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来到江阴市考察。在江阴国家科技创业园,他听说这里聚集了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目前全市正在加快科技创新力度,全力打造低碳经济、风电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园,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时高兴地说:“这个创新思路非常正确,必将推动经济和城市的快速转型发展。”
江阴是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和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市。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0亿元,完成财政收入245.02亿元,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二百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二百五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已连续7年蝉联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第一。
“江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们最深刻的体会就是,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支撑力,是一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说。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营造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科技创新环境。特别是建立示范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各镇、开发区的技术创新考核力度,完善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科技工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负责人发展能力和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了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江阴坚持把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不断提高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大力扶持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2008年,本级科学技术支出达1.26亿元,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39%。同时,设立了1亿元风险投资基金,成立江阴高新技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先后对30个项目进行了投资,大力扶持全市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今年上半年,江阴又进一步探索科技产业融资体系建设,由政府出资5000万元引导基金,与香港光大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注册资本5亿元的光大创投(江阴)有限公司,并正在着手组建3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基金,为成长型和创业型科技企业提供资本助推。
与此同时,江阴着力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近3年来,江阴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自身产业发展需求,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引导企业在“新的产学研合作的开展、新兴高新技术的开发和新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三个方面舍得投入、敢于投入、善于投入,使全市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工作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针对全市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缺乏,2006年10月,在科技部领导的关心和推动下,江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由首批全国30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68家重点骨干企业及高新技术创业园共同参与的中国江阴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至今,已组建了纺织、化工、金属材料及制品、能源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现代装备制造7大产业技术联盟,建立了1000平方米的中国江阴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开通了联盟信息服务平台和江阴科技信息资源查询系统,使全市产学研活动步入了专业、智能、高效的信息化新时代。
一批企业研发中心和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为全市优秀的“三新”项目的实施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推动了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和风电装备、通信与网络、软件设计、节能环保、可再生资源利用和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江阴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合作路径,尤其是联盟建设的经验与做法得到了科技部和省领导的高度评价。江阴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被评为江阴改革开放30周年30事之一。江苏省江阴经济开发区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批准为全国13家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之一,日前被科技部授予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入围该奖项的开发区。
今天,在江阴以天江药业和迈康升华、苏大力博、无锡博桥、百桥生物等生物医药类海外创业团队为代表的百亿级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海润科技、浚鑫科技为龙头的百亿级光伏太阳能产业基地,以远景能源、吉鑫机械为龙头的千亿级风力发电整机研发与装备产业化基地正在迅速崛起。
科技创新助推经济和城市快速转型发展。2008年,江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350亿元。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524件和981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18%,专利申请量为2005年度的三倍,创历史新高,全市开始步入了专利授权的回报期和高峰期。江阴为全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