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建辉
(一)
常听人议论,在韩国大街上,几乎找不到一辆外国车。对此说法,记者一直将信将疑。但不久前到韩国访问,亲眼所见,方知此言不谬。在汉城街头,在大邱市马路上,来往穿梭几乎是清一色的韩国车!
于是,记者也相信了一个关于韩国明星金喜善的美谈。金喜善来中国访问前,郑重告诉中国方面,接待最好是韩国车,且规格不计,实在不行,别国车也可以,就是不乘日本车。
为什么韩国人爱开国产车?因为爱国的情感已深深地植入韩国国民的心中。在韩国街头,随处可见一个醒目的广告“身土不二”,意思是:“我生在自己的国家,拥有养育我成长的国土,而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才是最适合我的。”
在爱国精神的感召下,韩国人固执地坚守自主创新战略,齐心协力买国货,没多少年光景,造就了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知名品牌,崛起一批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如三星、LG、现代、浦项等。在造船、钢铁、汽车、半导体、移动通讯、高速铁路、核电等领域,韩国都比我国起步晚,但其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已远远超过我国,成为世界产业格局中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
与韩国人相比,我们缺什么?也许曾在中国执教的韩国国家足球队前教练崔殷泽的一席话能说明点什么。他认为,中国队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精神”。韩国运动员是为荣誉而踢球,职业球员把足球当成了自己的生命,为了赢球死在球场上都可以。而中国队缺乏的就是必胜的信念和坚持到底的决心。
(二)
谈及韩国人对本国产品的偏爱,科技部调研室主任梅永红感叹,韩国只有4000多万人口,其购买力能刺激韩国产品走向世界。如果13亿中国人也能如此,那对中国产品升级换代该有多大的推动啊!
购买本国产品,从表面上看是爱国,是支持自主创新,但在本质上也有利于消费者自己,实际上我们已经是自主创新的受益者。
袁隆平培育了被西方世界称为“东方魔稻”的杂交稻,去年已实现亩产800多公斤。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曾几何时,CT机、心电图仪等都是进口的高级医疗设备,价格昂贵,在中国只有大医院才有,一般人用不到,也用不起,很多患者因此失去了康复机。现在,由于沈阳东软、深圳安科等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开发出性能相当的数字化医疗设备,迫使进口设备迅速降价,加速了这些设备在中国医院的普及,造福于广大患者。进口监护仪开始时一台最低7万元,但是由于深圳迈瑞监护仪投放市场,价格立马就降到了3万元,现在的价格最低已降到1万元左右。
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的老百姓安装电话还是奢侈的,而现在,电话已经在我国城乡普及。如此大变化从何而来?也是因为我国开发成功自主知识产权的程控交换机,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使其价格迅速下降。
如果没有TCL、长虹的等离子电视的问世,日本等国的同类产品就不会直线降价。
……
实际上,我们自己的许多产品也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国人崇尚洋货的消费观却让产业界人士失望。明明知道中国的旅游鞋产量占全球一半,而且许多洋品牌的说明也都标明了原产地是中国;明明知道国产医疗设备能满足医疗的需要;明明知道国产车的性价比有优势,安全有保障……但是国人还是宁愿多花银子,选择洋品牌。殊不知,正是这点小小的消费心理虚荣,使我国的自主创新失去了大大的市场支持。与韩国人相比,我们应该自省!
(三)
自主创新之路,充满艰难险阻,胸中若无爱国创业的大志,是很难冲破挫折失败,成就举世瞩目之伟业的。
祖国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前后,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如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朱光亚等,放弃国外远比国内优越得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了祖国的强盛,冲破重重阻挠,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有些科学家回归的路途遥远而曲折。如钱学森排除美国当局的种种干扰,在被无理滞留5年之后才回到了祖国。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才使得中国用最少的钱、最短的时间,在远比其他国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
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时代,金钱越来越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机会和诱惑充斥。但是我国航天领域的科学家们放弃了走出航天城就可以挣大钱的机会,选择了清贫;有的年轻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条件,毅然回国;有的人因为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失去了恋人,牺牲了爱情。是他们的努力和牺牲,终于使我们祖国骄傲地成为世界第三大航天科技强国。
实际上,这些科学家不仅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促进世界和平也功德无量。他们之所以能抵御常人难以抵御的诱惑,舍弃常人难以舍弃的欲望,克服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在科学探索的崎岖道路上,锲而不舍并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他们都有远大的理想,具有强烈的爱祖国、爱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四)
望子成龙是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可是现在绝大多数家长可能都面临同一个难题:“这孩子怎么就是不刻苦呢?”在拜金主义大行其道之时,如果忽视爱国主义的理想教育,仅用“钱”当动力,用财富英雄做榜样,去鼓励孩子克服成功道路上的千难万险,力度显然不够。从孩子教育联想到自主创新,爱国
的确不是一个形而上的说教,它不仅关系一个国家的未来,实际上与每一个人的前途都有关。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曾说,如果没有祖国的力量,我个人力量再大,也不可能把航天员送上天啊!到底是王永志为祖国争了光?还是祖国成全了王永志?这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为了推动自主创新,我们中国人真的有必要齐心协力补上“爱国”这一课。当爱国的情操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奋发向上的动力时,这13亿股力量聚集在一起,必将无往而不胜。
(经济日报)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