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承担实施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在沿淮、江淮、沿江、江南和皖西大别山水稻产区建立了660亩高产攻关田,6.5万亩核心试验区,206万亩示范区和2033.8万亩辐射区;在4个小麦主产县建立了小麦核心区2万亩,示范区40万亩。据项目区水稻的田间实收和测产,平均亩产519.4公斤,较非项目区增产71.4公斤,增幅15.9%;项目区的小麦单产、总产也逐年创新高。主产小麦的涡阳县已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丰产先进县。据统计显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实施后,两年共增产粮食196.28万吨,新增产值29.44亿元。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紧紧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关键技术创新和优化集成先进实用技术并扩大应用,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条有效路子。
一是创建了适合安徽水稻生产应用的“高产标准化”、“减灾高效”、“轻型栽培”三大稻作技术新体系;取得了7项在国内具有领先和先进水平的创新性科技成果;制定出适合全省不同地区水稻生产推广应用的9套安徽省级技术标准,发表有学术和应用价值的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3部。
二是通过大规模的实施显著促进增产增效。日前,在安徽全省10个市的25个水稻主产县(市、区)累计实施规模达2246万亩,项目区水稻平均亩产达519.4kg,较前三年平均亩增长76kg,增幅达17.1%;较非项目区平均亩增长71.4kg,增辐15.9%,共增产稻谷194.48万吨,新增产值29.17亿元,新增纯收益17.12亿元。综合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总增纯收益达27.52亿元,亩均新增纯收入达122.53元,增辐达2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稻农增收。同时还创造了安徽省单季稻实收亩产782kg和全国双季稻北缘区年亩产1307kg的高产纪录。2007年,尽管淮河流域遭受50多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由于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省粮食总产今年仍保持在历史高位,水稻单产则连创历史新高。继9月中旬袁隆平院士选育的超级稻“两优293”,以亩产841.6公斤刷新该省水稻单产纪录之后,近日凤台县、天长市农民种植的“新两优6号”和“扬两优6号”高产攻关田,实收亩产分别达到843.7公斤、845.3公斤,再次改写了安徽水稻单产纪录。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区已成为安徽稻麦生产的样板,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粮食产量的提高。
安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区将各项单个的农业技术集成配套,实现了1+1>2的累加效应。目前,项目区已研究出9套水稻生产技术规程、6套小麦生产技术规程,在全省不同的生态区推广应用。项目区还鉴定、筛选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系)20个,使良种普及率达100%。项目区取得阶段性科研成果10余项,主要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三是探索创新科技服务新模式、管理新机制。课题通过县级政府承担,省市县农科教多部门专家、农技推广系统、农业产业化企业及示范区乡镇和广大农民有机结合的运行模式;建立了“专题承担单位采取招标制”、“示范县实施首席专家技术负责制”、“绩效挂钩目标管理考核奖励制”、“经费管理专账制”的管理创新机制;示范区建设采取与龙头企业合作,订单生产产业化经营,技术服务“五统一”,实行全程技术服务;同时强化了人才、基地、学科和队伍建设。为组织实施类似的大型农业科技项目,为农技服务机制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十一五”期间,安徽作为全国12个粮食生产省份之一,继续承担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工程,实施作物由水稻扩展到水稻、小麦两大主体作物,在23个主产县(市、区、场)示范年实施规模达1000万亩以上,同时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八个专题攻关研究。重点抓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实施部门、县(市)政府和课题承担单位开展“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完善管理机制,规范课题管理。
2、集中省、市、县农科教优势科技力量,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水稻、小麦两粮作物超高产优质品种筛选利用、大面积持续均衡增产、优质质量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轻简高效栽培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提高粮食持续增产的科技支撑能力。
3、加大粮食科技人才培养,培养和造就一批杰出的粮食科技专家,强化粮食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推动栽培学科的快速发展。
4、加强技术示范和推广体系建设,把示范开发和技术普及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技术素质,确保粮食丰产技术真正应用于生产实践。
5、加强资源整合,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与国家已经实施的各类科技计划、国家级和省级各类粮食生产项目建设有机结合,努力增加投入,促进工程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高,促进全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安徽省科技厅)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