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瑞看汽车业自主创新
从6月2日开始,本报连续推出了“自主创新·柳暗花明看奇瑞”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近日,本报又与国家科技部、安徽省政府联合主办了“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战略研讨会”。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汽车产业要发展壮大,一定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中国的汽车企业应致力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自主品牌的中国车。现将专家、领导们的精彩观点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自主创新最需要勇气和远见——访科技部部长徐冠华
不久前,记者在奇瑞采访时曾听说,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是最早为发展中国自主汽车产业鼓与呼的人之一。这位科技部长到底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有着怎样的感触、建议和期望?6月16日,在“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战略研讨会”结束后,徐冠华部长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最需要的是勇气
3年前曾考察过奇瑞的徐冠华部长告诉记者:“我第一次到奇瑞是2002年8月,奇瑞让我耳目一新。在安徽,这样的企业不仅仅有奇瑞,还有华菱、江淮,印象非常深刻。3年过去了,奇瑞等自主创新企业历经风雨,已经成长起来了。”
当记者问到对奇瑞的最深印象是什么时,徐冠华部长说,奇瑞的领导者在发展奇瑞、发展我们国家自主汽车产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振兴民族产业的勇气,让我印象深刻,并且深为钦佩。众所周知,汽车工业在众多的产业中技术成熟度最高,是传统产业,同时又是一个由最新技术武装起来的产业,面临着非常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在这样的形势下,安徽省和芜湖市的领导能够下决心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汽车产业,确实很有勇气。
“我们提倡自主创新,勇气是首先需要的,也是最需要的。”徐冠华部长加重语气说,一些同志对发展我们民族产业信心不足,总认为我们干不了,干不过人家,我们最终要垮台。这些人还没有开始做就泄气了,提出一大堆问题,摆出一大堆矛盾,怎么能够做下去?特别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下来,更不容易。奇瑞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有决心、有勇气向西方的大企业挑战,经过艰苦的努力,科学的规划,我们是能够成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奇瑞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汽车行业,具有普遍意义。
徐冠华部长接着说,奇瑞的发展历程证明,领导人的远见也是需要的。因为搞自主研发要冒很大风险,同时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奇瑞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8%,占去了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而我们一般企业的研发投入只占营业额的1%,甚至更少,形成鲜明的对比。研发投入不像搞基础工业投资,不是把厂房盖起来就能获得利润,它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有可能失败,这需要远见。
有了人才就有一切
在谈到奇瑞有一批从事汽车研发的一流专家时,徐冠华部长强调,要下决心把人才吸引进来,也需要有勇气,也要付出代价。长期以来,我国科研形成的重物轻人、重设备轻人才的观念一定要改变。奇瑞吸引了一批我国汽车研究方面最出色的人才,这很不容易,也是观念的改变。一个科研机构,一个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企业,是一个由几百个、几千个人组成的集体,要有很多人才,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两个、两三个杰出的企业管理和技术开发尖子人才。往往是这几个尖子人才的水平决定了这个企业在市场竞争和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因此人才特别是尖子是最关键的。有了人才就有一切。这是需要远见的。我们的政府、企业领导者如果有了这样的远见,中国的自主品牌产业就一定能够发展起来,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取得实际的效果。
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
“搞自主创新最重要的是什么?”徐冠华部长语气坚定地回答:“最重要的是要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发挥出来。”他接着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央提出要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增加研发投入、进行体制改革、加强国家一批重大的科技攻关项目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相对来讲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作用还不够。很多面向市场的应用开发研究,主要在大学和研究院所进行,不能体现市场的需求,也不能更多地关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求,这样的研发很难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和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创新。近年来,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很快,但主要是靠引进,自主开发不够。因此,今后我们要大力提倡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正在编制的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中,我们要落实一系列政策,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这样,我们的自主创新就有了一个落脚点。
自主创新不排斥引进
“搞自主创新还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徐冠华部长说,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自主创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的同志认为自主创新就是封闭创新,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在学习借鉴前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本质上都是开放的。在技术开发上,我们很难说某个产品是某个公司的独占技术,它可能有自己掌握的关键技术,但另外一方面,它会按照市场最优化的原则,从市场上选择合适的技术集成起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关键是要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我们在市场上才有竞争能力。自主创新不排斥引进,市场永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准则来选择最实用的技术。
谈到中国产业发展的前景,徐冠华部长充满信心地说,因为有了奇瑞、海尔、华为等自主创新的典型,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我们中国的产业会大有希望,中华民族也一定能自强自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本报记者 陈建辉 王玲
中国科学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金履忠:自主创新期待星火燎原
《经济日报》从6月2日开始,连续报道了奇瑞这个自主创新的典型。如此高密度、大容量、多方位地报道一个自主创新的先进企业,不能说绝后,恐怕也是空前的。这是一组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号召的自主创新,指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表达汽车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心声的佳作。作为一个参与过长春汽车厂建设的老汽车人,读罢这组报道,感到非常亲切,特别解渴。
首先要衷心拥护党中央、国务院“自主创新”的号召。因为它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抓住了科学技术的核心和要害。《经济日报》深刻领会党中央的精神,通过宣传奇瑞,真正落实了中央的号召。
这组报道通过奇瑞的先进事迹,指明了我国汽车工业正确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实事求是地说,50年来,我国汽车工业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我国汽车工业原来就有自主创新的优良传统。在1956年7月15日制造出第一辆卡车之后,长春汽车厂很快就自主开发了“红旗”轿车,不久又有了“上海”轿车,这些成就说明我国汽车工业开局良好。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国技术,搞合资生产都是必要的,有其积极的作用。问题出在违背了原来合资的初衷,即通过合资,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壮大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工业,相反却把合资这一手段当成了目的。奇瑞的实践给了我们信心。我相信,目前还比较幼小的奇瑞、华菱等自主创新企业,作为“星星之火”,必然可以“燎原”,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同济大学校长万钢:自主开发是企业的必由之路
汽车工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它是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保证新增就业人口安置的支柱产业。最近一段时间,我调研了一些企业,包括合资企业和自主开发企业,有不少收获。
我发现,以整车引进为主的合资汽车企业有着方方面面的困惑。对于产品来讲,知名畅销的品牌车不再是市场追逐的热点,比如说宝马,上市后并没有达到井喷的效益;国外畅销的车型也不一定会受到国内客户青睐,比如说大众的POLO,在欧洲和美国市场上销售都很好,但是在中国就差一点。在价格方面,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价格优势给合资企业造成了巨大压力。在市场拓展上,合资企业产品比如说现代、大众、通用的汽车,出口销售受到限制,同时它们在国内的市场又受到我们一大批民族企业竞争优势的挤压。此外,合资企业由于缺乏自主产权,产品升级与改进没有发言权。
我还调研了像华晨这样的以全面委托开发为主的汽车企业,他们的困难是:国外开发商缺乏忠诚度,技术储存有限,开发价格比较高;由于国外开发公司对国内资源不了解,造成原车零部件通用性差,无法利用国内优势零部件资源来发展;产品与工艺流程配合不合理,改进难度大、成本高。
我一直在思考,奇瑞的经验说明了什么?坚持自主开发、坚持自主品牌是奇瑞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奇瑞的自主开发,利用了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可以优化发展途径。奇瑞一方面建设自己的开发资源和零部件资源,另一方面利用了国外开发商的资源,建立研发平台,完善开发流程,建设了自己的研发系统。作为自主品牌,当国内市场出现困难时,奇瑞可以自主扩展国外的市场,采取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战略,扩大销量。
比较看来,走自主开发道路的企业的优势是“三大自由”:能自由地更换技术、自由地拓宽市场、自由地优化资源。所以我认为,自主开发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王玲整理)
与“汽车院士”郭孔辉对话———愿“丑小鸭”长成“白天鹅”
6月16日,当记者在“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战略研讨会”上见到我国唯一的汽车院士郭孔辉时,郭院士就急切地说:“近日《经济日报》连续报道了奇瑞的情况,读来让人非常振奋。我相信这对认清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道路问题将有很大的启发。”看来,郭院士有太多的话想说,于是,记者专门就此与郭院士进行了一段对话————
50岁的中国汽车业仍然没长大
记者:您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奋斗了近50年,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您认为中国汽车工业要不要走自主创新之路?
郭孔辉:这个本应没有争议的问题在中国却争论了许多年。客观地说,前些年业内的主导舆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只是在最近舆论风向才开始逆转。我们不应该否定合资政策对我国汽车工业起到的进步作用,问题是一些企业在合资后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就忘了合资的初衷,执行了一条只想安逸地“引进合资”,再也不想艰苦地去“消化、创新”,走自己的路子。自己没有能力又不想有能力的合作不能叫合作,是依赖。最后的结局可以预料,那就是中国汽车企业被动地卷入跨国公司根据本身利益而进行的“全球化重组”,成为其子公司,而且还是缺乏技术能力的子公司。在知识与技术在资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的今天,没有能力的伙伴,迟早是要被人抛弃的。
当初日本与韩国也都是从引进起步的,但他们能认真进行技术消化工作,创立自主品牌,通过艰苦的努力捍卫了本国的自主发展权,提高了产品自主开发能力。
记者:为什么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大企业集团会忘记合资的初衷呢?
郭孔辉:我国几大主要汽车集团与跨国集团合资后都引进了2至3轮,却仍然跳不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真正的原因我认为有三个:
一是不敢。有的企业看到我们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太大,觉得我们只有在他们的羽翼下才能生存,只有百依百顺地靠他们抱着走路才能有所发展,不敢想象要自己学会走路,担心引起外方的疑心,从而破坏了“联姻关系”。
二是不自信。由于汽车结构与工况复杂,要形成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需要大的投入和长期的经验积累,所以很多企业领导人担心一下子搞自主品牌,要是搞不好,不好交待。
三是合资确实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在这些合资企业中,外方控制着核心技术,获得了绝大多数利润。合资的现实往往是GDP大得,利润小得,将来咋办?我要特别提醒国人注意,“在中国的汽车工业”不等于“中国的汽车工业”,合资的并不是我们自己的。
中国有全球成长最快的汽车市场
记者:不言而喻,中国汽车工业必须自主创新,才能健康快速发展,这使我想起研究汽车史的专家说,世界汽车工业的中心有可能向中国转移。您认为有道理吗?
郭孔辉:世界历史的发展从来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来回顾一下汽车工业中心转移的历史:1886年德国人Bnez发明了汽车,德国因而成了世界最早的汽车中心;1914年福特创造的流水生产与零部件互换,1920年每分钟一台T型车下线,使世界汽车工业中心移到美国;20世纪80年代日本丰田发明精益生产方式,带来日本汽车的质量与成本优势,使日本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中心。下一步世界汽车工业的中心有没有可能转移到中国?我看是有可能的。因为中国有全球成长最快的汽车市场,而且劳动力性价比很高。
上万难关用13亿一除是小事一桩
记者:必须承认,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汽车工业确实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到底能不能自主创新?
郭孔辉: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两弹一星”是怎么出来的?现在汽车工业缺乏的是志气和毅力。中国汽车工业要下地才能学会走路!学会走路难不难?难!特别是刚下地的时候最难!我们要像杂技演员、乒乓球运动员那样苦练。没有苦练,怎能拿世界第一?有句话叫做“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近几年出现的以奇瑞为代表的自主创新企业已经给了我们信心。
我们还应该看到,汽车是一种由上万件复杂零部件组成的高技术产品,开发难度确实比较大,但是中国拥有13亿人口,汽车开发即使有上万个难关,被13亿一除都是小事一桩。只要我们不妄自菲薄,同心同德,一定会取得成功。
记者:您的这道算术题是不是想为中国汽车工业支招?
郭孔辉:是的。在我国,从事汽车研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很多,吉林大学的汽车仿真技术、轮胎建模、驾驶员建模与闭环仿真、车身等专项制造技术;清华、湖大、同济、交大、华南、北理工等高校都有各自的特色,奇瑞、吉利等企业也已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但这些技术力量现在基本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比如吉林大学的汽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了一种驾驶模拟器,在世界上是很先进的,亚洲是第一,日本人说他们做的不如我们的好,现在却一直没有企业来用。这个设备实际上是很有用很高效的,把零部件系统的参数一输入进去,就可以来做试验,能修改、做优化。我们可以考虑将汽车技术分成几个大块,大块再分为小块,然后大家各自负责一小部分,都变成像温州的打火机,三花的空调阀,比亚迪的电池等一样,就能很快地提高开发能力,成为世界市场上很重要的力量。
小心“有产权没知识”
记者:近两年,自主创新汽车企业的发展势头不错,您想给它们提个醒吗?
郭孔辉:近几年,中国的汽车企业开始流行委托设计,雇外国人来帮我们干活,这条路目前走得比较多,也是比较可行的。但必须重视增长自己的才干,否则总是“有产权没知识”,还是依赖。奇瑞在这方面值得学习,它们在委托国外公司设计发动机的同时,锻炼出了一支从事发动机设计的技术队伍。
记者:您还想给读者说点什么?
郭孔辉:我希望中国人要支持国货。现在有一些国人有些崇洋媚外,拥有外国车就觉得比较风光,在审视国产车时用更加苛刻的标准。实际上国产车现在进步很快,总是以老眼光看待国产车不太公平。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学学韩国人。另外我还想对媒体说,与跨国公司相比,这些自主创新企业还是一些“丑小鸭”,免不了会经常受到一些非议,媒体应该公正客观地报道。《经济日报》旗帜鲜明地支持自主创新企业值得赞赏。
现在,这些“丑小鸭”正在密密的荆棘中艰难地爬着,他们需要热情的支持和公平的对待。在科学、严谨、公平的气氛中,这些“丑小鸭”中总有一些能长成“白天鹅”。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