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27日下午,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主持召开"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成立暨第一次会议。徐冠华部长宣布,由科技部、北京市政府、教育部、国防科工委、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共同实施"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并正式成立"奥运科技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北京市副市长林文漪同志担任副组长,成员有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栾恩杰、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段世杰、中国科学院秘书长施尔畏、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淀佐、中国科协副主席徐善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佳洱等同志。
会议首先听取了北京市林文漪副市长关于北京申奥有关情况及"十五"期间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介绍;听取了科技部计划司司长齐让同志关于"奥运科技行动计划"筹备情况以及"行动计划"框架内容的汇报;奥运科技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成员广泛发表意见,科技部徐冠华部长做总结讲话。
据汇报,该行动计划将针对奥运申办过程的焦点问题和2008年北京奥运对科技提出的需求,重点在北京的环保、交通、数字奥运、运动科研和科普方面开展技术示范和科技攻关,具体包括:在首都圈防沙治沙、污水治理与节水、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清洁能源技术、清洁汽车、智能交通、食品工程等方面建设一批先进技术的试点示范工程;围绕数字奥运,在数字新闻信息系统、智能化比赛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等方面建设标志性工程;围绕运动科研,开展医疗保健和运动器材、兴奋剂检测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应用先进科技手段,提高运动成绩;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的奥运意识和科技素质;加强中关村高技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会议认为,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不仅是北京市的大事,也是全国人民的大事。它是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和中国综合国力的极好机会,是展示中华民族自强、自信、自立精神和强大民族凝聚力的极好机会。北京奥运会的三大主题都与科技密不可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既是对北京经济实力和组织大型国际体育活动能力的一次检验,又是对科技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的一次检验。奥运对科技提出的新需求,是科技发展的新机遇,科技界要变压力为动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增强科技为经济和社会服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中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会议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集成全国最新科技成果,凝聚全国一流科技英才,为高水平办好北京市2008年奥运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把北京市2008年奥运会办成一届科技含量最高的体育盛会,使北京奥运会成为展示中国高科技和创新实力的窗口和舞台。"奥运科技行动计划"中提出的重点任务,都是奥运举办中的重大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奥运会举办的质量和水平,务必抓紧、抓实。
会议议定以下意见:
(一)原则同意《奥运科技行动计划》,要加强组织协调工作,尽快健全"行动计划"的办事机构。
(二)要发挥好"行动计划"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选择一批成熟技术成果率先在北京市和2008年奥运会前应用和示范;同时按照北京市和国家体育总局对奥运科技提出的新要求,在8月底之前完成新选研究课题的组织与落实工作,集成全国科技资源联合攻关。
(三)参与"行动计划"的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利用本部门的独特资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寻找科技助奥的切入点,尽快使"行动计划"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
出席会议: 徐冠华、林文漪、段世杰、王淀佐、李主其、施尔畏,赵沁平、栾恩杰、徐善衍三位同志因事请假,派代表参加。
列席会议:
工作组成员:齐 让、范伯元、李 健、刘燕华、袁成琛、吴伟仁、罗超毅、白玉良、崔建平、朱大保。
科技部其它同志:王葆青、陶元兴、朱传柏、沈仲祺、张志勤、杨启文、于 鹰、王俊乔、乙安华。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