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建辉
(一)
“卖一台计算机只赚了一捆大葱钱”,是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创业中的切肤之痛,此言道出了我国高科技企业因缺乏核心技术所面临的窘境。
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产业链的末端,赚的是一点辛苦钱。
信息产业领域的“空芯化”现象就是典型例子。中国计算机的平均利润率只有5%,如果有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利润率就可达到40%;中国数控机床的平均利润率也只有5%,如果有自己的数控头,利润率同样就能达到20%—40%;苏州生产的美国罗技鼠标,每只销售价约41美元,我国只分到3美元。更加霸道的是,微软和英特尔构建的WINTEL联盟,每台使用英特尔处理器的个人电脑都会预装一套WINDOWS操作系统,占到在中国销售PC成本的50%左右。尽管一般消费者并不需要其中绝大多数功能,但却不得不为此付出大约100美元的额外费用。
汽车产业也一样。美国和日本人均GDP是我们的20—30倍,但目前国内生产的各型中档轿车售价却是美国和日本的1.6—3倍。正因为如此,美国通用在中国的单车销售(税前)利润是2300美元,而在美国却只有145美元,所以通用汽车尽管在中国的产量占其全球总产量只有3%,而在中国获得的利润却占到25%;大众汽车在中国的产量占其世界生产总量的14%,而在中国获得的利润却占其利润总额的80%;广州本田2001年的利润率居然高达36%。这些数据显示的经济现象堪称世界经济奇迹。
今天中国的大多数高成长性产业,如家电、机械装备等产业都是如此,所获得的利润几乎微薄到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程度,积累财富无从谈起。
(二)
中国人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但冷静下来,我们会发现自己似乎并没有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繁荣和福祉。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珠江三角洲、苏州等外资经济为主的地区的工人工资水平。这些地区的GDP已翻了数番,但20年前父亲来这里打工,一个月工资是400元钱;20年后儿子再来这里打工,仍拿400元钱的也大有人在。在这里,中国的劳动者被挤压成了最原始、最简单的生产“工具”。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通过研究近些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也发现,从1993年起到2003年的11年间,中国GNI(国民总收入)数量年年少于GDP,而且差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这一差额表明,中国的GNI并没有取得与GDP同样的快速发展。也就是说,中国国内创造的价值有一部分(每年约1000亿元人民币)并没有成为中国的国民收入。
因此,有关专家警告,这一现象意味着我们的部分财富变成了外国国民的财富,如果不引起重视,中国有可能出现“增产而不增收”,“繁荣而不富裕”的后果。
(三)
中国人失去的仅仅是财富吗?
2003年我国实现的GDP约占世界GDP的4%,但消耗了全世界30%的能源、30%的铁矿等,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2.4倍,是德国的5倍,我国单位产值消耗的铜、铝、铅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
近期这些数据常常被用来警醒国人,我们的资源浪费太大。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怎么会低得如此过分?如果换个角度探究,也许我们还能得出另一个结:我们的GDP是用大量的资源消耗来实现的。GDP中基本不消耗资源的服务业在我国只占33%,而主要发达国家则在70%以上。
以制造业为例,大量消耗资源的制造业在我国还在不断发展,不少人正在为能成为“世界工厂”而津津乐道,殊不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逐步降低制造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近5年,美国的制造业产值已减少了7000多亿美元。并且我国生产的产品大多都是附加值低的资源型产品,而发达国家则主导了几乎所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现在我们需要出口上亿双皮鞋,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如果仅从资源的交换来看,这是多么不合算啊。因为我们是一个人均资源极其缺乏的国家,我国石油、天然气、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最低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5,最高者也不过1/4。为了眼前的GDP把这些少得可怜的资源消耗殆尽后,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
还有一组数据也常常被引用: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是日本的68倍、德国的26倍、美国的6倍。这组数据也得从两个方面看,它不仅仅说明我国对治理污染不重视,更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消耗资源为主,大量消耗资源势必大量排放,如果我们的产品是知识含量高,而不是资源型的产品,如果我们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达到70%以上,环境污染自然会小许多。
发达国家大量从发展中国家购进廉价的资源型商品,利用他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满足自己国民的物质需求,同时避免本国的环境污染。这本来是这些发达国家的一个战略选择,可是消耗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污染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它还回过头来指责你制造贸易逆差,有时还会举起反倾销大旗来阻止。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样的贸易逆差带来了节节上升的外汇储备。其实在电子金融的今天,外汇的形式连纸币都不是,只是电脑中的一个电子符号,如果外汇贬值,这些用大量不可再生的资源换来的国民财富便会缩水,这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正视的金融风险。
有一个问题,记者一直没有找到答案,留给我们的读者一起思考吧。一个不能从产业高速成长中获取合理利益和好处的国家,一个资源消耗殆尽的国家,用什么来长久维持对国外的技术购买呢?
(经济日报)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