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新中国成立前宁夏全部专业技术人员总计不到400人。1958年自治区成立时自然科技人员增加到2000人。2008年全自治区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发展到14万人,全社会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超过25万人。培养和造就出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人才和领军人物,创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团队。到2008年底,宁夏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人员(一、二层)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544人、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59人、自治区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92人、自治区“313人才工程”人选人员380人。全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超过1.8万人,创建了15个优秀科技团队。 2.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宁夏开始组建科研机构。到2008年底,宁夏有自治区属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28 个,转制后的科技企业25个。

宁夏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宁夏农科院科技创新中心

国家钽铌特种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成14个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和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国家和自治区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先后建成宁夏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宁夏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等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200余家。先后建成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嘴山新材料工业园、银川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和自治区级科技园区,建成吴忠国家农业高科技园区、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园区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基础建设有了较大改善,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的技术创新体系新架构。 3.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20世纪70年代全自治区科技三项费年均约500万元。科技体制改革以来逐步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由政府投入的状况,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财力投入机制,全社会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2007年宁夏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达到19.8亿元(其中企业自筹资金所占比重达到73 %),是1991年的12.7倍;全自治区R&D经费支出总额达到7.5亿元(其中企业支出所占比重达到89%),是1990年的98倍;全自治区财政科技拨款4.79亿元,为1985年的20倍。20世纪末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对宁夏的科技财力投入迅速增长,“十五”期间宁夏共得到国家科技部经费支持1.7亿元,为1986年~2000年15年总和的4倍;2007年达到1.9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本材料1、3部分均摘编自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科技发展60年》一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