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自主创新报告会:中国人有能力占据一席之地
日期: 2006年03月10日 14:41       来源:科技部
【字号:

    2月25日,在成都举行的全国自主创新报告团报告会上,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贯穿始终:“在国际创新舞台上,中国人有能力占据一席之地。”


    赵继业:向国外企业叫板

    “中国人不可能造芯。”“为什么要花巨额资金,重复人家已经做过的事?”赵继业回忆,从2001年3月,中科院计算所开始自行研制高性能通用CPU(中央处理器)芯片,质疑之声就从未间断。

    但中国人不能没有自己的“芯”。CPU芯片是各种电子设备的核心,我国的CPU始终依赖进口,2004年贸易逆差超过石油等物资,居贸易逆差第一位;更重要的是,信息设备已经成为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武器,关乎国家最根本的安全问题。

    2001年,中科院计算所一群平均年龄仅30岁的年轻人,凭借研究所筹集的200万元经费,一步步完成了“龙芯1号”、“龙芯2号”、“龙芯2号增强型”的设计,技术达到奔四处理器的水平。“龙芯”成功研发后,猎头公司闻风而动,以200万美金的年薪来挖人。

    “200万美金,对于29岁的我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诱惑。但是,对‘龙芯’的热情让我们所有人都拒绝了这份高薪。”赵继业说得坚定。

    赵继业对“龙芯”信心勃勃:“当前,我们将与国际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多核处理器的研发。我们相信,有实力、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向国外企业叫板。”


    李书福:生命力来自创新

    “1998年,我说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但有人说,三五万元造什么车?李书福等于无知。”

    浙江吉利汽车公司董事长李书福一句话,让听众发笑。这样的自我调侃,在他昨天的报告中,出现过多次。

    但这让更多人对李书福的胸襟和抱负刮目相看:国内十大轿车制造商中,吉利是唯一的民营企业;国内大企业几十年没有攻克下的自动变速箱制造技术,吉利从零做起,3年即上整车。

    “企业与人一样,有生命力,是钱买不来的,生命力只有通过创新孕育。”对为何要坚持自主创新的问题,李书福的解释更多地具有“解构”意象:民营企业,没有生产资格,起步资本只有几亿元——因此,从生产汽车那天开始,吉利就注定了必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注定了必须通过自主创新,孕育生命力。

    在夹缝中求生存,恰恰成就了吉利的今天:已经全部掌握了自动变速箱、手动变速箱、发动机、电子智能助力转向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技术能力。

    “人需要有点精神,有人问我你需要赚多少钱?坦白说,我不想赚了,我已经够用了,但人不能为钱而活。”

    报告讲完,当李书福说“我们2015年要完成200万台的销量”时,没有人发笑。即使今年吉利的年销量只有15万台,但谁敢说李书福不可能做到呢?


    郭庆存:同室操戈没出路

    去年,海信发布了国内第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芯片。不久前,长虹也诞生了第一颗“虹芯”。昨天,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先生非常大方地向长虹表示祝贺:“这是非常可喜的事。”

    海信与长虹走过了同样的路径:每次导致彩电业变局的主要因素,就是技术的变更。中国家电业关键部件曾经可以完全依赖进口,但当“学生”开始挑战曾经的“老师”的时候,“老师”总是要留一手。

    “海信成功造芯,增强了中国家电企业的信心,中国人能够靠自己成功。”

    来到长虹的家乡,郭庆存一再表示着友好的意愿:“国内厂家已经看到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国际巨头。中国家电产业未来的出路将不再是同室操戈的景象,强强联手是大势所趋。”

    我国电子百强企业的研发总投入,可能抵不上一个国际巨头公司的投入。郭庆存透露,包括长虹、海信、联想等在内的企业,新近合资成立了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从资本层面捆绑,共同建立一个技术平台,依据各自特长分工合作,避免低水平重作研发,共同推进我国家电、电子领域的地位,争取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

    (新华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