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中国成立前夕,新疆的科学技术事业和产业技术水平十分落后。建国以来,经过新疆各族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自治区科技事业经历了艰苦创业的历程,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目前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区域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体系,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技实力显著增强,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科技兴新”成为了科教兴国战略在新疆的成功实践,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新疆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创时期(1949—1954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百废待兴,通过国家号召和有效的组织,大批科技人员来疆,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区内逐步培养出一批各民族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地质矿产勘查、水利勘测规划、农牧良种培育等工作,获得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和科研成果。人民解放军屯垦戍边,使内地的农业技术在新疆得到大规模应用和推广。这一时期,国家给新疆支援了大量设备、技术力量和劳动力。此外,通过中苏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援建项目与聘请专家、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新疆从苏联引进了多方面的产业技术。这一时期的科技工作,为新疆科技事业的成长初步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成长时期(1955—1965年) 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新疆科学技术事业进入成长时期。其间,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和1958年的“大跃进”,使科技工作的正常秩序遭到一些干扰和破坏。之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艰苦创业,新疆科学技术体系开始逐步形成:科研机构加快发展,科技队伍迅速壮大,科技活动日益活跃,科技管理与服务系统基本形成;常规生产技术得到大规模地应用,技术本地化工作成绩卓著;由苏联较大规模地引进技术持续到50年代末。 第三阶段:动荡时期(1966—1976年) 十年动乱期间,新疆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到严重摧残,科技管理机构和科技群众团体一度被解散,一些科研机构被撤销,不少科技人员遭到迫害,科研设备和资料损失严重。70年代初期,特别在1975年科技战线进行整顿期间,在各级干部和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下,新疆科学技术事业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先后建立了地震专业队伍和机构,组建了科技局,成立了科技情报研究所、科学器材服务处,新建了几个地区属的农机、农业科研所。 第四阶段:发展时期(1977年以来) 1977年以来,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疆全面贯彻我国科技发展新方针,科技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1983年新疆提出“以开发研究为主,以生产技术研究为主,以引进技术为主”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原则,作为因地制宜贯彻“依靠、面向”方针的政策性措施。自此,新疆科技工作发生深刻的变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以放开放活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为重点,全面启动科技体制改革(1985—1990年);二是实施“科技兴新”战略,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1991年—1994年);三是确立“科教兴新”战略,在实行“两个转变”中加快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1995—1998年);四是贯彻技术创新大会精神,为科技兴新早日进入强化实施而创造条件、优化环境(1999年至今)。 总之,新中国成立的60年,是新疆科技事业艰苦奋进的60年,也是成就辉煌的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在新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朝气和活力,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日益增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