.61%和19.42%;高新区出口创汇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5.24%。高新区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进一步扩大,基地作用进一步显现。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部门协作
  高新区能否更快更好地发展决不仅仅是高新区本身的事情,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组织程度。2002年11月、2004年12月,省政府先后召开了两次“全省高新区建设工作会”,着力培育高新区自主创新的理念,努力提高高新区持续创新的能力,重点围绕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加快招商引资力度等,推动高新区的跨越式发展。实践证明,凡是领导重视特别是党政一把手重视的地方,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就能得到蓬勃发展。武汉东湖高新区的成长壮大,就是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关心的结果。罗清泉省长无论任省长还是在武汉市工作期间,都经常于百忙之中到东湖高新区调研和指导工作,现场帮助高新区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高新区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2005年5月6日,罗省长又到武汉东湖高新区进行调研,与企业负责同志一道分析我省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形势,商讨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
  省直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从2000年开始,省科技厅以项目、企业、基地建设三个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光电信息、新材料、制造业信息化等六个重点专项,在东湖、襄樊高新区内扶持壮大了一批特色产业和企业,成效显著。据初步统计,每年支持东湖、襄樊的项目经费占省科技厅全部项目经费的60%以上。省发改委组织实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中,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个专项大部分投向了东湖高新区内的企业。省经贸委、省信息产业厅等部门也都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支持东湖高新区的建设发展上。
  2、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我们一直把孵化器作为政府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以及提高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任务来抓,在发展多样化的孵化器和提升孵化器服务功能上下工夫。依托孵化创业平台,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茁壮成长,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东湖高新区作为全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的诞生地,孵化器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至今,东湖高新区的企业孵化器已孵化毕业高新技术企业500多家,凯迪电力等3家企业发展成为上市公司;建设了武大科技园、华科大科技园、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它们和留学生创业园一起形成了网络化的孵化体系,孵化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目前,正加紧建设全国最大的孵化器——光谷创业街。
  二是积极促进高新区与高校的“双高对接”。大力鼓励高校与高新区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和共建活动,促使高校成为高新区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湖北省科技资源丰富,尤其是东湖高新区聚集了各类高等院校42所、56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院所、12个重点实验室,“双高对接”无疑是高新区快速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我们大力鼓励高校向高新区转化科技成果和携成果到高新区创业,鼓励高校与高新区开展共建创业中心、联办科技园,如在东湖高新区内集中规划建设了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武汉大学科技园等6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并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高新区内企业联合承担国家和省市计划任务,向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咨询服务等多方面服务,在“双高”互动中形成双赢格局。现在,几乎每一个科技型企业背后都有一个或者多个院校,作为企业的技术支撑力量。东湖高新区激光产业的背后有华中科技大学的身影,如楚天激光、团结激光。不少软件企业创业者是原来武大、华工的老师,如开目软件、中地信息、适普软件等;一些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甚至就是实验室中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结果。
  三是不断加强知识创新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科技力量的合理布局,重点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有条件的高新区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提升园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003年,我省启动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在具有较大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有知名品牌产品支撑的行业,以重大特色产品的工程化研究开发为主线,以骨干龙头企业为投入主体,建设了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湖高新区围绕光电子信息产业建立了以长飞和邮科院为主体的湖北省光通信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以楚天激光为主体的湖北省激光应用工程技术中心,以武汉理工光科为主体的湖北省光纤传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邮科院、中科院武汉物理所、中船重工717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国家光电实验室,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投入运行。
  3、完善软硬环境建设
  在硬环境方面,东湖、襄樊高新区着眼于全方位规划、高标准建设现代化新城区,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力度,实施了一批重点配套建设项目,完善了城市功能设施。更重要的是在优化软环境方面,推出了创新招商机制、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的新举措。东湖高新区作为全国高新区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率先减少了联合办公中心,搭建了公共服务平台,设置了96个服务岗位,省市和高新区27个部门入驻办公,为企业提供123项行政审批和96项服务项目,实行开放式、电子化、一条龙式服务。襄樊高新区实行全员竞聘上岗,人事制度向招商引资倾斜,带来了园区全新气象。
  4、合理整合资源。
  高新区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后土地资源所剩无几,将要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严重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速度。东湖、襄樊高新区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合理整合各方面资源。在省政府、武汉市政府的支持下,东湖高新区先后托管了洪山区、江夏区的部分村委,同时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中心,整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夏开发区、葛店开发区的资源优势,建设湖北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央核心区。襄樊高新区走的是合并之路,通过与襄樊汽车产业开发区合并,既加速了襄樊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汽车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拓展了襄樊高新区的发展空间。合并后的高新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特色更加鲜明。
  三、“十一五”我省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我省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局部跨越式突破带动整体发展为主要指导思想,高举新型工业化这面大旗,实施“二次创业”,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努力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带动全省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幅提升湖北的产业竞争力。
  2、重点任务
  在未来几年,我们将积极响应国家科技部提出的“二次创业”的号召,贯彻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大幅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灵魂,不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新区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我们将推动国家高新区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对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采取积极的措施,为高新区企业提供公平有效的创新支持,真正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的结合。
  (2)进一步加强国家高新区环境建设
  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要求具备一定规模的硬件条件,但要更加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把改善软环境放到突出位置,以产业化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体系,优化高新区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做好现有政策的完善和已有政策的落实。
  (3)进一步加强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将重点放在招技术含量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产业带动性较好的优势项目上,利用产业调整的有利时机,将优势产业向高新区转移;二是要继续发挥比较优势,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推动和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4)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我们将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发展由小而分散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主导产业转变,集中力量培养本地区的核心发展能力。一是不断优化高新区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二是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并且围绕主导产业和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和扩大产业链,实现高新区的聚集效应。
  (5)建立新型的高新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我们将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坚决革除”的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的方法解决高新区前进中的问题,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的高新区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积极探索。
当前,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一方面,省委、省政府对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了新举措,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意见》,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建设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加快高新区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投融资体系、创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及具体措施。其中,关于高新区建设与发展提出了七点具体要求: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加强高新区的规划和建设;三是加大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四是加大高新区招商引资引智力度;五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六是落实高新区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七是加强高新区干部队伍建设。
  另一方面,投融资体系建设有了新突破。根据省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达成的合作意向,按照罗清泉省长的指示精神,我们进一步开拓资本市场,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立了全省高新科技板块的融资平台。平台实行公司化运作,由省科技厅及东湖、襄樊、黄石、葛店、宜昌高新区所属企事业单位出资,注册资本为10亿-20亿人民币,同时申请国家开发银行50%贷款作为注册资本金。该平台主要用于服务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孵化器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化发展等提供贷款及资本金投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