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改革开放30年“科技改变中国”系列报告之十三
日期: 2009年02月01日 12:35       来源:科技日报
【字号:

桥梁:“三级跳”成就中国式跨越 

 

  6月2日,在美国匹兹堡市召开的第25届国际桥梁会议(IBC)上,原交通部专家技术委员会主任凤懋润代表苏通大桥建设团队,接过了大会为苏通大桥颁发的“乔治·理查德森奖”,这是中国桥梁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

  改革开放30年来,与苏通一样获得荣誉的大桥还有很多。36公里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被国外同行称为“建筑奇观”;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钢结构拱桥上海卢浦大桥,2004年获得美国桥梁大会的尤金菲戈奖;世界悬索桥跨径第三的南京长江第三大大桥,2007年获得美国国际桥梁会议“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

  盛世建桥。

  30年来,在建设跨江、跨河、跨海的大跨径桥梁的热潮中,桥梁成为中国建设者施展才华的宏大舞台,响当当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成为建设者们献给祖国的最好礼物,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曾感叹:“桥梁建设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

  三大战役造就桥梁“强国”

  30年来,我国桥梁建设先后经历了“三大战役”,在“三大战役”的建设过程当中,中国桥梁技术走过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梁式桥梁、拱式桥梁、斜拉式桥梁和悬索式桥梁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凤懋润形象地把第一战役比作是“学习追赶”。

  上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为给经济增长铺就跑道,掀起了公路基础建设的热潮,先后建设了跨径452米的汕头海湾大桥、跨径888米的虎门大桥等一批桥梁。

  第二战役是“提高紧跟”。

  90年代初,坚持“以浦东开放、开发为龙头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大战略,打响了长江干流3000公里的桥梁建设大战。

  我国是斜拉桥起步较晚的国家,70年代我们修建了绵阳桥、茂港桥、青岛大鼓河桥3座百米左右跨径的混凝土斜拉桥作为实验性桥梁;1982年建成的济南黄河斜拉桥是我国正式的公路斜拉桥。

  1991年12月,中国第一个斜拉桥工程———上海南浦大桥建成通车。这座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桥梁开创了我国400米以上特大斜拉桥的先河。1993年,当时的世界斜拉桥最大跨度被主跨602米的上海杨浦大桥刷新。两座特大跨径斜拉桥的建成,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桥梁建设者,迅速在全国掀起了建设跨越大江大河大跨径桥梁的热潮。

  第三战役则是“创新超越”。

  我国开始了跨越海湾、海峡的造桥新时代,润扬大桥、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等一批特大型桥梁成为我国桥梁建设的“新名片”。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跨径悬索桥和斜拉桥,30年后的今天,我国桥梁的最大跨径已达1490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跨径200米以上的特大跨径连续钢构桥已有50余座;斜拉桥400米以上跨径的已建成31座;悬索桥则实现了跨径的“三级跳”:1994年,广东汕头海湾大桥跨径450米,1997年,广东虎门珠江大桥跨径888米,1999年建成的江苏江阴长江大桥跨径1385米;2005年,则建成了我国目前最大跨径的悬索桥———润扬大桥,主跨1490米;今年建成的36公里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建桥模式凸显“中国特色”

  除了技术上的突破,体制上的创新也保证了大桥建设的辉煌成就。

  1981年,珠江三角洲在政府的支持下实现了贷款修桥的政策性突破。随后,政府出台了“允许贷款或集资修建高等级公路和大型公路桥梁”等重大决策,为路桥建设注入强大活力。

  我国第一座千米悬索桥———江阴大桥,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和建造。作为特大跨径或者超过千米的超大跨径桥梁工程,江阴大桥对国家来讲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民生工程,同时也是土木工程技术向前发展的一个平台和舞台,所以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

  江阴大桥项目建立了以建设单位为中心,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科研、咨询共同协力的“一桥六方”建桥团队。即:由省部主要负责人联合成立省部协调领导小组,同时由省部共同联合聘请院士、大师和知名桥梁专家组成咨询班子。此外,为整合国内外的智力资源,还成立了由国内多家设计单位组成的设计联合体,并吸收国际知名企业担任项目咨询,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这一模式,在随后建设超大型的桥梁工程中被成功复制,并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桥模式。

  通过大桥建设,我们不仅收获了高品质的桥梁工程的实体,同时,还提升了工程的标准规范、计算理论、结论分析、模型实验、材料科学、施工工艺、监测控制、专业设备等方面的综合技术。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新成套技术、新方法、新大型专用机械设备应运而生;覆盖着桥梁工程专题技术研究的23个国家级和行业级重点实验室,在关键技术的攻关中不断成长;更为可贵的是,通过工程实践摔打锤炼出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建设队伍,培养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工程院士、设计大师和一批中青年技术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苏通大桥建设总指挥、江苏省交通厅厅长游庆仲表示,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我们连学习国外经验的机会都没有。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在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上积极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桥梁建设之路。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世界桥梁协会主席伊藤学考察润扬大桥时指出,世界桥梁建设上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要看中国。

  桥梁大国,是指建桥的规模和数量;而桥梁强国,则必须要有技术含量。改革开放30年,中国桥梁实现的不仅是地域上的跨越,更是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的跨越。

  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李国豪院士表示,桥梁建设作为重要的交通设施,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前所未有的长度和前所未有的强度,也就意味着一种难以逾越的技术高度。如今不仅是一座座大桥正在努力实现着时空的跨越,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宏伟的“舞台”上,展示了一幕幕民族企业群体跨越的壮丽场面,演奏出一曲曲创新与突破的华彩乐章。

  曾参与苏通大桥建设的宝钢二钢公司总经理张健曾感叹:“工程需要是企业创新的最大动力,如果没有苏通大桥这个大舞台,我们的跨越可能还要等上10年。”

  不仅仅是宝钢,中国特大桥梁建设摔打锤炼出一批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建设队伍,正大步走向国际舞台。因为参与桥梁建设,中交集团上海振华港机公司研制出亚洲最大、填补我国装备业空白的4000吨浮吊;因为参与桥梁建设,长沙“三一重工”的高扬程混凝土泵首次打入了以前由外国企业垄断的国内300米高塔施工市场;因为参与桥梁建设,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山桥集团、法尔胜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展现了实力,提高了知名度,先后在马来西亚槟城二桥、美国旧金山新海湾大桥、美国奥克兰大桥等项目中中标,进军世界舞台,打造了中国品牌的国际声望。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桥梁建设始终走的是“博采众长自主创新”之路。回眸30年,我国桥梁建设成绩令人瞩目,这些纵横交错的“长龙”,改变了我国的交通版图和格局,也一点点打破了我们的时空观念,日益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