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科技日报:新“一机两翼”推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访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
日期: 2011年07月14日 08:51       来源:科技日报
【字号:

    7月12日,“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启动会在京召开。未来5年,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将在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四川、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13个粮食主产省(区)继续组织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并以此为重点,全面系统部署粮食科技工作。日前,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就“十一五”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当前粮食科技面临的新形势,“十二五”农业科技工作中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总体布局与重点任务等,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专访。

    科技日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启动的?

    张来武: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在针对当时全国粮食4年连续下降,2003年下降到4.3亿吨的严峻形势下,由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12个粮食主产省政府于2004年首次启动实施的,目前已经实施了两期。

    2007年7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启动签字仪式。全国12个粮食主产省先后共有289个单位参加了工程科研任务,50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了攻关与示范。工程共投入经费4亿多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拨款1.77亿元,带动地方配套和当地自筹2.2亿元。经过5年实施,工程圆满完成计划指标任务,于2011年2月下旬顺利通过项目验收,专家对工程实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科技日报:“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来武:“十一五”期间,工程围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在12个省建立“三区”合计8.35亿亩,共增产粮食4800多万吨,增加效益800多亿元。与同期全国粮食生产相比较,项目“三区”用占全国10.37%的粮食种植面积,实现了17.04%的粮食增产。

    工程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三大平原三大作物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建设取得突出成效,推动了全国粮食增产增收;三大作物丰产技术集成和超高产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为粮食主产区持续增产发挥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三大作物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为进一步提高丰产技术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突出、应用效果好的重大科技成果,人才、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对国家有关部门粮食产业化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经费到位与使用良好,经费管理比较规范;组织管理机制得到完善,项目和课题管理成效显著。

    科技日报:“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圆满完成了任务和目标,总结起来有哪些经验?

    张来武:首先在重要性方面,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确保粮食安全科技战略的重要部署,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参与农民的认可;其次,工程具备相对系统的设计;第三,工程在技术创新和集成示范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四,工程孕育了新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等。这些好的方法和经验,为实施“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科技日报:“十二五”期间,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目标更高,要求更高,任务更加艰巨。做好粮食科技工作,您觉得要深化哪些方面的工作?

    张来武:首先,要强化粮食丰产关键技术创新,形成有标志性的成果。“十二五”期间,要加强区域特点的丰产高效配套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构建与区域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粮食丰产高效技术模式,推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第二,要强化科技资源整合,系统部署粮食科技工作。统筹粮食安全科技资源与力量,加强科技、农业等多部门的联合,加强与其他国家科技计划的有效整合。各实施省要与国家已经实施的有关农业项目的示范基地统筹安排,整合资源,协调联动。

    第三,要强化新型粮食科技多元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要积极探索粮食科技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重要作用,使科技特派员成为粮食丰产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第四,要强化粮食科技平台基地建设,着力培养丰产科技人才队伍。组建一批“国家粮食作物高产高效科技创新中心”“粮食丰产技术示范基地”;培养一批“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懂经济会管理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科技管理专家;培养造就一支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的粮食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形成粮食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

    科技日报:“十二五”期间,要做好以上您强调的思想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张来武:关键在于如何使农民增产又增收和将工程成果大面积推广。

    在7月12日工程启动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戴景瑞院士提出工程如何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增产又增收?如何实现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大面积生产、规模化经营?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赵明也提出工程如何简化程序,降低种粮成本,使研发技术大面积应用?如何让技术到位,使中低产田得以改造?

    这些问题很具有代表性,也是工程“十二五”面临的严峻考验。在“十一五”工程实施过程中,单产增加是科技引领的导向,可以不计成本,比如节水,在单产试验中,假设水是无穷的,但是到大面积推广时,便要考虑成本过高,农民和市场能否接受。

    利用“倒逼”机制,从农民增产又增收这个最终目的出发,哪里有问题,哪里就创新,是“十二五”工程的工作思路。

    用“一机两翼”,即以科技为机芯、加上创新运行模式的发动机,以及政府行政力量和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机制的两翼,共同推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深入发展。

    科技日报:在新的“一机两翼”中,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来武:要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成果大面积推广,最终使农民受益,需要引入市场机制,得到市场的认可。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和方法,科技特派员特别是法人特派员是主要的“作战部队”。

    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并非传统的公益性科技服务,而是公益性推广服务、社会化创业服务、多元化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它更强调“创业”。科技特派员、企业与农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业机制,真正调动广大农民和企业积极性,使科技成为粮食丰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内生力量,而不是外在服务。

    农业工业化不能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农业新经济增长理论要遵循“1+6”模式,即“制度+土地、资本、劳动力、科技进步、人力资本、生态财富”。将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引进到粮食丰产科技工作中,便能引导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向粮食产业的聚集,来提高企业和农民参与粮食科技工程的积极性,促进政产学研用的有效结合,使一、二、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价值,提高农民收入,最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