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名单上,《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的研究成果荣列其中。
这项成果来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它是一个在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以及对竞技能力有着重要影响的身体健康水平、身体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优秀运动员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工作平台。亚洲飞人刘翔、跳水皇后郭晶晶等优秀运动员,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能够获得金牌,就得益于这个平台提供的科学训练辅助手段。
改革为联合攻关创造环境
体科所是1958年按照前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但是在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后面临着很多困难——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研结构不尽合理、科技资源难以共享和联合攻关组织乏力。为了解决这些严重制约体科所可持续发展的困难,2000年的夏天,体科所启动了科技体制改革。
但是改什么?如何改?体科所上上下下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惑。所领导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逐步明确了改革目标和思路。在第二年的5月,一份集思广益的改革方案出台了。
改革首先从整合科技资源、调整学科结构入手,将原有的10个业务部门优化为6个研究中心和1个综合测试与实验中心,机构设置涉及到竞技体育、全民健身研究、国民体质监测、为国家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以及研发专项运动训练器材等全部内容。各部门、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资源优化配置,仪器设备统管共用,形成了多学科协同作战、联合攻关的高效体制。
接着体科所用了半年的时间推行全员聘任制,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新录用的人员也全部实现了聘用制和人事代理制,实现了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的有机结合。这种公平公正的制度加之有效的思想工作,使分流、离岗、待聘以及高职低聘人员都心平气和,并能积极利用所里提供的培训机会,迎接新一轮竞争上岗。
在此基础上,体科所实施的自主培养和有序引进相结合的人才建设战略也成果丰硕。“以固定岗位为骨干、流动岗位为补充、研究生培养为后备”的人才建设模式,使体科所45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的硕、博士比例达到63.8%;科研基金的设立,使科研尖子脱颖而出,9名高职人员被总局确定为高层次体育学术技术人才,1人被评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所里专设的引进人才基金,4年间共引进科技骨干3人、聘任客座研究人员9人,接收中科院等高等院校博士毕业生9人,各课题组聘用外单位流动人员65人次。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体科所的规章制度也日臻完善。翻开近20万字的体科所《规章制度选编》,5年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委员会章程、职工代表大会章程、所长负责制、岗位管理以及全员聘任、津贴分配、绩效管理、科技奖励等22项主要管理体系层次清晰。其中按岗定酬、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分配与贡献及效益挂钩的分配制度,在科研定性的基础上实行了量化管理。
这场改革,在体科所创造出了人才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形成了鼓励竞争、提倡合作、联合攻关的科研氛围,也将专家的个人学术声誉与团队的研究成果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围绕国家目标、满足实践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体育科研模式,科研与运动实践结合日益紧密。
改革让体育科研硕果累累
目前,体科所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奥委会等开展的合作,为备战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提供了充分的科技保障;与6省市共建的“1+6”体育科研集团模式,实现了体育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实施》以及《中国国民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的研究成果,概括了国民体质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在国民体质监测指标体系设计、测试方法规范、测试器材审定等重大研究基础上建立的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和数据库,以及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的运动健身指导系统,对科学指导国民体育锻炼、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使全民健身工程在北京奥运周期进一步走上科学化、系列化、正规化的道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近几年体科所在科技成果、学术论文等科技产出方面出现了显著增长趋势,2001年至2005年间,科研经费增长了2倍,共承担了140项研究课题,课题总数增长了35%,国家级课题数增长了134%。这些课题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与软科学奖、第28届奥运会攻关与服务奖、冬季奥运会攻关与服务奖以及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技术奖等22项;科研人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1篇,出版专著19部,获得专利3项。
不仅如此,体科所近几年在科研设备上的投入也增长了7.48倍,建立了两个开放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与耐克等国际体育公司的合作也越来越广泛,已经全面健全了自主研发和面向市场的科技工作平台。
目前,体科所整体研发水平已经达到亚洲先进,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新型体育科学综合研究基地。
改革为备战奥运提供保证
2005年,体科所在与德国、美国、俄罗斯、奥地利、日本、韩国、芬兰等国家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基础上,承办的第23届国际运动生物力学学术年会,获得了国际运动生物力学执委会的好评。与会外国专家认为:体科所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尤其是在备战奥运和国民体质监测方面形成了特色与优势,这种体育科研的“举国体制”与集约化研究模式,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
在北京奥运会周期,体科所承担的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课题,涵盖了全部运动项目,所长田野表示:“在备战奥运中体科所将继续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完成代表国家体育科技水平的示范性、模式性、规律性的研究成果;二是面向实践,扎扎实实地做好优秀运动员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同时做好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方法的研究,解决体育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三是继续做好基础研究、开发前沿技术、坚持自主创新,为体育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提高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国民体质监测和健身方法、体育社会科学、体育工程等重点研究领域,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为备战奥运和全民健身工作提供有力的科技保证,把自主创新写入中国的体育科学史。”
(科技日报)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