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幻想立足自主创新
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委委员会主任朱丽兰
我对科技自主创新的认识,有三个观点。第一,要认识科技自主创新的时代性。创新并不只是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是跟实际生产力相联系,是跟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相联系。引进技术使我们的国民经济繁荣了,但是并不富强,GDP增长很快,但是真正国民财富的增加远低于GDP,大头都让人家拿去了。“以市场换技术”没有换来先进技术,换不来就应该丢掉这个幻想,要立足于自主创新。我们一定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要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如果没有创新性的文化、创新性的软硬环境,创新型国家是空话。
第二,要认识科技自主创新的系统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单从科技角度来说,创新一定是多种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另外,科技的创新已经跟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面对自然和环境各方面的挑战结合在一起。所以,从科技自主创新的内容和过程、成效来说,一定要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科技创新只有与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结合起来,整个科技链和产业链最终变成价值链,才能真正变成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三,要认识科技自主创新的社会性。创新不仅是科技人员的创新,群众性的创新、企业家的创新和社会发明家的创新都可以推动我国的发展。不管是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要有骨气、志气和勇气,没有风险冒险的意识和努力,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可能创新。创新体现了民族的勇气。政府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包括《科技进步法》的推进,还有国民待遇的税收等问题。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必须要从各个环节、各方面来联动加以推进。
创新文化是自主创新的根基
中国科协副主席徐善衍
如何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功夫在诗外———要增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就要重视解决好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条件、市场环境、文化氛围等问题。
就创新思想文化而言,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脉,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应该重视全民族的创新思想文化的培植和建设。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科技界经常有人提起李约瑟先生的问题:为什么近现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我认为,要重视和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思想与文化。
应当承认,在世界近现代科技进步的大潮中,我们是后来者。是后来者就要学习借鉴人类已有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科技创新。不仅要学习已有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尤其重视培养和树立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这是“买鱼”和“学渔”的关系。
同时,我们要大力倡导中国传统的“合和”文化。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人、财、物资源的集成。应该看到,我国现实的科技创新存在比较严重的条块分割问题。现在是到了下决心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时候了,相信也一定能够解决好。因为,在现代中国,我们有党和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协调、集中资源力量、加强领导攻关的优势,我们也有这方面的经验,如“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重大优势是团队精神、资源集成、团队协作。如果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这个优势体现不出或体现不好,我们将犯历史性的错误。
凝练核心竞争力强的项目
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两院院士石元春
凝练出一批能在全局和战略上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项目,这在国家推进自主创新的顶层设计中非常重要,选好了,就成功了一半。我以为,首先要看准国计民生、国防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领域和问题;二是要解决制约发展中具有全局和关键意义的科技问题,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改造;三是要在世界层面上,抢占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中的制高点。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意义不用赘述,而生物质能源不同于其它可再生能源之处在于它不仅有能源功能,还可以生产出上千种生物化工产品;可以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可以使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在1999年美国总统签署的一项国家战略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生物燃油取代全国化石燃油消费量的10%%,生物基产品取代石化基制品的25%%,减少1亿吨碳排放量和农民每年新增收入200亿美元。欧盟提出到2020年运输燃料的20%%将用燃料乙醇等生物燃料替代,日本制订了“阳光计划”,印度制订了“绿色能源工程计划”。许多国家都对此组织攻关,我们对此也有相当工作基础甚至优势,为何不早些下手呢?
核心技术是自主创新的灵魂
原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马俊如
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一般能够赚取高额利润。例如拥有电脑核心CPU制造技术的英特尔公司,其税后利润高达20%。而微软公司掌握了Windows操作系统技术,税后利润是40%。相比较而言,国内年产百万台个人电脑的企业,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或者是没有知识产权,利润仅仅是2%。所以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来看,必须拥有核心技术,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竞争力,就会受制于人。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中国销售汽车、轻客共计249万辆,其中自主品牌仅占25%%,而自主品牌中自主开发的产品所占比例仅为5%%。20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业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搞引进,并没有换来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形成依赖引进的被动局面,直到立足自主技术创新的奇瑞这匹黑马杀出,才使人看到一线希望。
上述事例表明,核心技术已经成为中国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竞争时,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为此,我建议尽早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它包括科研院所在科学创新中扮主角,但在技术创新中应扮配角,为企业服务,“受制”于企业。不要凌驾于企业之上干什么,更不要在市场充当企业的“替身”;建设企业内的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直接为企业的利益服务,与企业共命运;企业要依靠科研院所和大学,搞技术创新的战略储备和近期的技术和知识支持;拟定鼓励和搞活科技中介服务的政策,在产、学、研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充分认识到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自主创新应以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原始创新从战略储备出发,进行恰当部署。
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要“两条腿走路”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
科技进步如果对经济产生作用,一定要采取产品形式。只有科技在市场上成功了,才称得上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由此,企业的重要性凸现出来。因为一个产品从开发出来一直到最后的市场成功,需要很多能力,譬如开发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等。而从组织特点来说,能够进行产品开发,以产品形式进行技术进步的主力不是大学,也不是科研机构,而是企业。
在过去的体制下,研发和生产是分开的,改革开放以后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这一度导致了我们过分依赖外国技术的状况。2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上实行的“三段式”:引进外国技术是第一段,消化吸收是第二段,第三段是自主开发。我认为“三段式”很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实际上,我们总是在做第一段,一次又一次地引进,而第三段总是遥不可及。其实,自主开发、自主创新也并非引进外国技术的一个必然结果。自主创新能力从实践来的,是在不断地开发产品的过程积累下来的。
目前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家多表扬华为、中兴、奇瑞,但静下心来一想,这些企业的出现对“引进技术”这一决策体系来说,完全是个意外,并非政策直接导致的结果。这说明我们的体制还有一些问题。可喜的是,随着自主创新的叫响,会让原来的被政策保护的企业难受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说明中国正在把原来的两张皮整合到一起。
推动自主创新应统一五个认识
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明廷华
我认为,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应统一对五个问题的认识:第一,正确认识目前我国科技水平、实力问题。这个问题分歧比较大,它是直接关系到自主创新的战略、方针、政策的制定,甚至关系到目前我国能不能进行自主科技创新的问题。一种意见20年来我们与世界水平的距离缩小,另一种意见20年来我们与世界水平的距离扩大了。对此,有关权威部门宜做出正确的、实事求是的估计,对于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凝聚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如何正确认识“以市场换技术”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是对的,我们不但换来一般的、比较好的技术,还换来了核心技术。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错的,市场倒是被外商占了,高水平技术却未得到,我国成了外商的生产基地,我们自主创新无益反害。所以,正确认识和评价“以市场换技术”,事关我国的对外开放,也事关我国自主科技创新。
第三,如何正确认识日本的经验教训问题。日本靠引进技术成为技术强国,对于要不要学习日本,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争论比较大。因此,正确评价日本的发展之路,是否借鉴日本的某些经验、教训,对于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或许还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四,如何正确认识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的关系问题。毫无疑问,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向国外学习,但如何统一自主与引进关系的认识,关系到自主创新之路如何走。
第五,如何正确认识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的关系、地位问题。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既要加强硬环境建设,又要加强软环境建设。问题在于两者位置如何摆放,两者关系如何处理好。
我认为,认识决定行动,有了统一的认识,才能有自主创新的统一行动。
创新需要民族自信心
科技部研究中心研究员贾蔚文
我国已把加强自主创新定位为国家战略,这是我国在科技发展战略思路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将把我国的科技以及经济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次中央提出的自主创新战略是全局性的,将带动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国家安全的方方面面,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不久前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所说的:“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实质上是一种从微观、中观到宏观,从发展到改革,从物质资源到人力资源如何合理配置的工作,是一个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
根据上述重大战略任务,我们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一些工作: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政府对创新资源的统一协调和调控能力;研究改善国家的创新体系,使之适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又要考虑大局,服从国家利益,实行政府必要的干预措施;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大对研发资金支持的力度,在税收、信贷、风险资金、政府采购以及对创新人才的激励等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破除对国外技术的迷信,提高民族自信心,相信我国能够创造出包括高技术领域在内的先进技术和产品。
营造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中央政研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
按照国际惯例,三流国家就是给人家打工生产产品,二流国家出口生产线,一流国家制定标准。我们现在还不到二流,仍是三流。所以,解决生产方式的粗放和结构不合理,必须靠自主创新。
我认为,要尽快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在政府层面,应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一是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机制;二是要在税收上制定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比如在日本,企业研发基金的20%可转税,美国是30%可转税;三是通过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一方面尽快出台《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对采购的监督管理。美国的政府采购法就明文规定,首先要购买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国内企业没有的才能到国外去买。在企业层面,应鼓励科研院所可以直接进入到企业,直接为企业的发展搞科研,来推动技术创新,把生产力变成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国家要把重大课题项目直接交给企业,解决产品当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也要重视知识产权,否则付出很大,实际效益却很低。
自主创新实现“化蛹为蝶”
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梅永红
我们目前还不能说在自主创新问题上已经取得了普遍共识。有些同志担心自主创新会和技术引进对立起来。我认为这种担心不必要,据我所知,那些提出坚持自主创新的人们,从来不排斥技术引进,而是主张把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通过对华为、奇瑞等企业的深入调研,还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所有坚持自主创新的企业,都是在最充分地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最自信地走向国际市场。
开放从来都是条件而不是结果,开放并不必然带来创新能力的提升。拉美地区一些国家持续了100多年的开放,但至今仍然停留在出卖资源的状态。中国20多年的对外开放,也并没有在创新这个核心问题上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在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我们几乎实现了全世界最大程度的开放,但却连已有的创新能力都几乎丧失殆尽。相反的,日本、韩国却在较短的历史时期里实现了“化蛹为蝶”的蜕变。两相对比,引人深思。
自主创新,关键还在于如何落到实处。我提出三个“必须”:一是体制必须调整。这里最重要的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政策必须协同。我国许多现行的经济政策并不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税收政策、投资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的主旨都是支持规模扩张,支持外国投资,支持买国外的产品和技术。三是文化必须重构。总是有人把创新不足归咎于传统文化,对此我不敢苟同。韩国人在继承东方传统文化方面远胜于我们,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得比我们好?在这个问题上,我更看重的是民族自信心。
把自主创新提高到立法的高度
科技部研究中心研究员金履忠
自主创新可谓国家战略的第三个里程碑。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第一、二个里程碑的话,那么自主创新应该是第三个里程碑。它抓住了科学技术的核心和要害,切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是关系我国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环节。
我们可以从自主创新的反面造成的危害,来看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自主创新的对立面是什么?不是引进技术,也不是一般的合资,而是产业资本合资,就是所谓的“以市场换技术”。
以轿车产业为例,90%以上的市场换出去了,可是我们换来的是什么?换来的并不是先进的技术,而是进入成熟期、衰退期,甚至马上就要淘汰的技术。这些并不先进的技术我方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因此,合资20年,所有合资企业都没有开发出一个自主品牌。
当前谈自主创新,我认为要把自主创新提高到立法的高度。首先是修改《科技进步法》,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进步的中心环节。
其次是制定一系列落实自主创新的政策,包括贯彻公平竞争的原则,取消对中外合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所有企业一律实行国民待遇;政府采购要优先采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品牌产品;对民族企业的共性技术,国家要出面组织,并给予经费支持;对自主创新企业的出口,国家给予出口信贷。(科技日报)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