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吴敬琏:增长模式与技术进步(之一)
日期: 2005年09月15日 17:19       来源:科技部
【字号:

  ●现代经济学对经济增长不同模式的系统分析
  ●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提高的来源是什么
  ●我国工业化增长模式演变和存在的问题
  ●我们转变增长模式具体该做什么
   
  “经济增长模式和技术进步”,是我们国家“十一五”期间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最近这几年,由大量耗用土地、资本和其他资源“经营城市”和兴建重点企业以便“迎接重化工业时代”的投资热潮引致的宏观经济波动,表明我们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的增长模式,没有走出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我们自己的发展历史和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都证明,按照传统模式走这么一条老的道路是走不出来的。如果我们不能走出我们自己的、也就是党中央所说的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的话,我们很难平稳地实现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所以在今年十月的中央全会,就要讨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个时候我们来认真地考虑一下增长模式和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是很有必要,很有好处的,因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碰到很多的问题,我想来想去都觉得与这个基本问题有关。我们不说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当然是与它有关,这是没有问题的。就是有一些很具体的问题,其实也跟这个问题密切相关,但是人们往往不太注意,而是就事论事地去讨论一些问题,不能回到基本问题去讨论。譬如我随便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煤矿矿难频发,我认真读了很多报道和评论,上面讲了很多道理,说思想有问题啦、缺乏科学发展观啦;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啦等等。但是有一个基本问题好像绝大多数报道和评论都没有说到,就是增长模式的问题。我们现在采取了这样一个增长模式,就是主要依靠大量的投资和资源消耗来维持经济增长,在这样一个增长模式、这样一个工业化道路的条件之下,你说我们严格执法,把安全没有达标的煤矿一起停下来,结果会是什么样?我们现在大部分煤矿安全都没有达标,现在煤源紧张得一塌糊涂,我们按照现在有些分析说,因为执法不严,因为有法不依,好,现在我们依了,依了怎么样?如果我们假设都依了,安全没有达标的煤矿全停下来,我们的主要能源是煤,煤要减产一半左右,那会是个什么情况呢?我不是说我们不要严格执法,我是说光解决严格执法问题,如果我们的增长模式没有改变,我们现在增长率会是多少呢?所以说,如果关于增长模式的基本问题不解决,那么我们日常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比如说,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消费增长太慢。投资增长很快,消费增长太慢,于是就发生了好多问题,我们企业产能增加很快,产品销售不了,结果企业亏损日益增加,这个问题今年就非常明显。但是在这样一种增长模式下,必然的结果,就是投资在GDP里的比重越来越高,消费和投资的结构扭曲问题就解决不了。现在投资建了这么多企业,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卖不掉,这个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最近我看到国家发改委的王建同志的一篇文章,说企业面临的产品积压的困难现在还没到头,大概在2007年会到最高。因为最近这三、四年的投资相当于过去16年的投资总和,所以产能增加得很快,产能要发挥,到了2007年这个时候,你如果消费还是上不去,大量产品还是会积压,没有出路,而往外国走,贸易摩擦就会越来越严重。也许是一种学者的偏见,但我认为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一定要回到那些最基本的问题上去讨论,否则就事论事只会使我们越来越被动,天天都是在救火,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今天讨论防止通货膨胀,过了两天又是通货紧缩了。所以我想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一下增长模式的问题,从全世界的经验包括我们自己的经验来研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这里说到理论,但理论无非就是经验的系统化,没有什么很玄的道理,就是一些基本逻辑和简单道理形成的分析问题的框架。我们不能不从基本理论开始,所以就有可能要说得沉闷一点。

  今天讲四个问题。

  首先介绍经济学特别是现代经济学对经济增长各种不同模式的系统分析。其次,在经济学的一个理论框架内讨论一个增长模式最核心的问题,也就是效率问题。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提高的来源是什么?我们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口号是要在效率提高的情况下翻两番,但是我们的效率好像老上不去,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是怎么上去的?第三个问题就讲我们中国自己增长模式和工业化道路的演变,指出现在存在什么问题。第四点就讲我们转变增长模式具体该做什么,就是该怎么办的问题。

  先讲第一个问题,就是经济学对不同经济增长的模式有相应的理论模型。

  对于经济增长模式,除了理论经济学研究过这个问题,发展经济学、增长经济学都研究过这个问题,我们在此做一个概略的叙述,作为我们分析问题的框架。

  根据现代经济学分析,第一次产业革命,就是先行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阶段,是从18世纪中期开始的。在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以前,经济增长是非常缓慢的。经济学家麦迪逊有一本书讲述世界经济过去1000年经济史,他讲到经济增长在18世纪中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加速了,到19世纪后期进一步加速了。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第一个阶段,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都是先行工业化国家而不是我们国家,讲的是英国、美国是第一梯队,法国、德国是第二梯队,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大致上是这个情况,这个时候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驱动的,投资驱动这个说法是现代经济学领域大家都认可的一个说法。这个时候的增长模型,理论的概括叫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其详细内容下面还要介绍,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大致上是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也就是在第二次产业革命阶段,从内燃机、铁路到电力、电动机,这些普遍实用技术或通用技术革命性地推动了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此阶段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后期,英国、美国等在这个阶段是靠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增长的,其理论概括就是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第三个阶段就是从五十年代发端到20世纪后期,真正地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的经济增长阶段,这个时期可称为“信息化驱动”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理论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新理论概括叫“内生增长模型”,又叫做“新增长理论”。

  这是一个粗略的框架,下面我们来进行具体分析。

  根据这个框架的分析,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是走的早期经济增长的道路或者叫旧型的工业化道路,在经济增长上是投资驱动的,可以由早期经济增长模型来解释。所以从前年开始国内有一些经济学家说,我们现在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所以我们要大量投资于发展重化工业,这是我们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阶段等等。这些说法其实依据的都是对早期经济增长的理论概括,从他们引用的文献也可以看到,绝大部分都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的文献,这些文献反映了早期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我们需要认真地去看一看,到底现在的经济学怎么谈经济增长。我们先就说早期经济增长和增长理论。

  在产业革命起飞以前的经济增长很慢。为什么很慢呢?因为受到了自然资源的制约,当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新的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的投入,而土地是有限的,所以它的增长速度非常慢。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好处就是打破了自然资源的约束,开辟了经济增长广阔的前景。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经济增长靠的是什么呢?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靠用机器代替手工;为了要用机器代替手工,就要发展大机器工业,就要生产机器;为了生产机器,就要生产生产机器的机器,就是工作母机;为了生产机器和工作母机,就要发展重工业。而重工业是资本密集的,所以这个时期的经济增长就要靠投资去驱动,所以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本积累,用资本积累去投资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利用重工业来生产机器,利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经济增长就是这么一个路径。在总资本量里面资本对劳动的比重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说就是不变资本对可变资本的比重就不断提高,马克思把它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所以又叫资本深化、叫资本驱动。这种增长模式所带来的各种负面的社会效果是人所共知的,比如说工人阶级状况的恶化、比如说污染的严重,出现曼彻斯特资本主义。那时候,曼彻斯特连基本的生存环境都不具备了,以及后来伦敦因污染而成“雾都”等等。

  但是从理论上最早对它作了透彻分析的是马克思。马克思说,这种增长模式一定会带来很严重的恶果,《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就是分析这个问题。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总资本中不变资本就是买机器设备、买原材料这个物质资本部分比重越来越高,可变资本就是开工资的那部分资本比重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一定会出现两条规律,两种合符规律的必然现象。一个规律就是平均利润率的降低,因为资本总量里面不变资本的部分越来越大,而能够创造利润的部分越来越小,平均利润率就会降低。这就引起了竞争的加剧、出现资本的集中、最后造成大资本的垄断。这是第一条规律。马克思还说了另外一条规律,就是开工资的可变资本部分在总资本里中的比重越来越低,那么它能创造的工作岗位就少了,工人的工资就提高不了,所以马克思就把另外一条规律叫做“相对过剩人口增加”的规律。所谓相对人口过剩就是失业,就是投资在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消费、也就是工资这个比重越来越小,所以工人阶级就贫困化,失业增加,工资提高不了。

  我们知道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就是根据这两条规律。我们现在有点数典忘祖,我们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谈到经济增长的问题的时候把马克思的这些分析忘了,觉得那种增长模式还是很好的,我们还要走这条路。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从这个方向去研究早期经济增长的,列宁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研究了早期经济增长,它是从经济结构的角度而不是从社会矛盾的角度去研究。所以列宁在1893年19世纪末期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论所谓市场问题》,在里面提出了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叫做“第一部类优先增长规律”,或者叫“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就是指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比消费品生产部门增长得快,而且生产消费品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增长不如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部门增长的快。就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增长最快,生产消费品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增长其次,生产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增长最慢,这是列宁在19世纪末提出来的,所以是关于早期经济增长。他从那个早期经济增长的经验总结出来有这么一个规律性的结构变化,即第一部类优先增长。

  斯大林从这个理论引出了他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当然他不完全是从这个理论推演出来的,而是用这个理论来论证他的路线的正确。其实,这个路线大致上是在苏联20年代初期由托派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当时是个什么状况呢?就是因为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要赶快增强国防力量,所以需要发展重工业。那时有一个苏联经济学家叫菲尔德曼,他提出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菲尔德曼本人被镇压了,但是后来斯大林到了1926年、27年批判布哈林的时候提出这工业化路线,其实就是这个菲尔德曼模式。布哈林是主张延续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发展市场经济;而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一定是轻工业发展得快。所以如果我们还记得我们过去看的那个电影《列宁在1918》,当时那里面有许多情节都是编撰的,说什么列宁遇刺是布哈林指使的,其中有句台词就是,“按照布哈林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走,俄罗斯人将来刮胡子都要用外国刀片”,意即要发展重工业。所以斯大林在反布哈林的斗争中就提出来,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路线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条路线在批判布哈林的过程中,被苏共确定为党的路线。后来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都是沿着这条路线走的,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际上就是走的早期的资本主义走过的那个增长模式。在西方国家接触苏联的理论和实践一些西方的经济学家也同意这种概括。

  这两年比较走红的就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由于我们改革开放以后批评了斯大林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所以现在不太讲斯大林了,不像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必称斯大林同志的正确观点。现在我们说西方人了,说霍夫曼在上世纪30年代的理论。其实霍夫曼的观点完全没有超出列宁的理论。他也是把经济分成两个部门,一个工业、一个农业,工业里分两类,一类是列宁叫第一部类,他叫资本品工业;列宁叫第二部类,他叫消费品部类。霍夫曼用了很多经验数据,说工业化分成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中开头资本品工业是很小的,但是资本品工业比消费品工业发展得快。到了第三阶段,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资本品工业中和消费品工业两个部类就差不多取齐了,1∶1。霍夫曼1931年发表这本书的时候说,现在最先进的国家比如说英国、美国还在第三阶段,就是说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之比是1∶1(有个0.5的误差没在这个范围内)。他根据过去的趋势预言,到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也就是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要超过消费品工业,变成国民经济中占优势的部门,这是霍夫曼自己的说法。

  这些说法受到一些批评,说如果按照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来划分的话,看不出来有这个趋势。当时在30年代人们说,如果你不是以这个消费品还是资本品来分,而是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分,可能有这个趋势。我看最近《商务周刊》有一篇文章,是我的学生写的,他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划分,在理论上就是资本品和消费品的区分。这是完全错误的,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区分。比如说轿车工业是资本品工业还是消费品工业呢?当然是消费品工业;但是说它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呢?它是重工业。这不是同一个划分标准,这个我们不去深说。

  霍夫曼预言在最近几年在中国被当成了规律,并进一步说成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规律。实际上,在经济学理论中,在更高更抽象的层次上概括了早期增长模式的是一个增长模型,叫做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是在经济界长期有重要影响的模型,这个模型就是g=i/v,什么意思呢?其中,g代表增长率,i代表投资率,v代表资本—产出比率。哈罗德—多马在模型中的一个基本假定,是资本—产出比率v不变,所以,产出总量的大小取决于资本存量的多少,产出增长的快慢取决于投资率的高低。增长速度决定于资本的流量,也就是决定于投资,投资越多增长就越快。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投资增长速度这个模型在50年代中期已经在理论上被否定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世界银行还是用这个理论作基础,因为世界银行的工作就是想办法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不管是引进外国资本、增加储蓄率,还是争取外援,只要投资增加了,增长速度就上去了,就是这样一个逻辑。最近,世界银行的一个经济学家写了一本书叫《增长的迷雾》,对世界银行仅依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指导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评。这本书有中文本,是一本写得很不错的书。大概世界银行里也有穿小鞋一说,所以这个人就被世界银行挤出去了。

  我们这是在讲增长史。对在早期的经济增长,有这么一些理论。后来进入工业化的后期了,情况怎么样呢?情况是马克思两条规律的预言和霍夫曼资本品的生产变成主导产业的预言都没有实现。马克思说平均利润率会下降,但有很多书来分析,西方国家平均利润率没有下降。另一说是失业人口会增加、工人的工资不会增长,这也没有实现。霍夫曼说资本品的生产会变成主导的产业,也没有实现。他们预言没有实现不是因为他们的理论推导上有错误。现在有人说马克思这套理论都是从正义、政治上分析,扭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这种批评是不对的。马克思《资本论》的分析完全是根据事实进行的,但是怎么解释这个预言没实现呢?预言没实现我认为不会有什么问题。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大概不敢讲这个话,现在谁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失业比例是在不断增加的?工资水平是在不断下降的?这不是事实。但预言与事实背离,不是因为马克思的推导有错误,或意识形态上有什么扭曲,是因为后来经济增长的模式变了。

  最先在理论上提出质疑的人叫罗伯特·索洛,他是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获得者。索洛在1956年1957年间写了一连串的文章,说哈罗德—多马模型是不对的,跟事实不符。他的理论是这样的,如果说增长取决于这一种要素,就是资本的话,一定会跟土地那种要素一样出现报酬递减的现象。猛往上增加资本,开始的时候增加一点资本的效果很大,即产出会有很大的增加;但资本加多了以后,效果就会下降,这就是报酬递减的规律。资本跟土地要素是一样的,你的办法就是加资本、增加投资,但投资的比重是不可能不断提高的,所以就会出现增长率下降。去验证一下先行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情况,这几条结论都不成立———增长率没有下降,而是保持一个大体上不变的增长率,另外投资占GDP的比重没有提高,还有点下降,这是怎么回事呢?他认为除了资本还有另外的因素。哈罗德—多马生产函数公式Y=A(K,L)里面,Y是产出,K是资本,L是劳动,除了这两个因素增加会引起增长的变化之外,还有一个余数—余量,这个余量就是A,他说先行的国家比如美国之所以Y是增长的,不是因为K增加了,而是因为A变化了。A是什么,这个余量就是技术进步,叫技术进步函数。这个技术进步不完全是工艺上的进步,而是更为广泛意义上的进步,就是效率提高。所以技术进步函数在计算的时候还有一个名字,叫全要素生产率TFP。全要素生产率这个系数就是TFP指标,TFP指标跟我们过去说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把所有的生产要素加在一块看它们的效率,是效率的一个综合指标。这个理论的推演,就叫做索洛的增长模型,又叫做新古典增长模型,因为它完全按照经济学中新古典学派的理论建立的。索洛是在经济学上很有成就的一个人,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他是从理论研究经济增长模式的。

  用经验数据研究经济增长模式最多的人是俄裔美国人西蒙·库兹涅茨,他也是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在上世纪60年代在索洛之后,用大量的经验数据分析了先行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情况后,作出了关于经济增长的结论。他认为大概在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8世纪末期19世纪初期就开始向一个新的增长模式过渡,这个时期的经济增长被他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和早期经济增长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不同的地方就是它主要靠效率提高,这和索洛的结论很相像。但是他们得到这个结论的路子是不一样的:索洛是用理论推导的,而库兹涅茨是用经验数据进行分析检验。库兹涅茨说因为生产效率提高了,现代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大大提高了。效率提高主要靠什么呢?他提出了一条,叫基于科学的技术的广泛运用。他把技术分成两种,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前,技术基本上是从经验来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候,已经有某些技术是从科学来的。比如在座的大家都知道的故事,瓦特这个人喜欢跟科学家们打交道,虽然他是实践家,他也去听热力学的课,所以他改良蒸汽机的时候用了一些热力学的原理。但这是在第一次产业革命时候的特例,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技术大多数都是从经验积累得来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就不一样了,19世纪后期的电,没有物理学的理论分析,电是没办法用的。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技术就越来越依赖于科学了。因为是基于科学的技术,就把这个范围和深度大大地打开了。我们念小学的时候,也用过现代的信息技术:到中药房买一个自然铜来检波,就是装一个矿石收音机。但是如果停留在这个水平上,那靠经验怎么也做不出半导体来,更不可能有集成电路了。这个自然铜,为什么能检波也说不清楚。他是做了这样一个分析。

  还有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就是林毅夫教授的老师舒尔茨,他认为技术进步主要是靠人力资本积累。所谓人力资本不是指壮工,而是指人的知识和技能。舒尔茨作了很深入的分析,他认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不一样,物质资本是报酬递减的,人力资本是报酬递增的;物质资本投进去以后,你用了别人就不能用,而知识不存在这个问题,你用了别人照样用,它是报酬递增的。当然现在发展经济学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知识、科学这些东西一方面是收益递增的,会给社会带来很大贡献;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很难排他地使用,就是说你只要拿出去了,你说不许哪些人用,恐怕做不大到。所以如果没有一定制度做保障的话,发明家们的积极性就不高。这当然是个非常抽象的理论分析,但所谓这些抽象理论,如果我们把它学通了,一看我们的实际,发现其实天天都在发生。

  我们浙江绍兴那个地方过去很繁荣,最近非常困难,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外国还没有制裁我们的纺织品的时候,她就发生困难了。什么大的原因呢?就是这个地区全都是搞纺织品的,叫做块状经济,或者叫Cluster。我们一直都说块状经济有很大好处,但是没有注意到它有一个毛病。有什么毛病呢?就是大家都知根知底,一个人搞了什么新产品,设备技术,马上第二天大家都干了,而且大家都是乡亲,也不好意思说什么。结果呢,大家都不去创新了,叫做你创新,我仿冒,搞的结果是谁都不创新。就靠了人民币低估、靠廉价劳动力,这个东西不能永远吃下去啊!吃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是供过于求,价格下来了,加上原材料一涨,都感到困难了。

(科技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