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动态新闻 辉煌历程 科技发展政策、规划与创新环境建设 60年发展状况比较 科技成就  
  广东科技
动态新闻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
 
 
 
 
  首页 >> 科技成就
    60年来,尽管道路曲曲折折,但是广东科技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即使在政治斗争频繁的年代,广东科技也依然取得丰硕的成果。改革开放后,广东更是一马当先,领跑全国,大放异彩。进入21世纪,广东高唱自主创新主旋律,在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医药、汽车等高新技术领域和社会民生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
    (一)世界上最北的橡胶北植成功。
    1953年起,华南农垦总局等单位开展对我国橡胶北移种植技术的研究,根据中国不同种植胶区的气候特点,研发出一套适应橡胶树北移种植的割胶技术,越过国际公认的橡胶树传统的“禁区”,成功地在北纬18度至24度的地域大面积种植橡胶树,创造出世界橡胶树栽培史上的奇迹。“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获1982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二)家鱼全人工繁殖研究成功。
    1953年,广东省水产研究所以钟麟为首的研究组开展池养家鱼全人工繁殖研究,采取模拟自然条件的生态刺激催产方法,设计出“生态生理催情法”,并在1958年6月,成功地使鲢鱼、鳙鱼在池中产卵孵化,获得大量鱼苗。这一套家鱼人工繁殖理论和技术,为世界首创,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三)世界上最早的经人工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矮秆水稻及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黄耀祥为首的研究组育成矮秆耐肥、抗倒、高产的“广场矮”系列水稻新品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经人工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矮秆水稻。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开展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改革开放之初,“桂朝二号”在云南省栽培最高亩单产便超千斤,创当时中国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六五”期间,“双桂1号”大面积推广,亩产超千斤,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七五”期间,“特青2号”创下全国水稻亩产新纪录。“八五”期间,“七山占”成为广东省栽种面积最大的特级米品种。“九五”期间,半矮秆“早长”超高产株型模式构想和第三代超高产品种“胜优”的相继育成,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四)东深供水建设改造工程。
    1964年起,广东实施东深供水工程,这是一项以供应香港、九龙地区用水为主要目标,及对深圳经济特区供水并兼有灌溉、排涝、发电和防洪等效益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2000年8月,兴建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成功建成三座世界同类型最大现浇预应力混凝土U形薄壳渡槽(总长3.8千米)、世界同类型最大直径(4.8m)现浇环型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地下埋管、世界同类型最大的液压式全调节立轴抽芯式斜流泵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刚性链接”供水系统的全线自动化监控系统。该项目“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设技术与管理”获200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五)大珠母贝人工育苗及插核育珠。
    1972年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蒙钊美等开展大珠母贝的插核育珠研究,1981年收获一颗直径19×15.5毫米、重6克的银白色特大型珍珠,打破了大型珍珠培育技术由日本一国垄断的局面,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培育大型珍珠的国家。“大珠母贝人工育苗及插核育珠”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六)中国煤成气开发。
    1982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傅家谟提出“煤成气、煤成油的成因模式和评价方法”,为我国煤成烃开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其所负责的“中国煤成气开发”项目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世纪90年代,傅家谟开展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与迁移转化机制研究,拓展了我国有机地球化学学科研究新领域。该研究成果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七)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工程
    1984年,大亚湾核电站开始动工兴建。该核电站拥有两台各90万千瓦水堆核电机组,1994年2月1日和5月1日两台机组分别投入商业运行。这是我国引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建设的第一座大型商业用核电站。
    (八)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工程
    1988年8月,由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为主负责规划设计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开始兴建,2001年4月通过枢纽工程竣工验收。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2400兆瓦,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高水头、大容量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是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
    (九)广州地铁建设创新工程
    1993年起,广州开始兴建地铁一号线,至2006年底全线开通了地铁一、二、三、四号线。广州地铁工程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取得多项居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如地铁一号线黄沙至芳村珠江水下隧道工程是国内第一条采用沉管法建成的过江隧道,填补了国内建设过江隧道的空白,该成果获199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二号线创造了我国第一个地铁站台屏蔽门系统、第一个全非接触式IC卡自动售检票系统、第一个地铁集中供冷系统、第一个架空刚性悬挂接触网系统、第一个实现国产化率70%以上的A型地铁车等,项目“广州地铁二号线建设与创新”获200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三号线时速高达120公里,是全国城轨交通中最快、技术含量最高的线路。
 

 现代化的地铁一号线控制中心


    (十)华为和中兴联手打造世界领先的民族通讯高科技产业
    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已连续多年蝉联国内工矿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第一,截至2008年12月,华为累计申请专利35773件,连续6年专利申请量位居中国企业第一,连续3年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中国企业第一。在3GPP 基础专利中,华为占7%,居全球第五。2008年华为PCT国际专利申请数达到1737件,成为国际第一大专利申请公司。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也与华为同时跻身世界通讯行业前五位,该公司依靠自主创新获得了一系列重大发明创造,例如其发明的GSM 基站单载频分集接收机获2003年第八届中国专利奖金奖。
    (十一)禽流感研究工作
    1995年起,华南农业大学禽病研究室在辛朝安的带领下开展禽流感研究工作,成为全国最早开展禽流感疫苗研制的两个单位之一。辛朝安等在国内最早建立并优化了禽流感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与RT-PCR快速鉴别诊断方法,并研制出各类型禽流感疫苗,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2004年初禽流感疫情爆发时,广东的研究成果在禽流感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十二)秦山30万千瓦核电机组全范围仿真机
    1995年8月,秦山30万千瓦核电机组全范围仿真机通过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验收,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核电站全仿真机。该仿真机使用了具有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仿真支撑软件ASCA,实现了对仿真对象的全范围、全过程和高逼真度的仿真,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研制核电站全仿真机的国家之一。该成果获1996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十三)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益新开展鼻咽癌的发病机理及基因治疗研究。至2005年年底,确立了广东省人群中鼻咽癌的遗传模式,发现基因LOC344967启动子区一个功能性突变与高发家系中的鼻咽癌病例紧密连锁,从而揭示了鼻咽癌成为“广东癌”的奥秘。其在鼻咽癌的遗传易感性及抑癌基因的信号传导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为阐明恶性肿瘤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的认识。 “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十四)岭澳核电工程
    1996年起,岭澳核电工程在已建成的大亚湾核电站的基础上,自主集成国际先进核电技术,实施52项重大技术改进,解决了自主建设的重大技术难题,取得多项改进和创新的显著成效,使岭澳核电站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岭澳核电工程建设与创新”获200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十五)打造中国科技成果第一展——深圳高交会
    1999年10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在深圳市隆重开幕。至2008年,高交会已成功举办十届,迎来了大量中外知名企业、机构和高新技术成果,成为中国最大的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市场,不愧其“中国科技成果第一展”之美誉。
    (十六)专业镇技术创新工程
    专业镇是集群经济在广东的基本形式。2000年3月,省委、省政府提出“积极开展专业镇技术进步试点工作”。同年,省科技厅正式启动“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引导专业镇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到2006年,广东全省有201个省级专业镇,实现GDP 6091.15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24.08%。截至2008年,广东共批准认定277个省级专业镇,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区域优势产业的聚集和壮大。
    (十七)闪存盘全球基础性发明专利
    2002年7月与2004年12月,深圳市朗科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在中国与美国获得了闪存盘的全球基础性发明专利“用于数据处理系统的快闪电子式外存储方法及其装置”的正式授权,该专利权填补了我国在计算机存储领域20年来发明专利的空白。该公司还先后发明了全球第一款启动型闪存盘、第一款双启动型闪存盘、第一款USB2.0闪存盘、第一款超稳定闪存盘、第一款可视闪存盘、第一款广告闪存盘,第一款“10倍速”USB2.0闪存盘,表现出了卓越的持续创新能力。
    (十八)SARS科技攻关硕果累累
    2003年春,广东的科技医务工作者在钟南山的带领下,率先证实“广东SARS病例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提出“四早、四合理”防治策略,香港使用这一方法的比例为2.8%,病死率为17%;广州使用率为30%,病死率为3.6%。运用这些研究成果,广东创造了SARS病死率全球最低、存活率全球最高和控制疫情流行减少感染病人的显著成效。
    (十九)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联合招标工程
    2003年,广东省科技厅与香港特区政府工商及科技局签署了《粤港高新技术合作安排(协议)》,并在粤港两地开展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联合招标,被认为是粤港合作中最富有成效的举措。2004~2007年,广东省、市两级政府共投入经费14.93亿元,香港特区政府共投入12.23亿元港币。项目承担单位共申请专利14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800多项,抢占部分技术制高点,带动企业和民间资本40多亿元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累计新增利润256亿元,新增税收46亿元。
    (二十)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
    200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广东省科技厅牵头联合10个省直部门,启动实施了“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几年间,直通车工程建设覆盖全省2万多个行政村,先后开通了农业科技、物价、农贸、文化、水产、健康、党建等10多趟信息直通车“专列”,惠及农民3000多万。2007年11月,广东省成为国家农村科技信息工程首批示范试点之一。
    (二十一)广东科学家完成彻底证明世界难题庞加莱猜想的事业
    2006年,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上,中山大学朱熹平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彻底证明了庞加莱猜想。朱熹平和曹怀东运用汉密尔顿•佩雷尔曼的理论,第一次成功处理了猜想中“奇异点”的难题,给出了庞加莱猜想的完全证明。国际数学界关注了上百年的重大难题被我国科学家完全破解。
    (二十二)世界最大科普基地——广东科学中心建成
    2008年9月,历经10余年筹建、首期投资19亿元的广东科学中心正式建成开馆,这是世界规模最大和功能最齐全的科普基地。广东科学中心以自然、人类、科学、文明为主题,具有科普教育、科技成果展示、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旅游四大功能,设置有8个常设展区、6个开放实验室、4个科技影院、数字家庭体验馆、学术交流中心、临时展区、室外科普展项和体验区及公共服务区等。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建筑面积和规模最大的科普场馆。
    (二十三)世界首个量产的F6DM双模电动汽车
    2009年,深圳比亚迪公司推出的F6DM双模电动汽车成世界首个量产的双模电动车,这款电动汽车“铁电池”具备快充工艺,使电动汽车终于突破了电池的瓶颈问题,不再只是概念车。
(本材料摘编自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中国科技发展60年》一书)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乙15号 | 邮编:100862 | ICP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22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