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注重组织管理 促进粮食增产增收
日期:
2011年07月11日 10:38
来源:科技部
吉林省技术攻关取得了突破,构建了春玉米超高产技术,完善了玉米丰产高效技术。技术集成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制定了吉林玉米超高产技术规程、吉林省半湿润区玉米密植防衰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节水保苗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吉林省湿润区玉米增密促熟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等四项规程。“一田三区”建设及增产增收也取得明显效果,在超高产田方面,完成了超高产田面积由3亩到10亩,再到百亩,再到全程机械化的步步突破;在8个示范县建立8个核心试验区,核心试验区面积8.73万亩,示范区570.7万亩,辐射区5150.4万亩,“三区”累计建设面积5729.9万亩,共增产玉米358.35万吨,增加直接经济效益54.47亿元;
2.组织管理经验
(1)建立高效的组织体系
吉林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吉林省专门成立了课题协调领导小组,由副省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和承担单位领导为成员,负责课题的总体决策和匹配资金及物质投入的组织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课题的管理、检查和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家顾问组和督察组,分别为课题总体决策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工作以及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计划执行、资金使用等进行检查监督工作。各示范县(市)也参照省里的组织体系建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本县(市)的示范推广工作。
(2)加强科学的组织管理
为确保“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的顺利实施,省科技厅加强对课题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一方面,省科技厅在每年初都要组织课题各承担单位和示范县(市)的负责人参加“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启动会,根据不同区域特点、不同攻关内容、不同示范类型,针对上一年课题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部署年度的实施工作;另一方面,省科技厅不定期组织专家顾问组,对课题进行技术检查和指导,协调课题承担单位给予课题在人、财、物上的大力支持。
(3)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
吉林省在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时,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保证了课题的顺利实施。一方面,省科技厅为了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将“玉米丰产科技工程” 课题的专题和子专题纳入省科技发展计划之中,统一签定合同,统一集中验收,统一进行成果登记。另一方面,制定了《“东北平原中部(吉林)春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管理办法》,明确课题参加单位、协作单位及主要参加人员的责任;对各单位任务进行分解,签订任务书;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对课题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评比,对优者进行奖励、对劣者实行末位淘汰,实现课题滚动管理,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
(4)创新运行机制
一是探索运转灵活的科研合作机制。一方面,省内科技、财政、农业、粮食等多部门通力协作,省内外9个研发单位密切合作,实现了育种、栽培、耕作、土壤、肥料、植保、机械、信息等多学科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合作;另一方面,根据课题攻关任务和企业的发展需求,采取“企业+课题+基地+农户”、“科研院所+生产单位(农户)+龙头企业”、“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合作组织+广大农户”等运行模式,对项目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开发,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合作机制。二是探索“集成―单项突破―再集成”的技术创新机制。首先,对以往研究成果和各单项技术进行集成,建立不同区域玉米高产高效综合技术模式,在各区域的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进行推广应用;针对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科技人员集中进行单项技术的攻关研究;待单项技术取得突破后,及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进行再集成。三是探索建立联动长效机制。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与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沃土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及其它相关项目紧密结合,利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取得的各项技术成果,为这些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建立起课题内部与外部的联动机制,共同推进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与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在不同生态区建立长期试验研究基地,采取建设专家大院、玉米科技培训学校、玉米信息化基地等多种方式,建立长期固定的科技研发平台、技术培训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使“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粮食增产中持续发挥作用。
1.成果与成效
吉林省技术攻关取得了突破,构建了春玉米超高产技术,完善了玉米丰产高效技术。技术集成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制定了吉林玉米超高产技术规程、吉林省半湿润区玉米密植防衰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节水保苗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吉林省湿润区玉米增密促熟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等四项规程。“一田三区”建设及增产增收也取得明显效果,在超高产田方面,完成了超高产田面积由3亩到10亩,再到百亩,再到全程机械化的步步突破;在8个示范县建立8个核心试验区,核心试验区面积8.73万亩,示范区570.7万亩,辐射区5150.4万亩,“三区”累计建设面积5729.9万亩,共增产玉米358.35万吨,增加直接经济效益54.47亿元;
2.组织管理经验
(1)建立高效的组织体系
吉林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吉林省专门成立了课题协调领导小组,由副省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和承担单位领导为成员,负责课题的总体决策和匹配资金及物质投入的组织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课题的管理、检查和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家顾问组和督察组,分别为课题总体决策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工作以及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计划执行、资金使用等进行检查监督工作。各示范县(市)也参照省里的组织体系建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本县(市)的示范推广工作。
(2)加强科学的组织管理
为确保“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的顺利实施,省科技厅加强对课题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一方面,省科技厅在每年初都要组织课题各承担单位和示范县(市)的负责人参加“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启动会,根据不同区域特点、不同攻关内容、不同示范类型,针对上一年课题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部署年度的实施工作;另一方面,省科技厅不定期组织专家顾问组,对课题进行技术检查和指导,协调课题承担单位给予课题在人、财、物上的大力支持。
(3)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
吉林省在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时,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保证了课题的顺利实施。一方面,省科技厅为了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将“玉米丰产科技工程” 课题的专题和子专题纳入省科技发展计划之中,统一签定合同,统一集中验收,统一进行成果登记。另一方面,制定了《“东北平原中部(吉林)春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管理办法》,明确课题参加单位、协作单位及主要参加人员的责任;对各单位任务进行分解,签订任务书;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对课题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评比,对优者进行奖励、对劣者实行末位淘汰,实现课题滚动管理,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
(4)创新运行机制
一是探索运转灵活的科研合作机制。一方面,省内科技、财政、农业、粮食等多部门通力协作,省内外9个研发单位密切合作,实现了育种、栽培、耕作、土壤、肥料、植保、机械、信息等多学科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合作;另一方面,根据课题攻关任务和企业的发展需求,采取“企业+课题+基地+农户”、“科研院所+生产单位(农户)+龙头企业”、“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合作组织+广大农户”等运行模式,对项目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开发,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合作机制。二是探索“集成―单项突破―再集成”的技术创新机制。首先,对以往研究成果和各单项技术进行集成,建立不同区域玉米高产高效综合技术模式,在各区域的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进行推广应用;针对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科技人员集中进行单项技术的攻关研究;待单项技术取得突破后,及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进行再集成。三是探索建立联动长效机制。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与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沃土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及其它相关项目紧密结合,利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取得的各项技术成果,为这些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建立起课题内部与外部的联动机制,共同推进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与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在不同生态区建立长期试验研究基地,采取建设专家大院、玉米科技培训学校、玉米信息化基地等多种方式,建立长期固定的科技研发平台、技术培训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使“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粮食增产中持续发挥作用。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