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于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海南省惟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历经逾十年的开发建设,海口高新区走出了一条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创新区域功能,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经济的新路子,成为海口市乃至海南省改革开放的窗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和重要经济增长点,对周边地区和海口市的经济发展起着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
一、十年回首,海口高新区走过了一条不平凡之路,经济增长从倒数第一到跨越式发展
前些年,海口高新区的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53家高新区中排列倒数第一,曾被国家科技部两度给予黄牌警告,面临摘牌的境地。到2003年,海口高新区在全国53家高新区中,经济发展评价排名第31位,增长幅度位居20位,增长速度名列第1位。在这过程中,海口高新区经历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它在海南经济发展第二次高潮接近尾声的时候起步,在国家宏观调控、海南消化泡沫经济后遗症的低潮中寻找最佳的发展模式。客观地分析,海口高新区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1997年以前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海南过去作为国防前哨,一直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相对封闭和落后的海岛。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之初,由于国家赋予了优惠政策,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海口高新区正是在这股热潮中孕育而生,主要靠银行贷款启动搞开发。1993年,国家开始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海南的房地产热和证券股票热迅速降温,大批银行资金随即被抽走,大量预备上马和再建的项目立即陷入停顿,海口高新区的建设受到直接负面影响,在底子很薄、起点很低的情况下艰难起步。直到1997年,全区仅有10多家生产性企业,工业总产值总共仅有5.23亿元。然而海口高新区人并不气馁,在这一阶段吸取了海南泡沫经济时期的教训,坚持科技兴区的发展思路,把发展才是硬道理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通过艰苦奋斗,大胆创新,集中有限的资金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经营,彻底改变了草比人高的面貌,为以后的大规模招商引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是1998年至2000年的功能开发阶段。作为海口及海南工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省市政府决定从本土政策上扶持海口高新区发展,特别是进入2000年,将海口高新区和保税区这两个“国字号”的开发区进行资源整合,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拉开了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序幕。同时,海口保税区从1997年开始享受的连续5年财税返还的政策也向高新区延伸,这给高新区的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此时我们意识到,海口高新区的发展必须跳出“海岛经济”的圈子,必须消除对国家政策和资金杠杆的依赖,在不断发挥资源优势,增强自身功能上做文章。因此,我们因地制宜创新功能,明确了海口高新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此带动物流、仓储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实行了“三段式”、“三为主”的经济发展方略,即着眼长远,经济结构以外向型为主;把握中期,产品结构以出口加工为主;立足当前,产业结构以现代高新技术为主。这一阶段,一批高新技术项目陆续落户海口高新区,全区的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0.30%,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夯实了基础。
三是从2001年开始的快速发展阶段。经过“九五”期间的调整,海口的社会经济逐渐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产业结构调整迈上了新的台阶。海口高新区以优惠的政策、优良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了更多的高新技术项目入驻,逐渐在园区内形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群,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各项经济指标成倍数增长。如1997年-1999年,区内工业产值为19亿元,比1994-1996年增长2倍多,而2001年—2003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1.8亿元,比1994-1996年增长了近10.8倍;1997年-1999年,财税总收入达到1.23亿元,比建区初三年增加近10倍,2001-2003年,财税收入达到6.16亿元,比建区初三年增加了120倍。近两年海口高新区同样保持快速发展,2004年的工业总产值为29.49亿元(不含这一年7月份投产的一汽海马汽车公司),财税收入为3.41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4.43%和16.73%。2005年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68亿元(不含海汽),财税收入1.6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1.08%和 13.6%。自区域功能创新以来,保税区财政税收以年均46.97%的速度快速增长,创造了海口市跨越式发展的先例。
总之,经过艰苦创业和探索创新,海口高新区已从当年国家级高新区的倒数第一,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工业投资较为密集、技术含量不断增强,投资服务综合配套的新型经济发展区域,在已建成的2.6平方公里范围内,其平均单位面积产生的经济效益高居海南榜首。
二、立足现实,紧紧围绕区域功能开发,努力打造环境、体制、产业和开发新优势,着力培育园区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及核心竞争力
针对海南工业基础薄弱、加工能力不高、各类资源相对缺乏、市场容量较小的状况,我们以功能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努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逐步将环境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资本优势、竞争优势,吸引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入区发展,并在引进世界500强大公司、大项目方面实现了突破。
1.创新区域功能,提升产业水平,形成特色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国家高新区的一个总体功能要求,就每个园区而言,发展什么样的高新技术产业,怎样发展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功能的准确定位和创新实践。我们根据海口热带滨海城市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区位优势,结合海口高新区的实际,在创新区域功能,发展特色经济上做文章,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机电设备等具有海南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功能定位明确后,我们在千方百计引进符合产业导向的高科技产业项目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一是对部分加工水平、科技含量均较低的不符合区域产业标准的企业进行清理整顿,逐步淘汰出局;二是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全力扶持符合区域产业标准、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使其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鼓励扶持留学人员创业园利用自身的高科技人才和科研项目优势,力争将更多的科研成果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转化为生产力。
由于我们注重引进项目的“含金量”和竞争力,坚决摒弃不符合产业导向和环保要求的项目,使园区内产业形成了四大特色:
第一,不少项目科技含量高、设备和管理先进,通过了ISO质量体系认证。这些高新技术企业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对海口市及海南省的优化产业结构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在海口市及海南省所占比例较高,其中投资上亿元的企业有10多家,并借助龙头项目的集聚效应,形成若干个产业集群。如2004年引进了世界排名36强韩国三星集团海南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该项目的投产使海口高新区成为我国光纤光缆生产领域产业配套最完整、整体生产能力最强的光通信产品生产基地,其生产的预制棒产品填补了我国的空白;我们还引进了一汽海马汽车工业园项目,及一批配套的汽车零配件项目,于2004年实现了年产15万辆海马汽车的一期目标。在培育产业集群方面,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三大产业群已初具规模,企业配套成本逐步降低。如我们打造的“生物药谷”在全国已小有名气,目前已集聚26家生物医药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数已通过GMP认证,一些企业研制的新药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第三,引进的项目资金到位率高、成活率高,见效快。截至2004年底,园区引进项目计划投资83.37亿元,实际已投入63.97亿元。
第四,投资主体多元化,以民营企业居多,大都生产形势较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如中美合作的海南金盘电气有限公司, 其生产的电气产品不仅遍布全国,而且出口到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1998年,该公司的股票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在美国上市的先例
2.创新管理体制,整合园区资源,为加快发展注入活力。体制问题历来是决定一个地区或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型实验区,在国内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国外的东西又不能照抄照搬。面对经济后发地区底子薄、起点低的现实,通过不断探索,我们将海口高新区和保税区进行整合,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开放式运行封闭式管理的新体制。实践证明,这种区域创新管理体制是十分成功的:一是使两区扩大了发展空间,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形成规模效益,增强竞争实力;二是克服无序竞争局面,实行对外联合招商,增加成功率;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两区现有基础设施资源盘活存量,总体上降低了区域工业化成本;四是有利于将海口保税区特有的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的区位政策优势,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一级财政管理体制优势,与高新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吸引科技人才创业、转化高科技成果的科技资源优势进行优化整合,实现两区“双赢”目的。
3.创新投资环境,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流“绿色生态园区”。当今区域经济的发展,已从争取优惠政策的竞争转向营造一流投资环境的竞争。为此,我们根据海南的环境、资源和体制特色,在打造“绿色品牌”上做文章,着力创建一流的绿色生态园区,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抓好硬环境建设,把海口高新区位于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所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变为区域发展的竞争环境。在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我们着眼于21世纪城市化长远发展目标,严格按规划实施,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地建设。截至目前,我们已投入6亿多元完成了道路、通讯、水电、排水排污等“五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厂房、仓库、办公楼等共40万平方米,货物堆场1万多平方米,还兴建了一座11万伏变电站,满足了入区企业尽快投产和扩大规模的要求。与此同时,做到建设与绿化同步,使楼在花园中,厂在草坪中,路在树丛中,营造了一个生态化、园林化的现代绿色工业园区。
第二,树立“企业发展我发展,我与企业共兴衰”和“项目是生命线”的理念,狠抓绿色软环境建设,以软环境带动硬效益。绿色是生命和发展的象征,我们讲园区的“绿色生态环境”,绝不仅仅是指外在的山清水秀,更指内在的人文环境和服务意识。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我们开创了“行政管理封闭式,企业经营开放式”的服务与管理新格局,全面实施了直接办理制、窗口服务制、社会承诺制的“三制”制度,建立了“一栋楼”办公、“一站式”审批和“一条龙”服务的信息网络体系,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努力取消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管理体系,真正做到“亲商、招商、安商、富商”,多服务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设路障。此外,我们以留学人员创业园为基础,逐步建立一个“政、企、学、研、资(资本)、介(中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使之成为高层次人才创业的平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由于我们创造了高效优质、公正透明、求真务实、规范廉洁、宽松和谐的服务管理环境,赢得了投资者的赞赏,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做到了项目在建一批、签约一批、储存一批,从而确保园区发展的连续性,实现了以软环境带动硬效益的目的。
三、着眼未来,实施大公司大项目带动策略,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进一步提升产业功能,以大项目促进产业集群化,把产业链延伸、做大。海口高新区过去的发展,得益于自身功能的不断开发与创新,而未来的发展,仍需要继续进行功能创新。这就要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园区产业功能,实现“六大功能创新与转化”: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由资本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化,由以内资型为主向外向型为主转化,由内销型为主向出口加工型为主转化,由传统型对外贸易向国际型物流产业转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着重扶持现有的两大项目:
一是抓好海汽工业园二期工程建设。随着汽车进口关税的降低,包括海汽在内的国内汽车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为此,我们上马了海汽工业园二期工程,并加大了汽车零配件项目招商的力度,年产30万辆海马汽车的二期目标不久将变为现实。
二是将抓好韩国三星工业园建设,围绕三星光纤光缆龙头项目,带动一批上下游项目和关联项目的招商,不断做大做强信息产业。
2.打造全国一流“生物药谷”,大力扶持和发展医药产业。海南岛享有“阳光岛”、“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的美誉,阳光、沙滩、蓝天、白云、椰风、海韵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海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因此,我们把医药产业作为海口高新区今后的龙头产业、主导产业去重点扶持,大力推进“生物药谷”建设,争取走出一条多元化投资,科学开发,滚动发展的新路子。目前,我们已在海口高新区投入5亿元,兴建了国际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完成了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了项目15个,项目投资已有5亿元。“生物药谷”产业发展的功能目标是:用5年时间,吸引医药企业100-150个,引进资金50-150亿元,完成年产值100-150亿元,实现税收10-15亿元。到2008年,力争把海口高新区建成闻名全国的“海南宝岛出好药”的龙头区、示范区、幅射区,成为全国一流的医药生产基地、医药批发销售基地、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基地和医药产品出口基地。
3.建立高新区“飞地工业”园区,实现科技兴区新突破。面对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海口高新区创建的品牌优势、体制优势、产业优势面临延伸拓展瓶颈,为此,我们提出建立“飞地工业”区的目标。 “飞地”的本意是指行政区域上一国位于他国境内不与本国毗连的领土。“飞地工业”就是借用这个概念,由一级政府引进资金、项目,在本区域领地以外的地方兴办工业企业。“飞地工业”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地克服开发区散、小、多的问题,合理地利用和节约土地资源,统一用地条件和地价标准,做到基础设施共享,节省投资;二是有利于调整工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以增强产业聚集效应;三是为不具备发展工业条件和缺乏土地资源的行政区域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四是这种模式特有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竞争机制能有效地调动相关区域发展工业的积极性。
在海口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在“飞地工业”区的开发中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片开发、税源共享”的原则,分为两期开发,除去已开发的958亩,一期拟开发面积2375亩,二期拟开发面积2000亩。目前,我们已投入5亿元完成了“飞地工业”区总体规划和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在今后两年内,我们计划完成工业园区一期工程土地的开发及项目引进,实现投资总额25亿元以上,项目全部投产后,实现园区工业总产值80亿元以上;在三年时间内,完成工业园区二期工程土地的征用、开发和项目引进,实现全区投资总额50亿元以上,项目全部投产后,实现园区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
4.建立港口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开辟第三利润源,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一个新生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利润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我国目前工业企业的生产销售中,物流成本远远大于直接生产成本,物流过程时间远远多于加工制造时间。这就说明我国减少物流运行环节,压缩物流周转成本,提高物流利润的空间非常广阔。从海口高新区的发展来看,由于诸种条件的制约,区域物流功能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已影响制约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从我国加入WTO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角度,以及海口市地处南疆滨海城市的长远发展战略来看,我们必须做大做强物流产业,这也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选择。
因此,我们将充分发挥海南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参与9+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和东盟(10+1)区域经济的合作、分工,力争建成港口保税区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借助合作伙伴的技术、资金、市场、信息、人才的优势,打造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最佳平台,实现低成本快速发展,成为与国际接轨的海南进出口货物重要供应基地和国际商品分拨配送中心,成为区域经济大产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