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科技日报社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在京联合召开“中央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与发展座谈会”。钢铁研究总院、机械院、中纺院、有色院等在京十几家大型行业科研院所(中央科技型企业)的院长和有关专家学者30多人出席了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研究总院院长干勇说,自1985年以来,科技体制改革20年了,回顾一下这个历程,道路比较曲折,但总的看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据统计,现在我们这17家院所,2003年度我们就取得了405项科研成果,都是行业级以上的,承担国家科研课题2145项,金额18.45亿。到2003年底,17家科技企业获得授权专利7500多项,获国家级奖励4000多项,省部级奖励1200多项。17家院所中国家级的工程中心、技术中心有23个,国家质量监督调研机构31个,国家级的测试中心16个,国家质量体系认证1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有16个,还是在继续推进行业科技进步。这些都说明这一支力量在整个国家和行业科技领域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干勇说,这是我们国家一支很重要的科研力量、研发力量。转制是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但是必须深化。前一段时间抓了产业,这一段时间国家就要注重它的研发体系,怎么样发挥他们的科技力量,现在我们实际上是在两个方面作战,同时服务两个目标。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国内大工程很多,如青藏铁路、三峡工程,绝对要联合全国的不同行业的科技力量,比如钢铁、煤炭、电力、有色、化工等等。如果大家力量越来越分散,损失是巨大的,战略上是有问题的。
机械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新亚说,现在的院所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都需要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渐解决好。在改制的过程中,现在这些院所的内部分流已经到位。通过产业化进程,这些院所将近三分之二或者四分之三的人进入产业,保留下来的研发队伍非常精干。转制院所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里边要明确定位。建议国家像组建自然科学基金一样建立工程技术开发基金,这非常重要。
中国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屠海令说,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大院大所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至3000美元的现代化建设初、中期,工业化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作为中央科技型企业的大型行业院所,是国家长期投入建立起来的一支极为重要的工业技术力量,应该根据行业特点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进行有效整合,将他们真正建设成为一支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强大的技术支撑力量。
中国纺织科学院院长赵强、冶金自动化研究总院院长周康、中国农业机械研究院院长陈志、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朝旭、原国家外专局局长马俊如、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等院所领导和专家学者均在会上发言。
(科技日报)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