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安徽省科技厅组织以李成荃研究员为组长的水稻同行专家,对2007年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沿淮地区(凤台)麦稻周年平衡增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专题进行田间测产和考评。专家组经考察凤台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一季中稻核心区,并选择代表性田块分别进行田间实割实收和测产显示,该县桂集乡大王村和园艺村5012.7亩连片种植的中粳糯皖稻68和中籼杂交稻新两优6号品种(组合),田间长势明显优于项目区周边的一季中稻生产。经对超高产攻关田田学富种植的1.74亩新两优6号组合进行现场实打,折算实收亩产843.7千克,再次改写了9月13日隆平超级稻新组合“两优293”在芜湖县六郎桥镇东八村刚刚创造的亩产841.6千克的安徽省水稻高产纪录。同时,经对核心区现场随机测产和典型田块现场取样测产,也分别实现亩实收稻谷744.0千克和732.2千克。
安徽是由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联合组织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12个省份之一,2005至2006年,已在全省25个水稻主产县累计实施面积达2246万亩,较前3年平均亩增产76公斤,增幅达17.1%;综合增产增效纯收益达27.52亿元,亩均新增纯收入达122.53元,增幅达20%以上;创造了安徽单季稻实收亩产782公斤和全国双季稻北缘区年亩产1307公斤的高产纪录,实现了水稻超高产技术的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安徽将继续在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的现有基础上,针对安徽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通过组织开展水稻超高产、水稻减灾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水稻轻简、节本、高效栽培新技术以及淮北地区旱作茬小麦超高产等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和应用,加强高产品种的筛选、栽培技术与植保、土肥、农机技术的优化集成和示范,实施作物由水稻扩展到水稻、小麦两大主体作物,计划在23个主产县(市、区、场)示范累计实施规模达5000万亩以上,项目区产量比非项目区产量提高10%,累计增产水稻、小麦248万吨,增加经济效益27.2亿元,实现安徽省水稻、小麦生产技术的新突破。
(安徽省科技厅)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