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得到激发,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全省科技实力不断增强。 一、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建国初期,河北共有科技人员5024人,专业门类不全,人员素质不高。“文革”期间,科技人员明显减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逐步落实,科技队伍逐步扩大。到2008年底,全省人才总量达424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14.6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0.5万人,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71.9%。河北省现有省管优秀专家228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684名。省内有两院院士13名,全国240多位两院院士与河北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

二、科技投入持续增大 1956年,全省科研经费支出共78万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0.12%;1965年科研经费支出达到2733万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83%;“文革”期间,科研经费支出大大减少,1968年下降到661万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0.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技事业发展较快,科研经费支出又逐年增多,1988年达到11137万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2%。近年来,我省不断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得到建立,风险投资体系不断完善。2008年,全省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达19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66%,其中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107亿元。

三、科研机构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50年代,河北建有国务院直属科研机构7个,省属科研机构19个,地(市)科研机构12个。到1960年,全省地(市)以上科研机构共41个,科技人员1150人。目前,中央驻冀科研机构25个,省属非营利科研机构25个,全省开展科技活动的高等院校有43所。拥有省级以上高新区、开发区3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35个(国家级8个);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总数达到6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中心13家,被科技部确定为“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63成果产业化基地18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个,正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被认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成为首批13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之一;应用基础研究基地6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7个,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39个。河北现有大中型企业中建立的企业科研机构578家,占总数的44%。 四、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1985年4月《专利法》实施,1988年的全省专利申请1001件,专利授权356件;到2008年,全省年专利申请量达到9128件,授权量5496件,分别是1988年的9.1倍和15.4倍。2008年全省登记省以上科技成果3049项,接近“六五”期间取得的科技成果总量(3459项)。2008年,全省有11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65个项目获得省科技奖励。



五、科普工作成效显著 通过有效集成科普资源,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科普基地,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等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全民科学素养大幅提升,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植入人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逐步形成。截至2006年底(两年一统,08年数据待科技部审定),全省科普专职人员达5124人,兼职人员27608人;科普场馆发展到95个;科普教育基地发展到226个;科普画廊6897个;城市社区科普专用活动室2147个;农村科普活动场地13121个;科普网站160个;科普(技)电视专题栏目年播出时间4千多小时,科普(技)电台专题栏目年播出时间1万9千多小时;年科普图书出版种数在150种以上,出版总册数在95万册以上;科普期刊出版种数近百种,出版总册数在63万册以上;出版科普音像制品种数360多种,发行总量在19万多张(盘);科普(技)类报纸年发行量15万9千册以上;举办重大科普宣传活动1700多项次;组织各类科技下乡16800多次,下乡科技人员23万多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40多万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普投入体系、管理体系、宣传体系和良好的工作协调机制,培育出一批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的科普宣传精品项目。 六、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 河北科技60年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改变过去单一科研院所主导科研的模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共同推进科技进步的新局面。1984年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1988年实施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1985年和2000年科研院所分类改革等举措,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近几年,河北省持续推进产学研结合向深度发展,实施产学研技术创新工程,坚持重大科技项目以企业为主联合科研单位、高校共同承担,行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科技成果奖励等向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倾斜,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科技金融体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投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河北“两环”区位优势,坚持以科技大开放促科技大合作,以科技大合作促经济大发展。建立了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科技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家大院大所大企业集团的合作,中国科学院、国家钢研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先后在河北建立转化基地和科技园区。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合作交流,提高了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