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首页 | 专栏首页 | 标题新闻 | 动态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数字科技六十年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中国科技60年 > 辉煌成就 >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 国家高新区及高新技术发展
科技部庆祝建国60周年专题 【字体:
高新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
    1999年6月,《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下发,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拉开了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序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这一时期着力推进并持续深化“五个转变”:一是加快实现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二是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转变;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由大而全、小而全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转变;四是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五是从注重引进来、面向国内市场为主向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再度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0年11月,科技部与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文,共同推进高新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在高新区组织开展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的活动。2003年,科技部率先开展了“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从软件产业基地中认定了100家软件外包重点企业,其中60%与跨国IT公司建立了业务合作伙伴关系。

2006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目标定位,即高新区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为此,新的火炬计划整合原火炬计划、原科技兴贸计划、原成果推广(技术转移)计划、原生产力促进中心专项、原大学科技园专项,立足服务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及其环境建设,服务科技型企业、中小企业群体,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基地、产业化组织和科技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国家计划引导、地方组织实施、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集聚和激活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技术和资本要素,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火炬计划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示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产业化组织和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经过20年来的发展,我国的高新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一是加速了大批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电子信息、网络、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催生了大量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型企业和创新集群快速成长,涌现出联想、华为、海尔、用友、方正、尚德等一批高科技龙头企业;二是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体系、机制和环境,在火炬计划推动下,诞生了54个国家高新区和诸多产业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试验城市和技术市场,全国各省都建立了地方创新基金,科技企业孵化器规模和数量居世界前列;三是培育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科技界、产业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起来,一批熟悉市场、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大量留学生携带科技成果回国创业。实践证明,火炬计划的实施,对促进国家科技实力跃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挥了引领和带动作用,为中国确立科技大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迄今,全国共批准建设国家高新区54家。此外,经国务院批准,苏州工业园区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序列,形成54+1的发展局面。自建区以来,国家高新区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为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2008年,54个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65 146亿元,工业总产值44 376.9亿元,工业增加值1.27万亿元,实现利润3301亿元,出口创汇1957亿美元。

截至2008年底,国家高新区的企业数量达到5.2万,其中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0多家,超过50亿以上的近100家,拥有各类上市企业600多家,其中在纳斯达克上市41家,占到了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的一半以上。区内企业年营业总收入65 146亿元,实现净利润330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2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出口195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

目前高新区基本形成了由区域产业组织、知识载体、政府力量共同驱动的知识型创新集群,已经形成了卓有效率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了涵盖绝大多数现代高技术产业门类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源头配置,完成了在全国范围内的空间布局,让知识溢出和技术转移不再存在空间障碍,使在知识创造和工业应用之间不再由于供需双方的“交接”失衡造成创新路径的阻断。从基础研究→工业应用→商业价值实现的创新系统,在国家高新区已经变得清晰。

从国家高新区对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情况看,杨凌、淄博、威海等十几个高新区区内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已经超过20%,有21个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份额超过30%;从高技术产业产值按区域分类所占的份额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国家高新区占34.7%;珠江三角洲地区占25.7%;环渤海地区占38.4%;西部地区占53.6%;东北地区占46%;中部地区占35%。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2008年,已有2/3的国家高新区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IS014000环境体系认证,在完成工业布局和工业积累的同时,积极推动环境优美、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等的发展,实现了自然生态、人工环境与社会活动的和谐统一。

目前,这54个国家高新区坚持“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深入落实《关于促进国家高新区进一步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着力推动高新区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各项重点工作。一些重点省市已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协助高新区制定开展创建全国一流高科技园区战略研究和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创新型园区建设指南要求,在各试点城市启动了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试点工作。

(本材料摘编自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科技发展60年》一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乙15号 | 邮编:100862 | 地理位置图 | ICP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22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