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开发区核心竞争力(中山)
日期: 2005年08月26日 16:21       来源:科技部
【字号: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0年3月由科技部、广东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联合创办,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我区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广东省科技厅和中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精心打造五大工业园区,培养五大主题产业,区域竞争能力、吸引外商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逐步体现出国家高新区独具特色的后发优势。
  2004年,我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5亿元,同比增长23.5%;工业总产值401亿元,同比增长25.3%;出口创汇30亿美元,同比增长12.5%;税收16.8亿元,同比增长41%,成为了中山市的工业、科技、税收、出口、利用外资龙头。
  2005年,预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0亿元,同比增长42%;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同比增长24.6%;税收20亿元(含历年退税),同比增长19%;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新口径),同比增长18%,利用内资15亿元,同比增长43%;出口创汇35亿美元,同比增长17%。
  一、完善管理架构,形成以高新区管委会-五大总公司-五大工业园区-五大支柱产业为架构的区域特色经济
  我区实行政府背景、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区内每一块土地都是由自己开发建设,每个企业、每个科研机构都是由自己引进和创办。高新区管委会作为中山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负责日常政府管理服务工作。区管委会下属五个全资的工业总公司,由五个工业总公司各负责一个国家级基地(园区)的招商引资、园区开发、外商服务等工作。五大国家级基地(园区)分别是: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汽配工业园、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中国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山)示范基地。每个基地聚集一个产业,从而使全区形成五大支柱产业:生物医药、包装印刷、汽车配件、电子信息、精细化工。2004年五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10亿元,占全区总量的77%;今年上半年五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72亿元,同比增长29%,占全区总量的76%,其中汽车配件、生物医药增速最快,分别达112%、116%。
  五大总公司承担了区管委会部分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自付招商引资费用和土地开发费用;承担招商引资任务,引进企业创造税源;提供外资管理、外商服务;对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指导;积累大量集体物业和资产。五大工业总公司拥有成熟的招商、服务、经营人才,并代表区管委会直接为本园区内的特色产业服务,具有服务的专业性。五大总公司在园区开发、参股经营、物业收益过程中,滚动发展,自主盈利,具备了较高的资产经营能力,在减轻区财政在园区开发方面的资金压力的同时,还积累了近100亿元的区属集体资产和物业,为促进我区自主、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证。
  二、实施招商选资,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产业强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一)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大力引进大项目
  为了提高引进项目的资金、技术密度,提高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合理利用资源,2004年我区率先在中山市提出“招商选资”理念。在提升项目的档次方面,我区侧重围绕五大主题产业选择高科技、高税收、高附加值、用地少(“三高一少”)的项目,招商重点从注重项目数量、规模向注重项目质量和科技含量转变。我们设立了评估准入制,区管委会在用电、用地等各项政策上都向“三高一少”项目倾斜。目前我区引进和洽谈的项目均系用地少、技术含量高、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004年我区引进的项目有14个项目投资额超过3000万美元,今年上半年有10个外资项目投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在转变项目的内容方面,我区把招商工作的重点逐步向能源项目、材料项目、石化项目、装备项目倾斜,争取在装备工业招商方面有新突破,改变我区原有经济结构偏轻、偏低的局面,使我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适度重型化方向转变,在引进和发展产业链前端及上游部分实现重大突破,走出一条错位竞争的路子。今年以来,已有总投资达50亿元的燃气电厂项目、总投资达10亿元的重交改性沥青项目、总投资2亿美元的金属容器包装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重油项目等8个特大型项目签约落户,投资总额超过150亿元。这批项目的落户,必将对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强化企业服务,鼓励企业增资扩产,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
  我区始终把高素质的服务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资源,切实做好效能服务、廉洁服务、魅力服务、精细服务和人性化服务,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在立项、审批、土地、用工、通关、治安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进一步营造优质的投资环境,从而促进企业在我区增资扩产,扩大生产规模。通过企业增资扩产,既增加了招商引资的数量,也提高了招商的质量,走出了一条“无地招商”的新路,有效地促进了五大主题产业的聚集壮大,使我区工业经济实现了规模型扩张和内涵型增长并举的增长方式。2004年共有39家企业实现增资扩产,增资额达1.68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共有22家企业实现增资扩产,增资额达1.27亿美元。通过不断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目前全区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61家,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21亿元,同比增长38%。2004年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58家,税收超千万元的企业20家。代表性龙头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今年上半年纬创资通实现产值30.14亿元,同比增长48%;佳能实现产值29.6亿元,同比增长56%,两家企业产值今年有望突破120亿元。在产业链接驳方面,我区统一整合产业链资源,由区属各大总公司为园区内各个企业提供园区内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产品信息,主动为企业牵线搭桥,促成企业在区内开展产业合作,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带头辐射作用,形成产业聚集、上下配套、相辅相成的局面。
  (三)率先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实施产业转移,发挥高新区带动辐射作用,实施南朗托管
  自2004年以来,为了积极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设立“工业飞地”和科技部关于国家高新区走出去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号召,我区与省内的阳江市阳西县政府合作开发产业转移园区,充分发挥我区在招商、服务、资产经营等方面的优势,结合阳西县自然资源及人力资源丰富、经营成本低的优势,大力推进阳西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我区积极鼓励区内现有的产业关联度不高、科技含量低、产出率低、税收贡献少、用地多、能耗大的企业逐步转移到阳西工业园,利用区内腾出的空间发展高新技术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我区的发展模式实现从依靠人力、土地资源到依靠技术、智力、资金的转变,从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积极参与和率先带领珠三角地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今年3月阳西产业转移园区正式动工建设,12家企业从我区转移到阳西产业转移园区落户,每个项目的投资额均在450万美元以上,签约总额达到10527万美元。阳西产业转移园区是广东省首个动工建设的产业转移园区,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省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
  同时,我区从自身五大主题产业聚集后延伸产业链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高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向周边镇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我区正在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一五”规划中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建设战略部署,根据中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实行火炬开发区与南朗镇资源整合的决定》的文件精神,由我区采取“委托代管”的模式代管邻近的南朗镇,创新体制,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将南朗镇纳入全区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来,带动南朗镇工业和科技发展,推动中山整体经济快速发展。
  三、完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科技强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围绕五大主题产业,以区创业中心为核心,搭建五大专业孵化器,培育创业企业
  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位竞争优势,我区从经济布局由五大总公司分别管理五大主题产业园区的特点出发,发挥五大总公司的作用,围绕五大主题产业建立专业孵化器,初步形成以区创业中心为核心,五大总公司专业孵化器相结合,火炬创业园、各特色产业园相衔接的科技孵化体系。这五大专业孵化器在财务和编制上各自独立,业务上由区创业中心统一政策、统一指导、统一协调。区创业服务中心综合孵化器与五大总公司专业孵化器上下互动,互相结合,互相推进,区内良好的创业环境已经形成。中炬高新博士后工作站、生物谷、留学生创业园发展形势良好,一批留学人员、大学科研院所、高级人才入驻区内各类孵化器中创业。区创业中心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已有30多家创业企业入驻,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国内科研院所的20多位博士进驻创业,并与武汉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展开合作,积极孵化科技企业。
  (二)建设以企业为载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我区致力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引进、吸收、创新相结合,大力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提升技术研发水平。由于我区是在没有大院大所大校的背景和辐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所以我区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和大院大所大校开展广泛合作,主动跳出高新区,积极用我们强大的产业背景辐射科研机构,积极为科研机构寻找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合作机遇,从而借用外力提升我区科技水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区内企业和中山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电子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60多家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展了合作。我区五大总公司均围绕五大主题产业,成立了各自的行业技术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公共研发平台。此外我区还拥有中炬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后工作站中山基地、暨南大学合作实验室以及企业创办的各类专业研发机构49家,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3家,其他科研机构10家。各企业研发机构正由单一的研发功能向研究开发、技术服务、高新技术项目引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传统产业改造等多功能方向发展。
  (三)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完善科技服务
  我区成立了中山火炬开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该中心获得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重点省行动’计划项目”支持。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为核心,大力培养服务于创新和产业化的中介机构组织,提高科技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目前我区发展了26家科技评估、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及知识产权服务、科技产权交易、企业管理咨询、市场策划、财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加速完善了科技自主创新的服务环境。全区专利申请量从2001年以前不足10项上升到2004年的121项,其中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总量的1/3,原创性科研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比重日益提高。我区先后获得了广东省技术市场与经营管理先进单位和全国“科技兴贸先进单位”称号。
  (四)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
  一是由区财政列支专项,每年分别投入1000万元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和科技创业基金,支持区内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支持科技创业发展和孵化期建设。据统计, 2004年底,区科技创新基金共向43项科技开发项目提供了1730万元的经费支持。
  二是每年由市政府和我区共同列支1500万元,并配套出台20条优惠政策支持健康基地的科技创新。2004年,共资助开发项目20项,投入经费1680万元。通过专项经费的引导,我区的生物医药产业产值2004年增长速度达105%,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三是制定了《关于支持中山火炬软件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设立中山火炬软件产业发展专项经费,用于扶持软件开发、软件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利用软件促进产业升级等项目。
  四是制定了《中山火炬开发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每年从区财政中列支100万元,奖励在推动高新区科学技术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今年我区颁发的科技优秀项目、单位和个人等各项奖励总额达127.8万元。
  五是从区财政和各大公司对企业的投入经费中拿出35%用于研发机构建设投入,2004年投入3.8亿元。“十五”期间,全区累计投入科技活动经费约25.6亿元,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87项,省、市级科技计划300余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36项,各级各类科技经费资助超亿元,对我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是投资建设英才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解决科技人员的住宅、子女入学等问题。
  七是推动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研发型机构改制,支持高级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持股。
  (五)抓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金字塔形人才结构
  为了建立与五大主题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结构优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研究管理队伍,2001年以来我区出台了《中山火炬开发区博士津贴暂行规定》等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每年由区财政对区内的博士发放津贴,增强对学科带头人和高级人才的吸引力,初步形成了“产业洼地、人才高地”的格局。2005年我区发放博士津贴41万元。对于自带高科技项目和资金到我区创业,并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留学博士,重点给予高等级津贴。今年区管委会对四家优秀留学生创业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的创业基金支持。此外,我区实行高级知识分子慰问制度,近三年累计发放慰问金106万元。今年区管委会机关也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招收了一批北大、清华的研究生到机关工作,并聘任了3位院士作为高新区管委会顾问,不断提升区管委会的执政能力。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极大增强了我区对高级知识分子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区和湖南工业大学合作创办中山包装学院,并依靠自身力量自主创办了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为五大主题产业企业培养技术型人才近3000余人,满足了企业对技术型工人的需求,有效解决了结构性缺工问题。
  (六)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争创广东省名牌、中国名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我区积极申报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省名牌、省工程中心、国家工业自动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等国家、省、市项目。我区共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1项,重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4项,国家攻关计划项目5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7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10项,省级火炬计划38项,省级重点新产品计划46项。2004年度我区共获得各类科技计划立项124项,获得国家、省、市资金扶持3000多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6个,省级立项29个,市级立项75个。我区的中炬森莱中标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明阳电器被评为广东省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咀香园、美味鲜荣获中国名牌,明阳电器、恺撒威登、美怡乐荣获广东省名牌,格兰特、粤海装饰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咀香园与广东省卫生监督所共同起草的《广东省焙烤食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MP)》成为全省焙烤食品行业首个GMP生产规范。广盛、佳能、宏碁、船井、欧亚包装、美捷时、富洲胶粘等企业产品在国际同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大幅攀升。
  (七)建设科技新城,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我区在城市建设中突出科技主题,在中心城区建设科技新城,聚集各种科技资源于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科技新城对五大主题产业园区的配套辐射功能,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和城市环境。我们在科技新城重点建设六大中心:一是科技创业中心。把火炬创业园建设成为集科技实验研发管理区、大学科研创业区、孵化中试生产区、外商科技创业区、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区、生活服务小区六位一体的创业园区,并成为留学生创业基地、博士后工作基地。二是科技服务中心。建设科学博物馆、科技图书馆、科技信息平台、科技推广中心、科普教育中心、科技人才交流中心。三是科技展示中心。利用会展中心设施,定期举办科技成果、技术、产品展览,策划长期科技展览。四是科技贸易中心。建设科技产业交易所,使之成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包装印刷、现代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交易平台。五是科技金融中心。包括风险投资机构、金融单位。六是科技人员住宅中心。
  近年来,我区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挑战和高新区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困难,我们决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深化优势,创新工作,增强发展后劲,把中山高新区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先行示范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