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全面完成2009年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任务
日期:
2010年01月27日 05:57
来源:安徽省科技厅
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在水稻高产精确栽培、双季稻轻简高效栽培、水稻避灾稳产补偿栽培、杂交中籼稻机插栽培、旱茬小麦超高产栽培、稻麦养分管理与高效施肥、稻麦病虫草害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等7个方面取得突破。在集成技术应用方面,集成了江淮单季稻超高产栽培、江淮中稻避灾减灾补偿栽培、水稻轻简高效生产、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和淮北旱茬小麦高产栽培等五大具有明显安徽区域特点的稻麦丰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并在“三区一田”大面积生产中充分应用。此外,在粮食产业宏观研究、稻麦生产农机化社会化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
“三区一田”示范区建设全面达标,2009年实施面积1318.90 万亩,水稻平均亩产575.4千克,小麦平均470.4千克。较前三年平均增产粮食108.17万吨,增产增效19.47亿元,平均亩增效147.6元;较同年非项目区亩增产63.5千克和47.6千克,增幅达12.4%和11.3%,增产粮食81.37万吨,增产增效14.65亿元。太和县小麦高产攻关田经科技部委派专家测产,平均亩产718.2千克,创安徽小麦高产新纪录。
2009年,安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共获得5项科技成果,1项专利,1项农机新装置,研制的“杂交中稻抛栽高产优质生产技术”、“双季稻高产优质生产技术”、“沿淮江淮地区水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等10项技术标准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为安徽省技术标准。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在安徽遭遇小麦秋冬春三季连续干旱和水稻花期连续低温阴雨寡照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获得的,充分体现了科技在粮食增产和抗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2009年,安徽省认真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针对不同生态区域的稻、麦生产存在技术问题,开展了稻、麦生产9个专题技术攻关,实施了104项田间技术试验,在15个核心县开展“三区一田”集成技术示范,向23个县进行辐射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在水稻高产精确栽培、双季稻轻简高效栽培、水稻避灾稳产补偿栽培、杂交中籼稻机插栽培、旱茬小麦超高产栽培、稻麦养分管理与高效施肥、稻麦病虫草害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等7个方面取得突破。在集成技术应用方面,集成了江淮单季稻超高产栽培、江淮中稻避灾减灾补偿栽培、水稻轻简高效生产、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和淮北旱茬小麦高产栽培等五大具有明显安徽区域特点的稻麦丰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并在“三区一田”大面积生产中充分应用。此外,在粮食产业宏观研究、稻麦生产农机化社会化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
“三区一田”示范区建设全面达标,2009年实施面积1318.90 万亩,水稻平均亩产575.4千克,小麦平均470.4千克。较前三年平均增产粮食108.17万吨,增产增效19.47亿元,平均亩增效147.6元;较同年非项目区亩增产63.5千克和47.6千克,增幅达12.4%和11.3%,增产粮食81.37万吨,增产增效14.65亿元。太和县小麦高产攻关田经科技部委派专家测产,平均亩产718.2千克,创安徽小麦高产新纪录。
2009年,安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共获得5项科技成果,1项专利,1项农机新装置,研制的“杂交中稻抛栽高产优质生产技术”、“双季稻高产优质生产技术”、“沿淮江淮地区水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等10项技术标准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为安徽省技术标准。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在安徽遭遇小麦秋冬春三季连续干旱和水稻花期连续低温阴雨寡照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获得的,充分体现了科技在粮食增产和抗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