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的60年,是山东科技事业加快发展的60年,是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高的60年,更是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的60年。 一、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支撑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瞄准国家层面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积极争取并组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资源集成,实施重大专项,推动山东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1、重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取得一大批重要的科技成果。1978年以来山东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68786项,其中2008年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30项,接近改革开放初期年平均数的3倍。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901项,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一等奖37项。掌握了如意纺、特种纤维、“信芯”、 100MN油压双动铝挤压机和抗肿瘤新药等多项核心技术,大大地提升了山东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2、科技产出水平不断提高。一是专利申请和授权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60247件和26688件,分别是1985年的138倍和3336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由1985年的145件和0件提高到2008年的13730件和1845件。截止2008年底,山东累计申请专利30.19万件,授权14.91万件,均居全国的第4位。二是科技论文数量和水平迈上实现突破。1989年山东省在国内中文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3570篇,2007年提高到25037篇,增长了近7倍,多篇论文在《科学》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从2004年开始连续6年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集成资源,力求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重大技术,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技术市场逐渐成熟,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1991年,山东技术市场成交额为4.76亿元,2008年增长为70.27亿元,增长了近15倍。 3、创新人才队伍迅速壮大。2000年山东每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3.1人,2007年提高到33.05人。到2006年底,全省共培养造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382.5万人,占人口比重的4%,人才总量位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山东拥有两院院士36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4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3人,泰山学者54人,长江学者37人,省级拔尖人才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7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70人,博士生导师1203人,全省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达到3000余人。山东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人才集聚地之一。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心,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亮点”工作,通过抓好重点城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四个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加快高新区“二次创业”和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步伐,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月调度、月通报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1、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大幅度增长。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1.92万亿元,是1999年(957.62亿元)的20倍。2008年山东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5019.2亿元,也为1999年(248.92亿元)的20倍。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亮点。 2、高新区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山东省级以上高新区达到19家,覆盖了全省17个市,其中济南、青岛、淄博、潍坊、威海5家高新区为国家级高新区。“十五”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步伐加快,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快速增长,2008年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964亿元,出口额126.98亿美元,高新区已成为山东经济发展最快、运行质量最好的重要产业基地,成为科技自主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区域和主要载体。 3、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不断加强。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山东被批准为首批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济南、烟台、青岛被认定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国家级示范市;在机械装备、造纸轻工等示范行业重点支持了3家国家级示范企业、206家省级示范企业。连续7年组织实施了 “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据对206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统计,累计信息化投入超过33亿元,ERP应用率达到71.4%,机械制造行业三维CAD应用率达到43%,PDM应用率达到30%;示范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后平均生产效率提高20%,平均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58.87%,平均年销售收入增长51.36%,平均年净利润增长82%,大大提升了山东省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农业和海洋科技水平稳步推进。多年来,山东立足推动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海洋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了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依靠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鲁棉一号、“矮孟牛”小麦新品种、掖单13号玉米新品种等多项重要农业科技成果。李登海主持选育的“登海超试1号”玉米新品种创造了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单产纪录。多年来,山东农业科技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一是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共搜集、引进、保存作物种质资源1.5万份,创造优异种质材料4000余份;育成作物新品种(系)500余个,畜禽新品种30个(套)。二是积极推进星火计划的实施,1986年以来全省累计组织实施省级以上星火项目653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92项),总投资626.19亿元(其中银行贷款229.65亿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701.64亿元,新增利税595.67亿元。三是承担和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了小麦1万亩、玉米5000亩核心区建设,建立了100万亩小麦和50万亩玉米示范区,在12个县(市)辐射带动1000万亩小麦和500万亩玉米的产业化开发。年新增粮食200多万吨,增加社会效益56.13亿元,显著提高了山东省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2、利用科技引领县域经济发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部署,组织实施了“经济强县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行动”,支持24个县(市、区)参与了36个国家重大计划项目的实施。实施“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建立科技服务“三农”长效机制,全省选派科技特派员6944名,进驻村6641个,培训农民154万人,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1362个,形成龙头企业329家,推广新产品、新技术4414项,项目总投资23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试点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幅15%以上。 3、海洋科技保持领先优势。中国蓝色产业的“五次浪潮”都是从山东兴起,推动我国成为世界海水养殖大国。以海带栽培为代表的藻类养殖浪潮、以对虾为代表的虾类养殖浪潮、以扇贝为代表的贝类养殖浪潮、以高档鲆鲽类为代表的鱼类养殖浪潮、以海参和鲍鱼为代表的海珍品养殖浪潮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多年来,山东承担国家重大海洋科技计划项目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在我国海洋应用基础和高技术研究方面占有主导地位。“十五”以来,全省共承担省部级以上海洋研发项目2000多项。海洋“973计划”自“九五”启动以来,一共下达了17项,其中14项落户在山东,占全国的82%;海洋“863计划”在研课题落户山东约120项,占全国的一半。海洋领域国家支撑计划、国务院重大海洋科技专项,山东也承担了接近一半的份额。国家深潜基地和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落户青岛。目前,海洋化工、海洋药物、海洋能源等新兴产业也异军突起,高素质海洋产业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四、科技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伴随着全省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强化对外和对内开放,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范围,提升水平,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宽领域的对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体系,为山东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助力。 1、对外科技合作和交流不断加强。围绕全省科技、经济发展,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强对制约全省科技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的引进工作,构建多层次、有重点、宽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体系。目前,山东已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每年组织实施政府间、双引、援外、重大合作等合作计划项目近百项。重点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合作,分别在济南、烟台、淄博等地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分别建立了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中白高科技合作园、中乌高科技合作园、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等一批机构,形成了“三园多点”的合作格局。同时,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积极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抓住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机遇,在烟台、威海、潍坊等市建立了中-日-韩泛黄海经济圈科技合作基地、中日韩经济科技合作网、威海—庆北大学中韩科技企业创业中心等机构,成为日、韩科技成果的集散地和辐射源。 2、不断加强国内创新资源整合。针对山东省企业创新需求旺盛,但科技资源相对短缺,特别是大院大所少,高层次人才和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实际,大力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分别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科技部建立了省部工作会商制度。建立院士工作站60家,组织了一系列院士山东行活动,为山东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决策、解决企业重大技术难题等提供了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撑。定期举办济南信息、淄博新材料、济宁专利和烟台果蔬4大国际博览会,搭建了招才引智和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