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1、全社会科技意识显著增强。一是多次召开重要的科技工作会议,特别是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报请省委、省政府筹备召开全省科技大会,就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问题进行动员、做出部署,在全社会大力营造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科学发展的舆论氛围。二是按照“三个体系”建设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纳入科技工作指标考核体系,全面启动了科技进步工作绩效考核,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对接和融合。三是连续9年举办全省科技活动周,每年均有几百万人次以不同形式参加各类科技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公民科技素养。 2、科技政策法规日趋完备。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先后制定或修订了《山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山东省专利保护条例》、《山东省技术市场条例》、《山东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纲要》及《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法规和政策性文件。200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2009年8月山东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3、科技投入持续大幅增长。1994年山东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4.08亿元,2007年上升到46.41亿元,增长为1994年的11倍多,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也由1994年的1.86%上升到2007年的2.05%。2000年R&D经费支出为52亿元,2007年提高到312亿元,增长了5倍;R&D经费占GDP的比重则由2001年的0.66%提高到2008年的1.3%。 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立足实践,针对山东大院大所少,创新资源缺乏的现实,突出打造科技创新平台这个重点,不断加快具有山东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品牌为目标、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经过30年的发展,山东一大批企业依靠引进培养和市场配置,积聚了大量科技人才,建立了高效、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以及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的关系,承担起国家、省的科技开发项目,从封闭式创新走向开放式创新,企业创新能力得到了突破性进展。从1991年开始,山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产学研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产学研合作有力地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全省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5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实行了联合开发。通过产学研洽谈会汇集科技成果11.3万多项,有260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在山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山东企业解决了1100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新增经济效益570多亿元。 2、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经过三十年的积极争取和建设,目前山东省共建有90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5家。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4家。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分别达到20家和10家。拥有县级以上科研机构达到323家,成为原始创新的生力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已发展到3000多家。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落户山东,山东省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正在积极建设中。中科院在山东新建了两所一中心(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和中科院山东省综合技术转化中心),目前全省共建有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70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