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科技日报评论:迈向“中国创造”的永恒基因——六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日期: 2005年10月31日 09:32       来源:科技部
【字号:

    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在提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这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内容时,明确把发展先进制造业放在优先位置,并强调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这就为下一个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发展我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指明了方向。
  
    制造业在我国处于工业中心地位,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无论怎样估价都不过分: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40%以上,贡献了财政收入的一半,吸收了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0%以上,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吸收外商实际直接投资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不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制造业在多数行业和所有行业中的大多数加工装配环节都具有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这就带来对我十分有利的两大现实结果:一方面,“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产品遍及世界各地,并深刻影响到全球经济布局;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通过学习模仿、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和本土化以及自身的技术进步,由初期主要集中于垂直分工(即产业价值链的分工,可分为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三大环节)中的低端产业链,逐步向水平分工(即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分工)和垂直分工双向发展,我国制造业的总体水平和实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我们决不能就此止步于仅仅当“世界工厂”。一方面,严格来讲,我们现有的制造业离“先进制造业”还有相当距离,突出表现在“大而不强”——在制造业各主要门类中,论产业规模和产品产量,我们绝大多数都位居世界前列,日用消费品的玩具占世界市场的70%、自行车占60%、鞋子占50%、微波炉占50%、个人电脑占2/5、电视机和空调占1/3、冰箱占1/5,大宗生产资料钢铁、水泥、化肥均居世界第一,但这主要是靠强劲的国内需求和投资拉动;而论产业和产品结构,在低端市场竞争激烈,在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市场则缺乏竞争力;论企业规模和赢利能力,我国冶金、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企业规模是世界最强企业的1/5到1/3,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企业是其1/15,化学品企业是其1/20,食品加工和饮料企业是其1/30,制药企业是其1/35,而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只有世界同行的1/3到1/16;论技术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制造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未有根本性改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研发资金投入水平低,一半以上的大型企业还没有技术开发中心,其结果,经济建设和高技术产业所需的许多关键装备,人们生活和工作所需的许多高端产品,如数控机床的70%、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的85%……都依赖进口。一言以蔽之,在“中国制造”中,目前还大大欠缺“创造”的成分。
  
    另一方面,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正在向我们提出一系列严峻挑战。众所周知,我国制造业近十几年来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得以崭露头角,主要依赖于比较优势的三大要件:数量巨大的廉价劳动力,改革开放急剧降低了经济的制度成本,以及基于知识、技术进步的人力资本的增长,这三点最后归结到成本优势,也就是令“中国制造”无坚不摧的“中国价格”。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新动向显示,我国制造业的要素成本正呈现急剧增长态势,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扬,能源、土地紧缺,计划中的内外资企业同等税务待遇,人民币汇率调整等。权威国际机构预期中“制造商有可能重新考虑在华投资”,已被今年前三季度实际利用外资同比下降2.1%的事实所证明。这些都说明,我们的“比较优势”不可能成为永恒的优势,“中国制造”只有迈向建立在自主创新基础上的“中国创造”,才能有永恒的活力。
  
    制造业是技术进步的主要舞台,发展先进制造业,并真正承担起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舍弃自主创新这个本,将无从谈起。这方面最典型的一个反面例子,就是曾经风光一时的国内手机行业今年陷入整体亏损,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这是国产手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技术空心化”恶果显现;而正面的例证,无过于令国人扬眉吐气的“神六”载人航天工程,我们在制造业这一顶尖领域的突破,处处闪耀着自主创新的光辉。可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正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题中应有之义。

(科技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