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技术复杂,可以说是集水电科技之大成。据不完全统计,三峡工程建设十余年来,共有1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00多个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用和申请的发明专利达700余项。
三峡工程的有关科研任务先后列入国务院“重大办”安排的“三峡工程重大装备的研制”计划,列为国家科委安排的“六五”、“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安排的国家基金重大项目、“九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国产化项目。
这些科研项目专业涉及泥沙、航运、水文、地质、水工、施工、建材、金属结构、机电设备、生态环境甚至人文等多学科、多专业。涉及人员除直接参与三峡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管理、监理单位的科技人员外,全国还有数十家科研和高校单位的数千名科技人员投入三峡工程的科研工作,提交了2000多份科技成果报告。
这些科技成果对三峡工程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起到奠定科学基础的作用,也对优化设计、改进施工工艺、保证工程质量、节约工程投资、促进现代化管理起了重要作用。
西气东输
在我国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中,无论是制管、防腐,还是焊接、检测,甚至在下沟、回填这些工序上都比以往任何一条管线具有更多高技术高水平。这其中很多技术是填补国内空白的,是经过科研人员不断创新和攻关取得的。
目前,我国的大口径、高强度、高壁厚管线专用钢板材、螺旋埋弧焊钢管、热煨弯管、大口径冷弯机、成套全自动和半自动焊接设备以及配套的焊接工艺技术和辅助装备、新型焊接检测装置、大口径管道外防腐三层PE、双层环氧粉末及管内减阻涂敷大型生产作业装备和材料,均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使国内管道工业技术水平上到一个新台阶,并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由于这些科技项目的研制成功,有效抑制了国外进口相应设备及材料的价格,其中新型施工机具及装备与国外技术水平相当,而价格仅为国外最初报价的一半甚至更低,为施工单位、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以及集团公司节约了大量资金。高科技带来的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言而喻。
青藏铁路工程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三大难题,冻土、高原和生态脆弱,其中冻土问题是最为重要和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青藏高原的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给青藏铁路修建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基于青藏公路的研究积累和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变“保温”为“降温”,主动冷却路基、降低多年冻土温度的积极保护多年冻土的设计新思想,为解决高温高含冰量冻土路基稳定性提供科学途径,开创了世界冻土区铁路建筑史上的先河。
提出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应采用动态设计方法,这一思路实现了青藏铁路从静态向动态设计的重要转变,成为青藏铁路工程新设计理念。这一设计理念转变保证了科研成果及时、正确应用,确保了青藏铁路工程的可靠性。
提出了一系列冷却路基的工程措施以及设计参数,揭示了冷却路基措施的机理,建立了一套冷却路基筑路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成果在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高温、高含冰量多年冻土筑路技术难题,极大丰富了冻土工程的理论和技术,体现了当代冻土区铁路工程建设的国际领先水平。
参编了冻土工程地质勘测国家规范、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勘测和设计暂行规定,为青藏铁路建设提供了科学保障。