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在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逐年增多 安徽省许多原创性的成果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58年开始动工兴建的淠史杭灌区工程,是一个渠、库、塘、站大中小型工程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不仅解决了跨地区、跨省区的1198万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也解决了合肥、六安等城市的生活用水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取得的几项重大科技成果,还体现了极高的自主创新水平。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研制”项目,使我国核聚变研究跨进世界前沿。奇瑞公司的“奇瑞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平台建设”项目获得全国首次设立的“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唯一的一等奖。2008年,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量子中继器的实验实现”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2008年度世界物理学十大进展,美国《SCIENCE》杂志公布的200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中,该校陈仙辉教授研究小组发现的铁基高温超导材料成果又榜上有名。这些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也初见曙光。2009年5月,中国科技大学在合肥建成世界上首个光量子电话网,不久又在芜湖市建成世界第一个“量子政务网”,这标志着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正走进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量子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始体现其应用价值。 二、科技成果的应用与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企业成为科技成果来源的主体,“八五”期间,安徽省登记科技成果3026项,其中企业完成950项,占31.39%,与独立科研机构取得的922项相当。“十五”期间,全省登记的省级科技成果2364项,其中由企业完成1189项,占50.3%,比“八五”期间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企业已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十五”期间登记的科技成果中,应用技术类成果占重要地位,达到2161项,占总数的91.41%。 2006~2008年,安徽省“十一五”规划的11个重大科技专项全面启动,共安排300多个研发项目,投入财政资金3.1亿元。企业作为主体承担了大部分科研活动并取得重大成就:申请专利69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14项;37个项目通过科技攻关,被列入省“861行动计划”,拉动产业投资567亿元。其中,奇瑞的混合动力汽车和安光所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成功服务于北京奥运会;丰原集团研制出低成本、高活力纤维素酶,以玉米芯为原料联产柠檬酸、木糖醇的生产线试车成功;淮南矿业集团的循环硫化床煤热电多联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两淮煤炭分级利用找到一条新路;海螺集团的工业余热发电技术与装备已应用于80多条生产线,成为新的增长点。新能源汽车、矿井深部开采和巢湖水污染治理等一批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支持4亿多元。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1988年小平同志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思想,始终指引和照耀着安徽省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围绕“建设创新型安徽”主战略,依托火炬计划等,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发展,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整体上提高了全省国民经济的质量和素质。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从1988年的1059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3212亿元,年均增长40.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2%,全省高新技术企业1328家,其中技工贸总收入亿元以上的353家,10亿元以上的63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4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9家,其中国家级6家,孵化场地面积57.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14家,累计毕业企业524家。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9家,其中国家级6家,实现营业总收入1387亿元。 四、探索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 为贯彻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要求“在自主创新上应有更大作为”的指示精神,落实当年9月刘延东国务委员视察安徽关于合肥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工作有更大发展的要求,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2008年10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合肥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自行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并开展了聚集有效的探索试验。 1、建立了领导重视协同推进机制。省及三市成立了以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省市联动,有关部门分工协作,联手推进试验区建设的格局。 2、建立了骨干企业引领带动机制。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确立了一批重点扶持的核心企业,实施了一批产学研合作的核心项目、派遣了一批推进产学研合作的科技特派员、形成了一批落实创新政策的科技专员。 3、建立了聚集载体、整合资源机制。围绕全省七大新兴产业发展,与中科院、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共建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基地和中心,共引入3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到试验区转化,引入50多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到试验区创业。 4、建立了科技资源共享共用机制。省及合肥市共建了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中心,在芜湖、蚌埠建立分中心,搭建科技文献、大型仪器和设备、科技成果、技术需求等信息共享平台,其中科技文献、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共享平台已与长三角平台实现对接。 5、建立了综合改革配套促进机制。确立深化科技、金融、人事、教育、土地、国有企业等六项改革,每项改革都建立起由省领导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市领导负责,省市有关部门具体落实的机制。 五、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徽省通过积极组织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有效提高了全省研究与开发的质量和水平,扩大了安徽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进一步加强了与兄弟省市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上海、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分别签署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密切与沪苏浙开展科技交流合作,共建区域创新体系。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为全省科技进步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