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令政府头痛、企业忧心的问题,国家的项目经费如何公正、公平、公开地落实。自始至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坚持着这个原则。因为,他们明白,这是政府赋予管理者的神圣使命;因为,他们晓得,这是企业寄予政府的神圣的责任。
在政府部门,企业在项目申报时“托关系”、“走后门”似乎是司空见惯。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管理方式。
难道就没有一种“公开、公正、公平”的管理模式?
有!他们改变了我国传统的计划项目条块分割的管理方法,采取了“三位一体、各尽其职、互相制约”的管理新模式。即创新基金的总体目标和实施方案由科技部、财政部共同决策和监督运行;经过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评估机构的审议,对基金支持项目提供咨询指导;项目组织实施由基金管理中心负责。这种决策监督与操作实施相对分离、权力适当分散的管理机制,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确保入选项目的基本公正。
在实践中,他们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透明的管理运作模式,有效地克服了政府基金使用效率低以及因管理不善可能出现的腐败现象,提高了基金的实施效能。
有关专家评价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建立的项目评审和监管运行体系,对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经过严格审批获得创新基金支持的许多企业管理者谈到,国家有关部其他的技改、攻关计划大多是几年一次立项,期间无法再申报项目,常常因此耽误了商机。商机无疑是市场竞争过程中的良机,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而由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惯性和权利与利益的关联性,又怎能从企业的“商机”去思量呢?创新基金的设立之初,就彻底告别了“计划”,起步于“市场”。这是“守旧”与“创新”的分水岭。
权利来自于制度的制约;利益的天平倾斜于市场。这个管理模式的每一个环节都丝丝入扣,整个管理环节环环制造了一个个监督的“链条”:如,滚动式受理,一年可以申报几次,不仅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而且紧紧与市场的节奏同步;如,与其他计划项目相比,创新基金的申报材料要求也更加规范和严格,甚至填写申报书都要专业人士参与。尽管申报过程十分复杂,但是,还是赢得了企业和基层管理部门的交口称赞。
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改制的浙江石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光武说,从科研单位到创办企业,管理者有很多“空白”。根据创新基金要求准备项目申报材料,就如同上了一次企业管理培训班,了解了办企业的很多要求,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整个申报过程,实际就是对企业内部管理的一次完善和提升;而实施项目的过程更是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的一次实战演练。再如,分段管理、链式操作。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的办事机构,按照受理、审理、计财、监理等环节设置,采取项目审理与经费管理分开的链式操作,使项目的入选过程能够实现相对的公正客观、择优支持。管理中心建立了一个由国内各行业知名专家组成的900人专家库,参与项目评审的专家每次都从库中挑选出不同的人,评审实行封闭式管理,每个专家的表现由专人打分,发现问题即取消其评审资格。申报项目的评审内容由各行业专家分类分档打分,综合指标不合格就难以过关,这样就避免了由一个人或几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由此看来,“公开、公正、公平”的管理模式是创新基金实施成败与否的关键。而管理的创新又是成功的关键。
创新基金管理在国内首次实行全过程计算机化,并将项目处理进程通过网站告知企业和推荐单位,尽量把人为干扰的随意性降到最低限度。最后通过审批的项目经媒体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位于成都市郊的金星化工机械厂,是创新基金管理新机制的受益者。据总经理吴军介绍,前年他正为开发新产品缺少资金着急时,无意中看见报上刊登创新基金启动的消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向北京寄去了申报材料,没想到素未谋面的专家很快认可了他们的创新产品,一下子获得80万元的无偿资助。在创新基金支持下投产的高效节能无油润滑天然气压缩机,当年订货量全国第一。吴军感慨地说:“我们一个没有任何关系的偏远小厂能够获得基金资助,靠的就是科学、公正的管理机制。”
科技部秘书长张景安认为,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国家的一项重大科技政策。在目前我国风险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笔资金对许多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至关重要,应该在实践中继续探索科学的管理运作方式以发挥其更大的效益。
财政部、科技部共同聘请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严义埙认为,创新基金在运行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透明的管理模式,较好地克服了政府基金使用效率低、管理不善等弊病,提高了资金的实施效能。 (科技日报)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