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东省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黄淮东部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进展顺利,实施两年来,超额完成了各项任务指标。
一是技术集成与创新取得突破。针对鲁中半干旱区、鲁西沿黄平原、鲁东丘陵区小麦玉米生产中的主要问题,研究熟化了9项小麦玉米高产优质高效技术,研究集成了鲁中半干旱区小麦-玉米丰产高效安全生产技术、鲁西沿黄平原小麦玉米节本增效均衡增产技术、鲁东丘陵区小麦玉米节水丰产技术三项技术,开展了小麦玉米群体质量控制及超高产栽培技术和小麦玉米壮株延衰超高产一体化栽培技术的创新研究,初步研究出适应不同地区的小麦玉米一体化高产优质高效技术模式,为超高产攻关和示范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是“三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山东莱州西由镇、诸城石桥子镇、肥城边院镇、兖州小孟镇和滕州级索镇5个乡镇建立小麦核心试验区10000亩、玉米核心试验区5000亩,平均亩产分别为599.02公斤和792.76公斤;在山东莱州、诸城、龙口、兖州、滕州、肥城、惠民和岱岳8个县(市)建立113万亩小麦示范区,平均亩产516.25公斤,较前三年平均产量增产11.37%;建立62.6万亩玉米示范区,平均亩产657公斤,较前三年平均产量增产11.33%。辐射带动烟台、潍坊、东营、济宁、枣庄、菏泽、泰安、滨州、临沂9个地(市)小麦1041.80万亩,平均亩产448公斤,较前三年平均产量增产8.96%;辐射带动玉米483.3万亩,平均亩产606.6公斤,较前三年平均产量增产11.5%。新增粮食67.23万吨,肥料和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10%~15%,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1亿元,显著提高了山东省粮食生产能力。
三是超高产攻关获得突破。以创新技术为支撑,超高产攻关不断涌现。2007年,在山东肥城核心区,2000亩核心高产田平均亩产达到625.5公斤,15亩小麦超高产田平均亩产达到665.9公斤;玉米平均亩产达到760.7公斤,超计划50.7公斤,比实施前增加60.7公斤;15亩超高产田平均亩产达到901.8公斤。在山东兖州核心区15亩小麦超高产攻关亩产680.6公斤,其中对2.25亩实收平均亩产722.7公斤;15亩玉米平均亩产915.64公斤,小面积实收(1.21亩)平均亩产达1029.58公斤,在山东岱岳示范区20亩攻关田,实收1.55亩平均亩产1127.5公斤,创造了鲁西南玉米单产最高纪录。
四是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研制新产品(或新品种)17项,获得授权专利3项,制订地方标准2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发表学术论文90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30篇,SCI论文1篇。
五是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通过项目实施,培养了7名博士和10名硕士,壮大了作物栽培学科团队,为现代粮食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智力支撑。举办30余次讲座,发放培训材料2万余份,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带头户2万余人,培训农民20万人,为技术成果的中试、转化和推广提供了人才保障。
课题立足山东,面向黄淮海平原,主攻小麦、玉米两大作物,坚持技术创新、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三条路线并举,创新研究出适合山东不同生态类型小麦玉米高产技术模式,总结提出了山东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取得了一批处于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队伍,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的科技素质,显著增强了山东乃至黄淮海粮食安全的技术储备能力,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山东省科技厅)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