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科技日报评论: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三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日期: 2005年10月26日 09:14       来源:科技部
【字号:

    今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几乎逢会必讲,尤其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突出了这一重要思想。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备条件,是今后五年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艰巨任务。
  
    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一个国家的自身发展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采取的是用投资拉动增长的方式,主要投资用在了重工业项目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后来虽有意改变,却始终强调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发展农业、轻工业。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开始强调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增长方式,并写进了“九五”计划,其结果仍不尽理想。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不惜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带来的却是相对低下的效益,远没有从粗放经营中跳出来,反而付出了资源和能源的昂贵代价。“三高一低”就是这种方式的形象概括。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始终在探索调整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主要是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以及引进外国投资“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开始凸显。一方面,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们很难以单纯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换来应有的利益和好处。一台PC计算机只能“赚一捆大葱钱”,10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已成为这种现象的经典描述;另一方面,在一些产业领域正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大到飞机、汽车、数控机床,小到服装、日用化学用品、碳酸类饮料,国外资本、品牌和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许多企业过于依赖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深陷无休止价格战的泥潭难以自拔。尽管许多领域的产品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作为国际制造业的“加工车间”的地位并没有因此得以改变。
  
    这些现象告诉我们,技术引进是有条件的,“以市场换技术”也是有限度的。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属于自己的世界品牌;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素质,把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通过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变要素驱动型为创新驱动型,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任重而道远。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学知识的生产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较小;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靠进口;发明专利的数量较少,只占世界总量的1.8%;科学研究的质量还不高,少有突破性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缺乏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科学大师和领军人物;科研投入不足,很难支持高水平的研发活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载人航天、超级水稻、超级计算机的成功范例,反映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生物、纳米、基因组学、量子信息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十五”期间,国家组织的12个重大科技专项,已在0.1微米芯片生产设备、芯片设计、系统软件、电动汽车、食品安全检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刚刚获得圆满成功的“神六”载人航天工程,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技领先水平。
  
    自主创新的生动实践,给了我们坚定的信心和无畏的勇气,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勇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不断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研究制定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战略部署,就一定能在“十一五”期间变成理想的现实!

(科技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