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产业集群化助推特色城市化——自主创新看青岛(上)(科技日报)
日期: 2005年02月26日 08:51       来源:科技部
【字号:

    2月20日,在青岛市人才招聘会上,可以发现,和以往人才招聘会上比政策比优惠不同的是,青岛市在吸引人才的策略方面着重强调城市的区位经济特色和城市硬环境的吸引力。大打“奥运”、“六大产业集群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牌给留学人员乃至所有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

  沿着环胶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采访,所到之处,可以感受到自主创新与产业集群化助推特色城市化的滚滚春潮,推动着青岛这座太平洋西岸的活力之城,正在实现“小青岛”长成“大青岛”新的跨越———从隐在深闺的小渔村到光彩夺目的“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

  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这样描绘青岛变化的科学定位:高效廉洁的城市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拥有生态型的城市环境,人才型的居民素质,学习型的城市风气,创新型的城市文化。

  杜世成指出,以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战略,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是青岛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在集群化战略的推进过程中,自主创新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为青岛特色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目前,这种以龙头企业为“旗舰”,以众多国内外企业为关联的产业集群现象正在青岛开花结果。全市城市综合实力稳居国内城市“第一方阵”,全市生产总值进入全国各大城市的前六名;主导产业地位在国内凸现,建成以海尔为核心的家电电子产业、以大炼油为核心的石化产业、以北船重工为核心的汽车造船产业和以青岛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为骨干的新材料等四大产业基地,总产值将达到780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70%,使青岛工业总体实力跻身国内前5位。去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163.8亿元,增长16.8%;地方财政收入130.5亿元,增长28.5%。三次产业的比重为7.5∶54.1∶38.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

  产业集群是大青岛规模经济的全新演绎。夏耕市长认为,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业化模式提出了挑战。只有转变增长方式,把先进技术与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长期竞争优势。青岛从“全能城市”向“特色城市”发展,只有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

  走自主创新之路,推动产业的高技术化是青岛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发展特色经济是青岛走向国际化城市的必由之路。就青岛而言,集山、海、城于一体,风光之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旅游、港口和海洋三大特色经济。去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6亿吨,国际集装箱吞吐量500万标准箱,居大陆港口第三位和世界港口前15名。目前,青岛拥有“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青岛啤酒”、“即发”、“白雪”7个驰名商标、31种中国名牌产品、79种山东名牌产品以及跻身全国500强的12家名牌企业,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些自主创新品牌的“触角”延伸到了青岛市每一个重要产业。近两年来,中国深潜科技城深潜基地、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国家级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针织纺织基地等“国”字号产业基地落户青岛。

  一个基地就是一个发展平台,一个基地就是一个产业集群,一个基地就是一个招商“磁场”,每一个产业集群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从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的跨越折射出特色城市的巨大成就,体现了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青岛城市精神,按照“大项目—大企业—产值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以大项目为龙头,以产业集群为目标,以品牌为优势,形成了石化、汽车、造船、家电、电子、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形成石油化工、电子家电、交通运输装备、新材料等四大产业基地。

  产业集群已成为提高青岛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自主创新品牌。正如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所说,如果没有自主品牌,很容易陷入产业链的底端。这意味着,企业与城市将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谓核心竞争力只能是镜花水月。

  无疑,做大做强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品牌,对青岛来说是强市之路。青岛市副市长吴经建认为,产业集群不断锻造着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得益于青岛市各级政府明确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服务理念,坚持国际化、集群化、特色化、协调性、生态化原则,进行产业规划布局,为产业集群拓展一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制度氛围和发展空间。出台了《关于鼓励大企业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创造公正公平的发展环境,落实对大企业的“直通车”服务,用开放的手段推进产业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岛开放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鼓励大企业、大项目和技术的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突出二次开发利用,在关键共性领域和产业发展前沿掌握原创性核心技术,以技术创新提升青岛产业集群品牌经济的运营能力。

  产业集群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城市化是产业集群化的“推进器”。一个产业集群与特色城市互动双赢的浓厚氛围正在青岛迅速形成。在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进程中,青岛市走出一条产业集群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提升产业集群化、产业集群化与特色城市化的互动并进之路。从品牌经济到品牌城市,发展“三大特色经济”,形成以名牌企业为龙头的品牌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夯实青岛市“四大产业基地”和“六大产业集群”,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集群化企业与城市共赢,为打造特色城市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目前,青岛市形成了六大工业产业集群、十大企业集团的经济格局。去年,青岛十大企业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1429.2亿元,增长20.3%,占青岛市规模以上企业的32.9%。在青岛市家电产业集群中,“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龙头企业带动了800多家配套企业的发展。以中船重工为龙头的造修船产业群,集聚了国内的重点配套企业和研究机构。以重型载货车、专用车为重点的汽车产业集群,带动了全市100多家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以在建的1000万吨炼油等为骨干的石化产业集群,正在打造一个完整的石化产业链条。以“即发”等企业为骨干的针织服装产业群,集聚企业360多家,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港口产业集群,以前湾港等骨干项目为支撑,形成了物流企业的集聚区。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聚和发展,使青岛市产生了巨大的产业吸引力和滚雪球效应。初步测算,青岛市六大工业产业集群去年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70%以上。
 
    (科技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