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岁末年初,胡锦涛同志就自主创新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在社会各界得到了热烈响应。请您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徐冠华:党中央高度关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代国际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反映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科技发展的新要求。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更加普遍,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美国政府把保持美国在科学知识最前沿领先地位作为国家战略目标,先后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国家纳米技术计划和氢能研发计划;日本政府相继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战略;韩国政府提出要制定以科技为基础的政策,为国家发展探索新的道路。
在这场关系全局的激烈竞争中,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本优势保持领先地位,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知识产权有可能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最大的不确定因素。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正在面临一种新的挑战,如果能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比较优势,就可能获得发展的机遇和主动权,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跃升;否则,也可能拉大和先进国家的发展差距,甚至被边缘化。
记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我国有什么现实意义?
徐冠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驱动。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逐步加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瓶颈性约束,矛盾非常突出。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巨大资源需求和环境破坏性影响,以及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负面影响,是我们根本不可能承受的。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不断加剧,我国产业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依赖国外日益突出,国家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不可能只依靠引进技术满足自身发展的科技需求,不能指望别人来解决我们自身发展面临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性科技问题。实践一再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扭转我国在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依赖国外的状况,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记者:有些人习惯于把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对立起来。
我们应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徐冠华:我们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是要固步自封。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我们有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因此,中国科技进步应该站在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点上,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强调自主创新的一个基本内涵。
在坚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同时,我们还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直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原始性和集成创新,力争取得一些重大领域的科技创新突破,特别是在解决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重大科技问题上要有所突破,在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要有所突破,在解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上要有所突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提供坚实可靠的科技支撑。
记者: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想请您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谈谈我国在一些科技和产业领域是否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
徐冠华:这是毋庸置疑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载人航天、超级水稻、超级计算机等重大成就,反映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主要目标的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科技结构得到优化,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企业正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科学论文、发明专利等重要指标上,都处在我国历史最好水平。我们完全有可能在更多的科技和产业领域掌握核心技术。
记者:应该承认,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为了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我国是否要对科技发展思路进行调整?
徐冠华:这不是调整的问题,而是要努力实现科技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
在发展路径上,要从跟踪模仿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不断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在创新方式上,从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努力实现关键的技术集成和突破。
在创新体制上,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前要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围绕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在政策上、体制上有所突破。
在管理体制上,要着力解决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不协调的问题,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投资政策、贸易政策、政府采购政策,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力争在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上有实质性的推进。
在发展部署上,从以研究开发为主,向强调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人才培养并重转变,扩大科技创新的社会基础。
在国际合作上,从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全面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规模,有效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需求。
(经济日报)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