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恢复和生产建设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引进,“科教兴青”战略的实施,青海科技事业进入了全面开创和蓬勃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批批具有创造性、新颖性、适用性的科技成果大放异彩,增强了青海省的综合实力,推动了青海省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一、科技推动了农牧业发展。农牧科技针对青海特殊的自然条件,采用先进生物技术,开展良种繁育研究,培育出一批具有早熟、抗逆性、抗旱耐寒、适应性广的农作物新品种。1964-1969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育成“青春5号”高产小麦品种,后经诺木洪农场试种,亩产达792.5公斤。1976年省内推广种植30万亩。此后,“青春5号”在东北、内蒙、西北的部分地区大面积推广,该研究成果获得1987年国家科学大会奖。1973-1976年,青海省高原生物研究所育成“高原338”小麦,1978年香日德农场试种,创亩产1013.05公斤的高产纪录,为当时解决粮食供应困难做出了贡献。油菜新品种的研究也一直受到省政府的重视。农林科学院采用波里马不育胞质育成的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双低春性甘蓝型油菜杂交种“青油331”,该品种成熟期早,在青海一般亩产250公斤,使青海油菜的品质、产量、适应性大幅提高。目前,“青油331”已成为青海省主要栽种作物,是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马铃薯茎尖脱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马铃薯平均亩产量增长一倍,为农民提供了优质的马铃薯种子,被山区农民称为“脱贫马铃薯”。蔬菜生产中大力推广栽培技术和引进新品种,推广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建造及其栽培技术、蔬菜嫁接、反季节蔬菜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等实用技术,实现了高原蔬菜全年生产、四季上市,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畜牧业科技广泛推广高产优良畜禽品种,采用冷冻精液配种新技术,加快牦牛、绵羊品种改良,培育出的半细毛羊、加什科羊及柴达木绒山羊等一批优良品种和种群,改变了品种单一,生产性能低的状况。大力开发畜牧业实用综合配套技术,暖棚养畜技术、青南地区羔羊生产和西繁东育、土其代绵羊与藏系绵羊杂交扩大试验、高寒地区羔羊肉增产配套技术的推广,加快了肉羊改良速度,降低了畜牧业的损失,极大促进了全省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二、科技支撑了盐湖资源开发。在盐湖形成与演化、盐湖地质、矿物、地球化学、水化学、盐卤分析、水盐体系、有用元素分离提取开采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方面有了突破性进步。通过坚持不懈的科技攻关,钾肥生产实现了4次技术革新,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解决了钾肥生产中收率低、产品质量差、成本高等难题,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钾肥生产工艺的更新换代。也为国家重点工程“100万吨氯化钾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撑。锂、镁、锶、钴等资源开发的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利用盐湖镁资源开发系列镁合金、氢氧化镁阻燃剂、高纯镁砂等产品;利用硫酸盐型盐湖资源生产硫酸钾;盐湖提锂取得成功并实现产业化,为盐湖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综合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撑。柴达木盆地气藏识别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有效指导了油气勘探,使柴达木盆地一举成为全国四大气田之一。针对铜矿选冶、岩金开采中存在的难题,引进提取技术进行试验攻关,使贵金属开采步伐加快。
三、科技促进了特色生物资源开发。针对野生道地中藏药资源面临资源枯竭的现状,通过对青藏高原特有中藏药材种植技术研究,已筛选出川西獐牙菜、椭叶花锚、麻花秦艽、唐古特大黄等道地中藏药材品种,解决了道地药材人工种植等关键技术难题,掌握了规范的种植和栽培技术,形成了相应的标准及技术规程,建立了种源基地,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喷雾干燥等技术,先后研发出沙棘粉、沙棘籽油、沙棘果油、沙棘油软胶囊、沙棘果蜜、沙棘浓缩汁、沙棘总黄酮等沙棘系列产品。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枸杞、胡萝卜、洋葱、红景天等系列果蔬粉及超微粉碎蜂花粉等高科技产品。提高了特色生物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加大了资源开发力度,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我省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四、科技助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针对三江源地区生态恢复与保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选育出青海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等6个具有高原特色、易于栽培、适合高寒牧区建植人工草地或半人工草地的优良栽培牧草品种,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了急需的、适宜高寒地区栽培的优良牧草品种,对于高寒地区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治理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对江河源区的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农牧区能源建设广泛推广户用光伏电源、太阳能住宅、节能温棚、节能灶、太阳能灶等节能产品和技术,有效遏制了农牧民滥挖柴薪、破坏植被的现象,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五、科技催生了高新技术产业兴起。 青海机械工业科技发展较快,到上世纪70年代末,各机床厂先后建立起机床试验室,并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先后开展了精密刨床、车床、数控转塔立式镗铣床、普通车床等。青海机床制造业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数控机床研发能力明显提高。1982年,青海第一机床厂采用无机械手直接换刀方式,采用机电一体化布局,刀具电机与工作电机共用一套伺服系统,可编程控制系统(PC)辅助动作,气液转换系统,制造了我国第一台卧式加工中心,该项成果获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奖。多年来,青海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涌现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数显量具、镁合金、抗癌藏药、太阳能家用系列光伏电源、硅材料和XH-754、755、756系列卧式数控加工中心及GHI-FMC柔性数控加工单元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走向市场。电子数显量具开发成功后,产量已居全国前列,95%的产品外销到欧美和东南亚地区;12个系列120多个品种的数控加工中心,远销美国、德国等国家。科技创新加快了我省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青藏铁路供电工程电气设备高原环境适应性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青藏铁路供电工程设计、设备选型和技术改造中,为青藏铁路按期开通和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对今后高海拔地区相应工程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此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六、科技推进了社会进步。高原病是一个世界性的严重危害高原人群健康的疾病。1960-1980年,青海省医疗科研机构和省、市医院开展了以高原生理调查、高原地区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为内容的研究,初步证实了国内普遍采用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在高原地理区已不完全适用,就此提出诊断标准的修订意见。90年代后,利用现代医疗技术手段,进一步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进行生理、病理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形态学研究及临床诊断,得出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创立了“CMS”症状记分系统,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大于95%。2004年8月在西宁召开的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和低氧生理学术大会上,国家高原医学会慢性病工作小组采纳了课题组提供的CMS诊断记分系统,并被大会确定为国际CMS诊断标准,即命名为“青海标准”。“青海标准”的确立,解决了世界慢性高山病的分类、量化诊断和防治等问题,并将成为今后全世界防治慢性高原病的基本原则。在防治方面另辟蹊径,利用我省独特的藏医药资源,研究出一批有效的抗低氧药物,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由民营企业完成的“雪牛牌牦牛骨髓壮骨粉新产品”研究成果,以无任何污染的高原牦牛鲜骨和骨髓为原料,采用生物工程生产出含钙量高、钙磷比例合理、口味纯正的纯天然牦牛骨髓原粉、低聚糖牦牛骨髓壮骨粉和人参果牦牛骨髓壮骨粉等3大系列20多个新品种,已销往北京、山东等国内十多个省市。CT、磁共振、彩超等疾病诊断、检测仪和治疗仪的技术引进,使疑难杂症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及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地质及矿产资源、国土资源、农林牧资源、绿色食品资源和旅游资源的研究勘察,基本摸清了我省的资源种类和数量。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等为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依据。汉藏语机器翻译系统、西宁科技信息网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成,促进了办公自动化,提高了办公效率。
七、科技引领县域经济的发展。科技富民计划、星火计划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实施,在农牧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科技富民计划针对我省州县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实际情况,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解决州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为突破口,在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州县科技工作能力,培训农牧民人才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引进与开发,形成了花卉、食用菌、蔬菜、牛羊育肥、农产品加工、高原种业等特色产业,引导农村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逐步形成对比优势产业。星火计划通过星火密集区和星火示范县的建设,解决了一批中小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星火培训计划以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农牧民科技骨干、种养植能手为对象,开展多种形成的科技培训活动,把一批短、平、快的实用技术传播到千家万户,增强了农牧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推动了农牧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