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事业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六个阶段:
一、科学技术事业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49年10月至l957年)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吉林省的科学技术事业开始恢复和发展。l951年,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长春分会(简称长春科联)。1955年,成立吉林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筹委会(简称吉林省科普协会)。至l957年,这两个科技群众团体相继建立了地质、地理、物理、化学、动植物、土木建筑工程、电机工程、机械工程、农学、医学等方面的20多个专门学术组织,有2000多名会员。这个时期,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在吉林省建立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长春汽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一批著名的科学家、教授调到吉林省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科研项目主要是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服务。 二、科学技术事业迅速发展与调整巩固阶段(1958年至l965年) 此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吉林分院,下设化学、生物、地理、金属、机电、电子、原子能、建筑等14个研究所。成立了吉林省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后改称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省科委),统一管理全省科学技术工作。从1958年至l961年,吉林省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50年代末期,完成了44个县457.6万公顷耕地和1461.4万公顷林、牧、副业用地的土壤普查和土地利用规划。在此基础上,对低产田进行了改良。此间,培育成功并推广了玉米双交种、高粱三系杂交种等一批优良品种。一些地方开始使用拖拉机和机引农具耕种,迈出农业机械化的第一步。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和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其性能与自动化程度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961年,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在该所诞生,使吉林省成为我国激光技术的发源地。l958年,第一汽车制造厂与长春汽车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东风牌轿车和红旗牌轿车,掌握了生产轿车的先进技术。这一时期,在全省厂矿企业中,开展了群众性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活动,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大跃进”中,不尊重科学,违背客观规律,搞土法炼钢铁、搞深翻地、放卫星,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正常发展。 1962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撤销中国科学院吉林分院,对科研机构也进行了精简、合并。三年暂时困难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认真贯彻科技工作为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吃、穿、用”服务的方针,针对工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集中力量开展科学研究,开发新产品,推广适用技术。 至1965年末,全省独立科研机构发展到76个,科技人员达到81257人,并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农业。在全省建立农业科学试验站500多个,推广了玉米、高粱、水稻、大豆等作物的优良品种和泥炭土利用技术、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等科技成果。同时,还培育出甜菜、晒烟、向Et葵等经济作物新品种和吉林红牛、东北细毛羊等畜牧新品种。l965年,全省农用拖拉机达到2 936台,机耕面积扩大到37万多公顷,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9%。机械化耕作提高了耕作效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工业。研究成功新型红外截止滤光玻璃、代稀土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等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冶金、机械、化工大型骨干企业全面投产,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吉林铁合金厂试验成功冶炼电炉由敞Vl式达到全封闭式,完成煤气净化回收系统的改造,使国内铁合金冶炼电炉的封闭技术和烟气回收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长春客车厂研制出中国第一代铁路客车和地铁电动客车。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生产出l00多种化工新产品,并研究成功有机硅单体及合成橡胶、氯磺化聚乙烯橡胶、丁烯醛加氢制丁醛催化剂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全省有85项新产品通过省级鉴定并投入生产,其中,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23项。 三、科学技术事业停滞阶段(1966年至l976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吉林省各级科技管理部门陷于瘫痪,一部分科研机构被撤销、合并,一些科学家、教授被诬陷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动学术权威”,大批科技人员被下放农村劳动改造,大量科研设备遭到破坏,部分科技资料散失。但不少科技人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矢志不移,顽强工作,取得一些科学技术成果,提高了工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农业。相继培育成功玉米吉单l01、102号、四单7号、通单3号、自单2号,水稻吉粳60号、长白6号,大豆吉林8号、九农9号等优良品种;研制出暖心肥、腐植酸类肥料等新型农家肥种;研究、推广赤眼蜂、白僵菌、公主岭霉素、春雷霉素等防治病虫害的科技成果。在“以粮为纲”的思想指导下,农用拖拉机增加迅速,l976年全省农村拥有29 959台农用拖拉机,机耕面积达88.9万公顷。这标志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工业。吉林碳素厂研制成功用于核反应堆燃料载体,卫星、火箭和宇宙飞行器等耐烧蚀材料的石墨球、聚丙烯腈炭带、炭布、碳纤维、石墨纤维等10余种新产品,使吉林省的碳素制品生产技术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长春机车厂与哈尔滨汽轮机厂、铁道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协作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4 000马力内燃汽轮机车。在选矿、冶炼、气象仪器、机床、仪器仪表等学科领域,也取得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针对第二松花江、图们江水污染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取得较好的成果。其中《第二松花江甲基汞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发现甲基汞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并制定出《水污染慢性甲基汞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该成果被国家卫生部门采纳。 四、科技事业全面恢复和发展阶段(1978—l985年)。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重新肯定了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次大会上,吉林省有311项重要科技成果获得奖励。1978年4月,中共吉林省委、省革委会召开全省科学大会,表彰奖励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取得的903项重要科技成果。l979年至l981年,科技界拨乱反正,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积极性。1982年以后,吉林省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各科研部门,以研究解决工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关键问题为重点,新材料、电子、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方面的项目逐年增加,并注意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吉林省在实行技术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和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继续进行探索。 五、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实施阶段(1985—l994年)。 1985年后,吉林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到有领导、有组织的全面实施阶段。省科委提出了促进全省技术进步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措施和办法,对科技发展目标进行了影响深远的重大调整。在此期间科技投入逐年增长。全省有多个县(市、区)建立了科技发展基金。 六、全面实施“科教兴省”战略阶段(1995—2008年)。 1995年,吉林省落实国家发展科教的指导思想,提出“科教兴省”的发展战略。“九五”期间,在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科教兴省”发展战略,吉林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综合科技发展水平居全国第11位,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十五”期间吉林省科技工作,重点以加强生态省建设,重点实施五大科技工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发展工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新世纪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科学技术普及工程),突出抓好“两区” (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吉林高新技术开发区)、“五园”(光电子园、软件园、大学科技园、生物医药园、民营科技园)、“两城”(公主岭农业科技城、通化医药城)建设,为吉林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动力。“十一五”期间,对全省科技发展计划体系进行了重点调整,实现历史性突破。新的科技发展计划体系由四大主体计划构成,即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科技引导计划和科技条件与平台建设计划。按照新科技发展计划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