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在“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向经济建设、勇攀科学高峰”和科教兴国、科教兴省战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目标下,科技研发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1978—2008年,共发表科技论文8万余篇,出版专著2万余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903项,其中80项获国家级和部级奖励;专利授权超过10000件,其中发明专利1500余项。
1、农业科技
新中国成立前贵州农业科技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建国后,特别是随着“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在优良品种选育与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攻关与示范、特色优势农业培育上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同时,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逐步运用于农业发展中,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转变了农业发展模式,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持续有力的科技支撑。 品种选育 建国60年来,贵州省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培育出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558个。其中国家审定的新品种15个(玉米5个、水稻3个、小麦1个、油菜6个),省级审定的新品种543个(玉米153个、水稻170个、油菜(花生)60个、马铃薯13个、麦类61个、蔬菜65个、牧草6个、蚕桑5个、豆类10个)。两系杂交水稻组合“两优363”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审的杂交水稻组合;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范标准成为全国第一个农作物栽培技术地方标准;黔优18和黔优88组合在兴义示范,最高亩产达1044.16公斤,创全省水稻单产最高纪录;玉米“黔兴201”的高产栽培连片亩产达926公斤。贵州油菜系列品种创造了我国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二系杂交油菜研究和应用体系,以油研7号、油研10号为代表的油研系列品种在长江流域12个省市推广,经济效益显著。 成果推广(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惠及广大农民的有效途径。60年来,先后制定了“六五”至“十一五”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并把1997年定为“农业科技推广年”;先后开展了“300万亩水稻旱育稀植”、“150万亩紧凑型玉米推广”、“800万亩杂交油菜推广”、“商品瘦肉型猪综合配套技术应用”、“金秋梨基地建设”等技术推广工作;实施了粮、油、烟“四个百万亩工程”、“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和超级品种选育”等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工程和重大专项。通过专用优质农作物和畜禽品种相关种养技术、山地农业节水技术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综合技术、岩溶山区生物梯化技术及中低产田土改良技术、生态建设综合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示范推广,有效实现了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等品种的产业化。 特色农业 贵州是一个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的内陆省份,耕地少、土壤质量差、气候复杂。60年来,全省农业科技工作十分重视引进、开发具有生态区域适应性的果蔬、禽畜优良品种质资源,研制针对不同种植、养殖品种的优质高产栽培和畜禽养殖技术体系,为贵州特色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林业资源开发方面,重视对刺梨、猕猴桃、银杏、杜仲、五倍子、茶叶、板栗、竹类、蚕桑等林业资源的贮量、生物学特征、引种驯化、栽培技术、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攻关,林业的经济、生态效益显著提高。在畜禽优良品种培育方面,用杂交、杂种横交和选育提高方法,培育出贵州黑白花奶牛、贵州细毛羊、贵农金黄鸡、贵州黄鸡4个品种。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通过百万亩丰产工程,农牧渔业丰收计划等,将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融入项目加以实施。 农业科技园区及产业化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涌现了许多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与培训于一体、产加销一条龙的科技示范园区,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易学易干,易出成效,逐步成为连接科技推广部门和农民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成为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向市场的阵地。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共有贵阳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省级各类农业科技园区8个。为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业增效,从2003年开始,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始在全省试点,如今这一制度已在全省52个县推开,选派科技特派员人数达到1394人,科技特派员创办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273个,创办企业或公司119个,开展各种形式进村服务达10013次,带动农民增收2220.42万元,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被形象地称为“把科技之腿插入农村泥土的人”。
2、工业科技 建国初期,贵州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全省仅有200多家生产日用消费品的企业,大多数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仍停留在手工工场阶段。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大大加快了全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步伐。进入20世纪80年代,科技攻关、火炬计划和新产品试制等科技计划的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取得了长足进步。“九五”以来,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加快发展,通过科技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培植,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领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集聚。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四个领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0%以上。 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工业起步于三线建设时期,当时贵州国防科技工业已拥有了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精良设备,建成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工业基地,成功研制出导弹、歼击机、雷达、电子计算机和卫星通信地面站等高技术装备。从“六五”开始,科技界响应中央号召开始进行科技攻关,电子信息成了以后每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攻关课题。“九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做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决定,围绕计算机与软件、现代通讯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关,成绩斐然。如今,电子信息已发展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以中国振华集团为龙头,以片式电子元器件、厚膜电路、电真空器件等新型电子器件和电子计算机、卫星通信及卫星广播电视成套设备、数字交换机为代表,在研究、开发、市场占有等方面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宇光电工厂生产的电子真空灭弧室(高压电真空管)占有全国市场40%,还远销台湾、东南亚。云高公司生产的片式电阻是我国目前规格品种最全、技术档次最高的电子元器件。由中国振华(集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电子元器件部分产品经济效益显著,并为神舟飞船等国家重点工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先进制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贵州省装备制造设备和工艺极其落后,只能制造和修配一些简单的农机具。随着“科技兴省”战略的实施和科技创新体系、企业创新体系的建立,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不断涌现。由险峰机床厂研发的 “数控轧辊磨床”,在引进德国技术基础上加以创新,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部分指标甚至达到了同时期国际领先水平。由贵航集团枫阳液压件厂研发的“全液压磨桩机”,可生产1至1.5米系列磨桩机,取代进口后,每台机器成本大大降低。“十五”以来,随着数字设计、网络制造、协同生产等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先后开发成功通用无人机、大型飞机结构件、铝工业成套装备、自走式采棉机、大容量超临界CO2超临界萃取设备、大型双光子医用加速器、大型现代物流成套技术装备、高速液压挖掘机、大型数控轧辊磨床等一批高新技术装备,并涌现出贵州云马飞机制造厂、贵州乌江机电厂设备有限公司、平水机械公司等一批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显著的企业。“十一五”以来,进一步加强了科技计划管理,通过提炼共性关键技术,遴选组织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丝、钢绞线用钢及其制品开发”项目研发的多丝大直径钢绞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了规模化生产能力;“高速重载列车关键材料及其制品开发”项目研发的270km/h高速列车粉末冶金闸片指标基本达到德国UIC标准、EA4T车轴用钢已进入实际应用。 新材料 1982年党中央向全国科技界发出了“组织起来,加强协作,进行科学技术攻关”的号召,要求选择一批在国民经济发展带关键性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研究项目进行攻关。结合矿产资源优势以及“三线”建设时期国防科技工业人才优势,贵州省开始了新材料科技攻关历程,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七五”时期“煤矸石代替粘土煅烧水泥熟料的工业试验”经过多方协同攻关,在国内首次试验成功,经济效益显著。“九五”以来,贵州新材料(矿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省级火炬项目支持,已具备了年产5000吨碳化硅、刚玉系列微粉生产能力,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泰国、伊朗等30多个国家。贵州永固道路油漆标线带有限公司生产的永固常洁道路标线材料一改往日道路油漆线易脱落、粘泥容易变黑的缺点,属世界首创,并获国家专利。“十五”期间,由汇通源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低污染复合反渗透膜和低压复合反渗透膜,已申请发明专利2项,并出口国外。遵义钛业有限责任公司与省新材料基地、中科院贵阳地化所、贵州大学等单位一起,联合开展从精制工段浮阀塔顶部回收四氯化硅技术攻关,开创了钛厂副产物SiCL4生产多晶硅的新途径与新技术,填补了贵州钛锭生产空白,结束了我国海绵钛厂不生产钛锭的历史。“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对新材料产业扶持力度,在军用特种材料、各类汽车用聚合物专用材料、家电聚合物专用材料及制品、农棚膜功能母粒、环境友好PVC密封专用料等方面的成果在相关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一些材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内保持领先性和唯一性,对行业技术进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药现代化(生物制药) 贵州中药资源物种繁多,种质资源丰富,是全国的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全省发展中药现代化产业优势十分明显。为了加快全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协调领导小组;2001年5月,科技部批准贵州省为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200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州、地)政府共同努力下,全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中药材种植规模持续扩张,截至2008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188万亩,形成了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中草药种植基地11个,中药材种植品种达114种。中药材种植规范化、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已形成了20个品种的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框架,建立了41个中药材品种的规范化、标准化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全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中药材种植技术研究方兴未艾。中药制造业规模保持较快发展。2008年全省医药工业有药品生产企业169家,其中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已发展到97家,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122.3亿元,工业增加值48.3亿元,利润总额9.43亿元。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集群逐步形成。逐步形成以贵州益佰药业、神奇药业、同济堂、信邦、百灵药业等中药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为代表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集群。 高新技术园区及产业化基地 60年来,抓住“三线”调迁军工企业这一大好机遇,贵州省按照“依托军工、扶持民营、联合院所”的指导思想,适时提出建设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申请,并得到国务院和国家科委的肯定,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贵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为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特区”的发展,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进入21世纪,为加快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省加强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截至目前,全省高新技术园区已发展到2家,分别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建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9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2家,省级7家。各园区及产业化基地充分利用政策优势自身获得了长足发展。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投资环境更加优化。高新技术园区产业集聚和企业孵化器作用充分显现。贵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一区两园一街”的发展格局,入驻企业达到173家;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按照“一园两点”模式在贵阳、遵义进行建设,入驻企业45家,形成了八大产业集群;贵阳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遵义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国家特色产业化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