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教授发言
日期: 2005年02月18日 18:08       来源:科技部
【字号:

   在全党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时候,在胡锦涛总书记近期对我国当前及今后科技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的时刻,春节刚过,科技部召开“科技界加强自主创新座谈会”意义十分重大,深受鼓舞,我想今天我就初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同时也结合科技工作的实践谈两点体会。

    第一,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任务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这是全面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地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要同先进的执政理论、理念、执政能力相联系,同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联系,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个主题来贯穿的,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想这也是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党的先进性的要求,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的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果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强国富民都无从谈起,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坚持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第一位的变革作用,使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生产力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江泽民同志做出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的标志这一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清楚的告诉我们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中的一个简单类别,而是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主要动力,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先进生产力中的作用,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对我国当前及今后科技工作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强调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要求我们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科教兴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机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的体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进一步阐明了科技创新在我国科技工作中的特殊地位,为新时期进一步做好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发展的总方针。

    第二,不断地增强林业科技对生态建设的支撑能力,是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要举措

    通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对我国当前及今后科技工作做出的一系列的重要指示,这充分体现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殷切的希望,依靠林业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林业发展,推动生态建设是新时期林业科技战线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当前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正处在一个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

    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已经在2005年1月18日发布了,全国野生动植物和大熊猫实际资源四项调查,全国水土流失最新的调查,全国荒漠化和沙尘暴检查结果指出,我国森林面积和建筑面积持续增长,其中森林覆盖率已经由16.55%增加到了18.21%,我国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清查建设的结果也表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的任务非常艰巨,我国生态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我国生态建设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都集中的表明我国生态建设正处在一个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科技工作重要的指示要求,新时期的林业科技工作就是要针对我国生态建设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所存在的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艰巨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和规律,要实现林业科技的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就必须确定强化优势,缩小差距,创新条件,增强实力,总体跟进,重点突破的战略方针,健全林业科技创新的体系,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依靠科技来解决生态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尖锐矛盾,为此我们提出来六项林业科学技术的工程。

    第一项工程是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的科学技术工程,这个工程我们将以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系统的研究和解决我国生态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科学理论问题与关键的技术难题,提出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策略和森林生态网络构建的技术体系,同时开展典型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先进性实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建立不同生态区域重点生态工程科技支撑体系,开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技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城镇森林建设的技术,防止土地退化的制备恢复技术,森林生态系统的构建技术和林业标准化体系,森林认证体系等等基层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第二项是林业生物技术与两种培育生物技术工程,这一工程将针对我国林业生产种良种地下的问题,在大力发展林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下将林业生物与常规种结合,培育优质高产、高抗率的优良林木新品种,主要围绕森林生物,包括林木、住腾、花卉、野生动物等等,系统开展以基因组学为先导,以解释形状分子极力为核心的基础研究,利用已有的林木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研究的成果,开展森林植物基因工程育种,产品加工等相关的关键技术,开发出种类繁多的功能性产品,提高林产品附加值。

    第三项科技工程是森林生物种子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科技工程,这一工程将主要针对我国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盲目的开发利用,致使许多宝贵的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破坏及消失的问题,通过建立种子资源库等措施,促使生物物种资源这一关系到国家生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得以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确定森林生物种子资源保存重点树种、物种与优先顺序,建立森林生物种子资源保存体系、评价体系,解决保存技术、开发利用技术和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包括后体保存、就地、异地、低温保存等,一体保存,建立种子资源性腺以建立资源贡献平台体系。

    第四项科技工程是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的科技工程,这个工程将主要以森林资源高效利用和生物职能圆,生物制裁料开发新技术为重点,合理高效的保护培育和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及其延伸资源,怎么林业、生物产业在林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培植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拳头产业和名牌产业,全面提升林业产业的综合实力,明确在今后5-15年时间内,在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林木新品种,木质生植物材料开发的利用,观赏植物产业开发,清洁生物枝江造纸,产品研究与开发,野生动物与昆虫研究与开发,加快推进林业生物技术专利化,技术的专利标准化,专利标准国际化和林业生物技术的产业化等进程。

    第五项是数字林业的工程,建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国家数字林业应用体系和林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等等,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第六项是林业创新科技工程,这一工程将主要通过加强重点实验室落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台站,工程中心,科技示范基地,技术推广体系等建设,全面提升林业、科技基础条件水平,并以此带动林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林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我提出这六项林业科技工程是在国家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和国家科技战略的框架指导下,力求与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各个科技的专项对接而形成的规划框架,同时我们这六项林业科技工程也已经正在与欧盟第七框架项目交流和衔接,中国林科院已经应欧盟的邀请派出了专家参与欧盟第七框架项目规划中的林业优先领域的筛选,在我国林业科技自主创新当中发挥骨干引领作用,我想总的思路就是以六项林业科技工程为龙头,带动包括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交流、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等在内的林业科技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全面的提升林业科技发展的水平,尤其是要以六项科技工程为载体,组织实施一批带有重大的、紧迫的、关键性的、突破性的、标志性的、具有带动性的科技项目,这也是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会上所提出来的,有一批带动性的项目,尽快的解决一些制约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水平,为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森林产品及服务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正经历着一次重要的转折,将进入到一个重要的发展新阶段,强大的科技实力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这要求我们必须抓住科技发展的大好机遇,切实的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党的长期执政提供重要的保证,这也要求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大的历史使命,坚定的信心,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趁势而上,积极的部署,开创我国科技发展的新阶段,新的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